網路社交中為何永遠都有沉默的大多數人,沉默的好處是什麼?
在一個國內的組織中,往往都是組織中的最高人發言,下面沉默。。這倒也好理解。但問題是到了網路上,不管是QQ群,還是微信區,甚至到BBS,乃至於知乎,都覺得活躍的,發言的用戶少數人。大多數人都是默默。。。。既不離開也不發言,就是潛水。。。。
大多數沉默是對的,說話發言肯定是會浪費時間的,人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去做,哪有那麼多時間去活躍,如果肯花時間去活躍的,那一定是對於這個人來說很有價值的事情,比如願意和女生聊天,這說明他是個直男。
人們會避開沒有價值的東西,Q群,BBS,微信群,一直你一言我一語的聊,能聊出什麼價值來?既然沒有價值,那麼這種不活躍,就是正常的。譬如Q群,典型來說,一般都是從建立之初非常活躍,然後過幾天能聊的基本就沒有聊的了,差不多就消停了,主題性比價強的小團體還會有個比較穩定的活躍度,在經歷了最初的活躍之後,基本上都是大家該做什麼的去做什麼,如果還一直熱火朝天,就是不正常的。
如果不懂,那麼沉默的狀態便是最好的,你經常能看見有人BBCC的講一堆話,但是你已經沒有興趣去和他討論,因為沒有討論的基礎了已經,你便會選擇沉默。所以我曾經感慨的發過一條微博,有個原理叫「物以類聚」,這其實並不是為了提醒一個人要和什麼人做朋友,而實際上是提醒他自己「需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你做了傻逼的事情,搞不好就「連、累、了、自、己、的、朋、友」。為啥,你作為一個傻逼和人家站在一起,旁觀者會想,「哦,他竟然和傻逼是好朋友,我、要、小、心、了。」再舉個自己的例子來說,當年微博火熱的時候,每天刷微博呀,刷了好幾千條,熱血青年,以傳播普世價值觀為高尚,不亦樂乎,認識了一批法學家教授,律師等等,很有成就感,不過好在微博的意義沒有更深入的討論價值,作為一個法學外行,我也就沒出過什麼洋相,但是慢慢的人就會反思並發現什麼價值更大,與人辯論嗎,顯然不是。
去學習比去教更省力。如果去寫一篇文章,且不說好壞價值與否,光打字的功夫就會需要好一段時間,但是去看的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不說話不會顯露無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這一點兒永遠是真理,那個笑話講的挺好,清華的學生安慰理工大學的學生,結果人家是麻省的。
微博微信上現在已經到處都是段子,及時性越強的地方產生信息越多,價值越少潛水的越多,逃離的越多,從這個角度來說,博客,知乎價值就很高,潛水回帖率就會低,即使這麼多人都在潛水,也都在等待一個時機躍躍欲試,而不是懶得說。
最活躍的都是學生黨,工作的人哪有那麼多時間閑扯。
謝腰。
我原來加過一個人人都拚命聊天的qq群,一上午就受不了了。不能說,不敢說,不會說,不想說
悶聲發大財的人哪有時間和你在社交網路上胡扯?
看和聽是天生自帶的技能,但是說和寫是後天培養的.不是每個人都精通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