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讀完一本長篇小說後經常會有很強烈的寂寞感和空虛感?

本人沒有抑鬱症,平時生活樂觀積極,為人幽默洒脫&>3


因為孤獨。

閱讀一篇長篇小說是一種相當私人的行為。在閱讀的過程中,你一個人沉溺在作者架構的世界中。只是待書閉,發現那些角色都不在了,你還是一個人。你突然發覺過去數十個小時的人生不過是幾百張紙的厚度。短時間內,你又不能繼續開始閱讀下一篇小說。在你找到下個依託之前,空虛與寂寞是永續的。

換句話說,發現「孤獨」這個過程,本身就是空虛與寂寞的。一個人去自助餐廳吃飯、一個人去看電影,過程中可能並發現不了什麼,然而一旦這個行為結束,你開始有時間打量自己,你會立刻陷入這樣的恐慌之中。

相比較而言,與朋友一起去看電影,因為在電影結束之後,你能立即與周圍的世界產生交互,你的孤獨可能只有屁股離開座椅的一瞬,短得讓你無法察覺。而閱讀註定是一種私人化的行為,它不存在說你與幾個朋友一起閱讀,看一段還能嘰嘰喳喳個半天這種情況。

如果你一個人看完這篇回答,也是會有相似的空虛的。

謝邀。

——————————————5.4.2014又想寫點什麼的分割線————————————————

就像大家在評論里所說的,往往我們所畏懼的不是看完一篇小說後的那份孤獨,可能更多的是因為孤獨而去看小說的那份無奈。你每每合上書本,都要承受現實無所依託與小說中緊湊的故事情節之間的強烈落差,那種恍然若失的感覺把閱讀逐漸變成了一種誘惑。

而誘惑是會上癮的。更何況是一種無害的誘惑。

這種誘惑從何而來呢?

我想是因為虛假的社會關係的建立。

過於口語化的表達與真實的氛圍能夠讓人對它產生現實的假想,造成「我與他人正在建立聯繫「這樣的錯覺。你上知乎,看著大家對於一個問題七嘴八舌的討論,點了個」贊「;你上彈幕網站,看到眼前划過去一條「夜斗你在這個番里這麼有錢不要緊么」,你打了一句「LOL,剛剛過去的等等我」;你上微博,刷新了一遍,在大V拍的賣萌照下面留了幾條言。這都不是與外界建立聯繫:知乎的贊在答主眼裡無非數字,若是不評論,你與答主之間是沒有任何交互可言的;彈幕網站上的對方看不見你的回復,你也看不見之後別人對你這條評論的看法,你與外界的聯繫是單向的、脆弱的、沒有意義的;微博的大V?人家不看評論。

單向式的溝通是一種虛假的聯繫,一如小說中的人物與你。當你親切地稱呼小說中的一個個角色的時候,小說中的人物卻肯定不知道你是誰,你只是錯誤地把小說中人物所說的台詞當作了對自己的私語。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要說原文中的最後一句。因為孤獨去看小說、閑的蛋疼去刷微博、百無聊賴才來刷知乎的都是差不多空虛與寂寞的。

尤其是發現這件事本身。

祝好運。


1、因為一個宏大的世界,突然看到了盡頭,再也無路可走。

2、可參考擼一發之後的感覺。


因為閱讀,尤其是代入感很強的閱讀,對大腦來說是消耗很大的行為。

閱讀的同時,大腦在不斷建模和邏輯推演,以及記憶,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同時人物和劇情變動,會讓人情緒有很大的波動,經常處於亢奮狀態,腦內化學物質分泌率高。

結束閱讀的時候,大腦就像從大型單機遊戲里退出的cpu一樣,功率瞬間降低,化學物質分泌也趨於穩定。

所以覺得空虛和寂寞。


就像是和一位好友永別,他以後只會無數次的出現在你的記憶中,卻一次不會出現在你的生活中了。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人間一日,書中一生,可能是時差沒調過來.You need to adjust to Jet Lag.


翻開一本書,一個世界誕生了;

合上一本書,一個世界毀滅了。

前者,固然欣喜;後者,自然傷心。


看到別人哭過笑過鬧過折騰過活了一生,愛過恨過傷過痛過,而自己只是上帝視角旁觀了這一切。有一種「世上已千年,山中才數日」的感覺,本來被故事情節牽動,合上書的那一刻才發現書裡面的一切好像都與自己無關,太寂寞了。


鸚鵡史航說過這樣一段話,很有道理。

「 讀到好書,就是掉隊的感覺。你走得慢了,停了,別人如風經過,最後這裡就剩你了。原地不動,你跟別人都有了時差。遲鈍了,想被夢魘住,跟不上別人話題,被按了暫停鍵。但書會讀完,摘抄完,那時你就得離開這書。像書生離開狐狸巢穴,此生沒法向別人證明自己來過,留標記都沒用。你就是個傻逼武陵人了。」


這是一種美好的寂寞,充實的空虛。

古人有一個詞說這個感覺最到位,叫悵然若失。

就好像你丟掉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東西一樣,但你又有點想不起丟了什麼。又好像你做了個夢,在夢中,你經歷了滄海桑田,世間諸多美好,突然你醒了。你以為過去了無數時間,實際上只有一瞬,你以為只是很短的一瞬,其實又不然。

兩個關鍵,丟了東西,甚至,丟了魂。還有時空錯亂,不知今世何世。

所以,悵然若失。無限美好的悵然若失。

我上初中的時候,讀了兩部很可怕的小說,就陷入了這種境地。

平凡的世界,和,紅樓夢。

我們家的書很舊,我還記得當時是暑假,我從正午的陽光下,看到屋子裡沒有了光線。平凡我從第八頁看起,因為前面破得沒了,紅樓我從判詞那看起。那會兒你會覺得,你雖然還是一個糟糕透頂的中學生,但你發現在平凡的世界後面,有一個大觀園。而每天眼睛看不見的那一刻,我就合上書,僵立如屍,失魂落魄。後來我們管這種狀態,叫掩卷沉思。

在那個年輕的時候,我常常掩卷沉思,確定了自己平凡的人生確實擁有很多不平凡的可能性。雖然後來,你最終看山還是山,清楚地發現原來平凡就是平凡:平凡不構成世界,世界原本平凡。但走出柏拉圖洞穴的人,已再不能回去。

有的時候,看一本書,就像觀一局棋,你以為尋常,但實際上斧柯盡爛,從此曾經,從此除卻,從此悵然若失空虛寂寞冷暖自知。


把個人角色代入到小說里了,花了這麼多時間,一點點感受小說里的生活,最後讀完了,回到現實世界了,小說里的朋友,小說里的生活,自己投射到小說里角色的感情都不存在了,剩下的只是一本書和孤零零的自己。


我覺得不僅僅是長篇小說。精彩的科幻,玄幻電影也有相同的功效。 我覺得這種空虛感是突然從一個充滿刺激,有趣,充實的世界穿越回這個枯燥,乏味,單調的世界的落差感。


因為你見證了一個世界的終結


在我看來,是一種比較後的失落感。

我讀基督山伯爵的時候,當讀到十分之九的時候,非常開心,越往後越開心,這麼厚的書馬上就讀完了,勝利就在眼前,特別激動。

而當我把剩下的全部讀完,下一次要面臨的是一本嶄新的書,不是十分之九,一百分之九十九,而是零,是從新開始,就會產生一種失落感。

大概就和和男朋友分手後的感覺差不多吧。


謝邀,和題主又類似的經歷,我來說下幾個原因吧,

第一,我們經常看到好多作者在長篇小說的自序中,說他寫完感覺被掏空了一樣,甚至寫完後毫無一點喜悅,像余華說的那樣,長篇小說是個體力活,在這裡我們必須認識到,長篇小說事作者架構得一個世界,他想反應這個真實而又荒誕的世界,甭管他多麼現代,後現代,所以你閱讀完,也會和故事主人那樣經歷了生老病死,世事滄桑。

第二,我們再閱讀過程之中,一直在牽掛著主角的命運,書中總有你牽掛的兩個人吧,哪怕不是主角,這是你閱讀下去的動力,當你滿懷探知慾望的去讀完,你會覺得怎麼突然就這麼完了,你突然會失落,突然覺得好空虛。

第三,小說的結果,讓你覺得現實如此殘酷,尤其是一些出色作家的作品,讀完之後,我甚至會覺得活著就已經很不錯了,從本質上說,每個人都不易但不能因為不易,而放棄追求,努力吧,此刻你合上書本,你彷彿和置身故事其中,你彷彿經歷了所有人間的大起大落,滄桑變化。你說你能不空虛么??

總結,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好比一個作者精心布局得一個圈套,你只要開始便無法停止,直到你讀完,你好像被人拔了一層皮,人生如此荒謬!


因為讀小說的過程,也是想像自由展開的過程。

我們與小說中的人物一同經歷,一同旅行。


讀完長篇的那一刻,旅行到了終點,想像的空間也忽地縮小,回到書本所在的現實世界。


當初,看完 遮天 時,心裡那個糾結,真的是百感交集。

這是唯一一本把我帶入其中世界的小說,當結束時,才感覺到繁華落幕的感覺。

突然明白生命中的起伏。

年少,懵懂尋路,

年青,慷慨行歌,

年邁,大世蕭條。

(從那以後就在也沒看過這種網路小說,現在狂看自傳中。)

每個人大致也就這樣,

我不願在生命中碌碌無為,

所以我選擇拼搏一番。

---------------------------

---------------------------

知識淺薄,不能解釋題主所說現象。只能把我所歷所思發出來交流交流。


看小說時,是王


在現實中,是渣

現實中成王的人不看小說,現實版比小說精彩多了~


比如讀史,看完以正其身,少犯錯,多做事

我未成王,渣有渣樂,王有王苦~


因為你真心投入其中了。

如果你真的投入其中,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緒都放進去,會發現不管是看小說還是看電視劇,還是結束一個自己舉辦的活動,還是結束一段深刻的感情,都會有強烈的寂寞感和空虛感。


仔細回想了一下,發覺自己已經好久沒有這種陷入小說的感覺了,原因多種。首先替你感到高興。

這種感覺在我身上不僅僅是長篇小說會給我帶來的,我記得高二那年的國慶節假期,在家裡做題做得很無聊,然後就到書架上去找書看,發現買的那套三毛全集還沒來得及看,於是就拆開包裝,看的三毛的第一本書是《溫柔的夜》,然後就一本接著一本的看下去。

三毛的書對我而言並不只是散文,它更像是一部流浪的小說。她的文字給我帶來了老舊畫面和異國風情以及這世界上千姿百態的人情世故。陪她走過千山萬水,越發覺得這是一個可愛的女人,再想到她最終的歸屬,整個國慶,我捧著三毛的書哭的死去活來。那幾本書都被我看完的時候,覺得世界一下子被抽空了。

橫在我面前的,依舊是高考,依舊是那些做都做不完的題。但是我彷彿已經跟著三毛已經度過了完整而又曲折的一生,我感覺到無比的落寞。後來一寞之下我把電話卡拔了,給所有人群發簡訊說我不用電話了開學也別理我。這段時期雖然不說話,可是心裏面簡直是波濤洶湧,老師罵我,無所謂,我心裏面有馬丘比丘;環境惡劣,無所謂,就算我蹲在全是蒼蠅的廁所我心裏面還是擱著加那利群島。我覺得自己一下子變得特彆強大,因為我有個十分龐大的信仰體系,我的精神環遊世界了。

簡直就是邪教。

長期把自己幽禁在一個空間里是不好的,當你逐漸想明了了書裡面的事情,當你逐漸明白那終究是別人的人生,當你走出自己的方寸,生活還是要繼續的。每一次深陷書中再抽出來,都會給自己的心造成一次摧毀。

可是,重要的不是摧毀和封閉,而是那之後的重建。


吸引人的小說通常名詞較多

而名詞是物化的,閱讀名詞的時候,大腦中負責存儲名詞的那部分區域會劇烈放電

而通常這個區域處於一種精神層級的高位,俗稱比較High


那種無法抽離的恍惚感是一種很微妙的狀態。一方面好像以自己的身份還長在故事裡,一方面又帶著故事主人公的情緒和角度去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了。所以我一直覺得讀一本小說就好像重新活過一次一樣,你讀小說的時候,總覺得主人公怎麼這麼傻啊,真為他著急。以無關者的身份站在別人的故事裡,自然看的清楚。那你自己的故事呢?誰幫你看清呢?大概就在看完小說之後那段抽離自己生活的那段時間吧。


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因為你進入了傳說中的「賢者時間」


當你沉醉於書中的故事,那些鮮活的人物便將你拉進他們跌宕起伏的人生,你跌落在他們的故事裡,也跌落在了作者的夢境和自己的幻想里。在那裡你與他們共歡笑同傷悲,彷彿是他們的一部分,彷彿融入了他們的靈魂里,於是故事便不僅是他們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是你人生夢境中的另一個輪迴,你從文字雕琢的故事中找到了生命的厚重感。而當故事走向了尾聲,幻想也劇終,好似大夢初醒,就像是穿越了回原來的時空,那些所有波瀾都沉寂為眼前自己平凡的生活,走出故事,你還是一個人,彷彿又被拋棄在他們的世界之外了。這種強烈的落差總是會激起心中的滄桑和孤寂,讓人只有種痛哭流涕的衝動。


因為這是一本無用的小說,你在這花費了很多時間,佔用了你正常工作和學習的時間。讀完後,你感到如此。


就我而言,我以前經常上課看小說,大多是名著,網路小說屈指可數。往往看完名著之後,感慨良多。但是看完網路小說之後,我有種莫名的恐慌和空虛,就是題主的狀態。(無目的的玩手機也是。)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看小說,應該合理安排時間,減小自己對花費時間的內疚,多讀有意義的書籍,提升自己,這種感覺就會消失了。


個人經驗,如有不妥,請多指教。


本人廣東高三學生。


把個人角色代入到小說里了,花了這麼多時間,一點點感受小說里的生活,最後讀完了,回到現實世界了,小說里的朋友,小說里的生活,自己投射到小說里角色的感情都不存在了,剩下的只是一本書和孤零零的自己。


興起,褪衣,扶牆,挺身,至高潮,子孫盡,悵然若失。

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因為你是為讀ta而讀ta的,只有在讀,你才感覺自己沒有在浪費生命,浪費時間,讀完了,坐標系就沒了,又空虛了


因為你本就空虛,小說臨時填補了一下空虛感而已。


首先,讀一部小說,你會全身心的作為旁觀者去注視思考反省,而一部小說往往講述的是一個人的一生一個家族一個王朝的興衰,時間跨度著實不小,就算沒有時間跨度大,至少從開頭到結局的情節發展也往往跌宕起伏的。而當你隨之浮沉悲喜,讀完小說後,合上書本,你會發現現實不過才過了幾個小時或幾天,你自己並無什麽變化,你不得不接受這樣的現實,彷彿你是小說的主人公一樣在小說中經歷了刀山火海生死存亡努力抗爭後,抬起頭髮現廚房裡的碗還沒洗,身邊的老婆哄著孩子自己也睡著了,明天還得上早班並且碰見那個噁心的同事,而小說里的東西於現實而言太過虛幻了,以至於你都不好意思將讀小說時起伏的心情同他人分享,我想這就是孤獨的感覺吧。

我第一次有那麼一點感覺到這感覺不是讀小說,而是看《數碼寶貝》,太一在數碼寶貝的世界經歷了那麼多奇幻的歷險後,回到現實世界,居然還是那麽個無聊平常的午後,一切都太孤獨了,一切都成空的感覺


套用南派三叔的話:寫十年故事,最困難的恐怕是對抗故事的神性,就像兩段平行的人生一樣,我的現實生活乏善可陳,故事裡卻閱盡了人間奇景,我的內心是渴望書里的世界,所以痛苦也多以反差而來。


我覺得是因為當你很用心地去看一部小說的時候你已經「代入」到小說裡面去,就像是你在過小說裡面的時光。

當小說不可避免地完結時,你的另一種生活也嘎然而止。於是兩個人又變回一個人,感覺孤獨。

所以我都不感看小說..


因為看小說本身就是在營造一場悲劇,無論書中角色末尾,作者安排的是悲劇還是喜劇,在現實中你永遠只有一個結局,那就是悲劇。篇幅越長,時間越久,你的感覺就越深。

看小說還好,文字看多了,閱讀速度會變快許多,追起來最多也就一年上下。看漫畫才是真正的悲劇,追了幾年的漫畫完結了你是什麼心情?我個人就追《犬夜叉》與《結界師》完結,那種感覺真是,不發泄一下你會茶飯不思的。

目前還在追的只有《全職獵人》,我這真是在作死。(同追的人都懂)


這個問題問的太好了,這種現象在上學的時候很嚴重,很多本書讀完都像改變了我的人生。甚至產生莊周夢蝶的疑惑,不知是書寫的不對還是生活不該是這樣。看一本書入迷沉醉之時,不亞於墜入了一個夢空間,讓人對現實有種替代感。你的寂寞和空虛便來自對書中的迷戀,現實對你而言可信度不高、藝術性不高。所以會感到心理不滿足,對現實不在意。


代入感。感覺到了盡頭。ps:那麼多爛尾的小說更加虐心好吧-_-||


在小說中那些人就像你的朋友,那個世界就像你的家,故事結束了朋友就像死亡一樣全部消失了,你離開了你的故鄉,內心必然是空虛的,所以看完書不妨跟好朋友傾訴一下或是出去散散步,不要把自己關在屋裡,做點別的事情shuobudingjiuhaol


1.看完一部好看的電視劇

2.通關一個好玩的遊戲

3.考完一場準備很久的考試

4.一次酣暢淋漓的擼管

之後,都會有深深的寂寞感,空虛感。

匿了。


大概是全身心都融入了那個長篇小說的世界,感受到那個世界的溫暖與寒冷,愛恨與喜樂,一不小心看到大結局,才發現這個世界原來與我無關……


故事情節很吸引人 拔不出來


別的沒發現,只覺得讀的越多越難找到女朋友。小時候讀笑傲江湖,任盈盈的善解人意,覺得好喜歡,長大一定要這樣的女朋友,不問世事,不求功名。長大後讀的多了,開始憐惜書中那些悲慘的女孩,挪威的森林裡邊自殺的直子,家庭劇變的綠子。只是她們和現實中的女孩子都不一樣啊,這種不同無法言喻,卻真實的存在著!


從「滿足感」的程度來說可以參考灌腸理論,極喜或者極悲的體驗過後都是空虛,就像灌腸一樣。


自認為閱盡書里滄桑,無欲無求。差不多是賢者時間。


因為閱讀時,是浸入的。你就像入了水,世界的重力和阻力都好像變了。當合上書,你從水裡上岸,重力又回來了,你一時之間難以避免的恍惚和悵然若失。


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人都會拿其中的某些情節或者是其中的某個人物,尤其是你自己本事渴求成為的人,書中,你笑著他們的笑,哭著他們的哭,你是書中人,書中人亦是你。而全書結束後,回歸的是現實,強烈的對比反差,自然會讓人感到落寞。因為你得不到,因為無法擁有這樣的體驗,因為你的人生平凡乏味。不過那本來就是少有人的人生,不過總比一些沉迷燈紅酒綠的人好,起碼你懂得思考吧。


作為收藏黨和點贊黨,從今天開始還是試著去回答一些我認知結構里可供分享的經驗。

關於「投入」或者點贊最多的「孤獨」,我想是很多人的體驗,這裡我從童年的經驗出發去提供分析這個問題的一個新視角。

我把它姑且歸結為稀有或者說它之於你的獨有性。我不曉得在這樣一個滿溢甚至是超過負載的世界裡,有多少東西會是讓人感覺到稀缺或是真正意義上的獨有。

最近做了一個公眾號,nostalgia_0714(願意關注的可以搜一下),本來是分享自己的小感悟小認知,但後來發現閱讀量根本提不上去,因為對於微信訂閱者本身來說,每天推送的信息太多了。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我們怎麼能從浩如煙塵的信息中找到你的。

回到問題本身,你之所以讀完後有空虛感或者寂寞感,是因為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打動你的點是其他小說不能比擬的。

我好像記得,在我們小時候電視資源匱乏的年代,每次看到我喜歡的劇快播完大結局時,我的心裡總是滿滿的空虛與寂寞。而如今,網路的發達,對著滿屏的節目推薦,我再也沒有這樣的體會。

所以歸結為一句,稀缺或者獨有才讓某個事物脫穎而出,事猶如此,人何例外。


代入感而已

不僅小說,好的電視劇電影和rpg遊戲結束後都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仙劍打通關時好傷感呢)


你走入了他們的世界 你喜歡上了他們的世界 他們的世界走到了盡頭 你只能孤獨的繼續前行 尋找下一個世界


可能會和樓上的大手有相似之處 個人認為讀完一次長篇 如果作品有一定啟示意義的話 你的思想相當於進行了一次revolution 如果作品有明顯的年代跨度 實際上給人的感覺似乎就是輪迴 無數的情感在誕生後隨著結局沉澱成我們對作品的思想感情 更何況長篇作品帶給我們往往是混合的感受 用佛家的話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我們對世界的感知更敏銳了 自然也會認識到自身的渺小 用仙俠的方式 那便是突破境界 本來你的目標是伐骨洗髓 然而破境之後 你發現修行之路漫漫 上下求索也不見得能到達更高的巔峰 你也會感到空虛和寂寞 這是個人境界提升的一種預示 總體上這種情況經過調整後 應是積極的


因為這種存在場和存在感沒有延續到生活中,或者至少,在作品中得以延續存在。這時人面對虛無。我認為將這種感受表達為「悵然若失」,或「意猶未盡」更好些。這個問題作為一個問題的前提是,我覺得這不是一種很好的感覺,因此問題也毋寧問:如何能夠沒有這種感覺。建議看《荒野大鏢客》就會得到答案。這是少數能夠啟發我如何能夠讓作品最後讀完沒有這種感覺的片子。


從上帝視角回到第一人稱視角的區別啊。

回到第一人稱視角以後,就無法偷偷的翻到人生的最後看結局,無法阻止流逝的時間,無法預知因為蝴蝶效應構建的複雜關係。


這種失落是我去年4月剛剛經歷過的,因為度假時看了 百年孤獨 和 北京,北京。兩個禮拜里還看了其他的書,但是沒這兩本這麼投入。看完後也是很失落,從小看喜歡的書或者是電影電視劇都會有這種感覺,看書的感覺會更強烈。我覺得跟孤獨寂寞無關,是因為全身心的投入,尤其是小說,還會自己在腦海里構建場景,人物的外貌形象動作,把自己放到情節中作為旁觀者。當看完小說時,覺得被強迫告別了這個自己也曾經歷的世界,覺得書中的人物離開了自己。


就跟擼完的感覺一樣


樓上都說了許多了。方方面面的原因的確都有。

這感覺就似乎被抽離了一樣。內心懸著,而 著實充溢著各種情感,以及對人物的猜測,不解,感悟。

就我而言,看完一部小說、一部電影,隨後需要的是自我消化,自我總結

這個過程一旦結束了,那也就有了新的胃口。

祝大家胃口常開。


1、因為一個宏大的世界,突然看到了盡頭,再也無路可走。

2、可參考擼一發之後的感覺。

3、可以考慮來根事後煙。

4、這種代入感應該擴展到電影,電視劇以及各種藝術形式。


比如《江山如此多嬌》?


曲終人散的感覺,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就和人即將死去一樣吧,因為小說將你帶入它的世界


因為代入感太強了呀

看了一些悲傷的 推敲人性的小說之後 就會不自覺的想「唉 的確是這樣的」


因為這本書里的人物再也不能陪你走下去了。永別了,寇仲!


因為你的生活 沒有書里的精彩


書里的生活起起落落,那終究是別人的人生。合上書以後,你會發現,我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人生,我的人生甚至都懶得走動。


因為從沉浸在一個世界中的狀態中走出來 切換到現實世界 會有點不適 需要緩衝 亦或是有很多隱逸的內在感受迸發在心裡 時間長一點 消化一下就好啦。


讀小說時你在他們的世界裡,讀完之後又回到了自己一個人的世界。


是孤獨,又不是孤獨。

幾百萬字的爽文,看完之後就一種感覺,失失落落。

其實這個問題問的是: 空虛的邏輯是什麼?

我不想對空虛下定義,只需要知道這就是看完一篇爽文的精神狀態即可,討論的也是這個東東。

我想用正反歸納法來得出答案:

首先闡述事實:

看完爽文大多有失落感

看完工具書沒有失落感

看完人物傳記沒有失落感

看完教科書有充實感

看完戀愛,冒險動漫有失落感

看完紀錄片沒有失落感

暑假結束好像會有失落感

好朋友相聚吃完飯就走好像有失落感

……

實際上好像要羅列出所有的情況,但我做不到。

歸納:

某個點以前的狀態是A,某個點不久後的狀態是B,如果A和B狀態產生了斷裂式的負差異,就發生了失落感;如果A和B狀態產生了斷裂式的正差異,那就是極致的爽感。很奇葩的是,看爽文是明明是正差異,看完後卻是負差異。看爽文時與看爽文後,就是對奇葩的矛盾。

現在要了解的是,某個點是指什麼,即對」點」的概念定性。還有就是A和B的狀態怎麼做比較,如何判斷A和B的符號。

」點」就是人。

」狀態」就是某人對某個事物的精神認知反應。AB符號為正,指的是某人對某個事物的積極精神認知反應;負的即為消極精神認知反應。

所以A和B的定量,就是積極或者消極精神認知反應的程度。這樣A和B就能做比較。

歸納法得出了結論,然後就是用結論來解釋列舉的事實了。

解釋這部分,我懶得寫了。反正一般人看爽文,看完都會有失落感,除非你現實中活的比主角還主角。所以想要看完之後有極致的爽感,就看看那種逆爽文,別人爽文都是裝比打臉優越感,這種文的主角都是被裝逼被打臉,還有種種強烈挫敗感,主角大喊一聲有誰比我慘,讓你看的過程中心如死灰的。看完後,保證心情愉悅。


推薦閱讀:

TAG: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