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舊書的紙會發黃?
在圖書館看到很多五、六十年前出版的書的紙張都發黃了,而且還變得很脆,這是為什麼呢?
造成紙張泛黃褪色的主要原因是紙張中所含木素的氧化反應;造成紙張變脆的主要原因則是酸性環境下紙張主要成分纖維素的水解,這種酸性環境的產生一方面源於造紙過程中所殘留的酸性化學品,另一方面則源於紙張氧化反應過程中生成的有機酸。
順便說一下紙張老化的機理:
紙張老化是指在外在因素(包括酸、光、氧、水分、溫度、黴菌和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和內在因素(包括各生產環節殘留在紙張內部的酸性物質、氧化劑和金屬離子等有害物質)的綜合作用下,紙張的主要化學成分(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素)發生不可逆轉的化學變化,從而使紙張性能下降的過程,我們能看到和感受到的是紙張發黃和變脆。
紙張的主要化學成分是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素。纖維素分子結構決定了其能與水、氧化劑等物質發生水解、氧化和光解等化學反應;木素容易發生氧化和光解反應。因此,任何植物纖維紙張都可能發生老化。相較而言,纖維素的穩定性最好,半纖維素的穩定性次之,木素的穩定性最差。因此在外界條件相同的條件下,木素含量高的紙張老化速度快,而纖維素含量高、木素含量低的紙張老化速度慢。各種成分的含量與紙張的原料、抄造方法有關。
同時,靜電複印對紙張帶來的熱感應和外部大氣中的黴菌、酸性染料、墨水有害物質也都會加重紙張的老化程度。
那麼,什麼樣的紙張更容易老化呢?
現代造紙工業,根據基本工藝和技術手段可以分為機械造紙和手工造紙兩大類。機械造紙,根據紙漿中機械漿和化學漿的不同配比,大致可以分為機械漿紙和化學漿紙。最常見的機械漿紙是新聞紙,主要供印刷報刊、雜誌使用。通常用約80%的機械木漿與20%左右的長纖維漂白化學木漿混合,在長網造紙機上抄造,並經壓光而成。新聞紙俗稱白報紙,一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都是書籍印刷的主要用紙。最常見的化學漿紙是膠版紙。膠版紙是供膠版印刷的高級印刷紙,用於印刷書籍、雜誌、畫報和美術圖片等。膠版紙的原料主要是化學漂白木漿,有的也摻入少量草漿,採用重施膠,用長網紙機抄造,經紙機壓光而成。造紙工業初傳入我國時,因英國道林公司(Dowling)的膠版紙最為有名,因此膠版紙在民國時期也被成為道林紙。另有一種純化學漿紙叫美術用紙,用漂白化學木漿在長網造紙機上抄造製成原紙,進行塗布加工,並經超級壓光處理後製成。大陸稱為銅版紙,香港成為粉紙。其英文原稱是Art Paper,Art Paper在我國三十年代曾譯作美術紙。因為當初在歐洲拿這種紙來印刷精美的名畫時,曬制所用的是銅版腐蝕的印版。所以依據以用途命名的慣例,把用於銅版印刷的美術用紙叫做銅版(印刷)紙。從民國直到現在,在中國內地的印刷,紙業界的同仁們,都把Art Paper稱為銅版紙。此外,尚有一部分紙張在理化性質和製造工藝上介於白報紙和道林紙之間。不同類型的紙張,由於纖維結構各異,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質。大體說來,由於白報紙幾乎由純機械木漿抄制而成,含有造紙原料中的全部木素,且纖維粗短、脆硬,均一性差,所以紙張的耐久性差,容易發黃變脆,尤其在陽光的照射下更容易發黃變脆;而銅版紙採用化學木漿,去除了原料中的木素,紙張的抗氧化性強,因此耐久性好;其他漿紙的耐久性則介於二者之間。手工造紙的情況則比較複雜。依照我國傳統的造紙工藝,既可以抄造出「紙壽千年」的皮紙、竹紙(這種類型的紙張呈弱鹼性,本身不含木素,耐久性能極佳);又可以生產出含有大量木素,纖維粗糙的土紙。
我們總感覺年頭越久的紙張越容易老化,實際並不是這樣。大致說來,古法造紙、化學漿含量多的工業紙張不容易老化,機械漿含量高的紙張容易老化,而同樣原料、同樣抄造方法的紙張,時間越久,老化程度越嚴重。比如民國時期直到八十年代用白報紙印刷的書籍,老化程度最嚴重;古籍、民國時期用道林紙和銅版紙印刷的書籍,基本上不會有發黃變脆的現象。抗戰時期內地用手工土紙印刷的書籍,比如延安方面的出版物,老化程度也比較高。推薦閱讀:
※一般的包裝紙皮材料是什麼?
※這些戴著面具的紙,你認得它們嗎?
※目前我國最常用的造紙原料是什麼?樹木作為造紙原料所佔的比重有多少?
※一張A4紙用四個圖釘固定在海綿板上,假設每天將四個圖釘拔下後重新釘在同一張紙沒有被戳過孔的地方。請問有一天這張A4紙會被戳到消失嗎?如果會的話需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