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怎麼看待後現代的?他的作品和後現代是什麼關係?


福柯不是後現代主義者。

Giddens曾在一部作品中說:不要被尼采主義者帶跑了。他是倡導要回到現代性,自然尼采主義是暗陳福柯。但對福柯的解讀,國際學界一直都有被福柯戲耍之感,究其原因,主要以下幾點:

1、福柯的學術不夠真誠,答案在最後。他在《古典時期的瘋狂史》便提出一生的問題,但他自己的解答一步接一步,但此一步卻未必會透露下面一步,最終答案一直沒揭曉似的。

2、門檻期的福柯,一個大的轉向。福柯在70年代晚期到1986年有個門檻期(即《性史》第一、二卷出版間隔),如果按越晚期越真誠的說法,福柯到第二卷,以及法西學院講稿最後兩三卷,已經徹底變了。最後他回到了希臘化哲學,主要是斯多葛哲學,像奧勒留、塞涅卡。按高宣揚說法,他是想開出新人文,但其主題是「關注自我」,與「認識自我」(福柯語:笛卡爾時期)不一樣。而這兩種自我論述,是希臘哲學便有的,只是後來傾向後者,而忽視了前者。關注自我是後現代主義嗎?不是。類似關注自我說法,即使是Giddens這樣的現代學家,也有論述。他談現代性對個人影響,要回到親密關係、自我認同之類。同樣的,與Giddens是odd couple的另一人M.Archer,也主要從社會認同回到個人認同。這些與福柯有親近性。

3、門檻期的福柯做了什麼。門檻期可看福柯從《安全、領土與人口》到《對活人的治理》(?存疑,或是同系列後面一本)。他對權力機制的研究,從規訓走向生命政治,進一步豐富了現代學。(福柯說過,權力的機制三個階段,生命政治是當代的,以美國為代表)。生命政治作品由於是後來才翻譯成英語,所以Giddens並不知曉,錯將他看作只知規訓機制的權力學家。從生命政治來看,權力既提供了規制,也提供逃脫或抵抗的可能,而這是新自由義,或者說現代化到現在這個階段所提供的機會。

4、不管是新人文,還是對現代學的諸權力機制探討,都是以嚴肅態度,沒有像德里達那樣,直接拋出來解構諸類的後現代概念

5、福柯被認為是後現代多是與尼采有關。尼采是尼采,福柯是福柯。或者認為福柯是後結構主義者,福柯是福柯,布迪厄是布迪厄。就像社會主義,馬克思是馬克思,列寧是列寧,毛澤東是毛澤東,金正恩是金正恩,誰就是誰,不需要一個主義的標籤,也蓋不住。福柯思想多變,最根本的,是對哲學作為哲學反思,我還是認為他基本是在現代性的框架時探討這個問題與尋找出路,只是我們有時把現代性看得過於死板,彷彿一掙脫就到了後現代性,其實現代性本身便蘊含著出路與鬆動。穿寬鬆舒適的衣服才是常態,穿緊身衣不是常態。

————

最後,語言是問題。福柯在和喬姆斯基辯論時就說,他英語不好,他作品也都是法語。他在柏克萊講座時,都可惜是小文章,最終真誠的成型文章出來的太晚,法蘭西學院講稿翻譯成英語,也是他去世後


推薦閱讀:

現當代藝術,特別是美術是表達美還是表達「自我」抑或對只是對世界的變形映照?

TAG:哲學 | 後現代主義 | 米歇爾·福柯MichelFoucault | 後現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