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平線》一書中,洛岑為什麼要逃跑?

生活在烏托邦式的一個環境里,沒有外界的紛擾,沉浸於文化和藝術之中,而且還能延壽。況且她明知自己出去之後必定會很快死去,那為什麼她冒著極大的風險還是要出去呢?


最後一段,說到羅珍在山口處等待馬林森的描述,說她想小孩子一樣眼中滿含著對馬林森的純潔的笑意和熱烈。原文記不太清了……

我想,羅珍一直在內心深處渴望著愛情,渴望著強烈的需要迸發的愛的悸動,從她十幾歲遠嫁的途中發生意外而流落至香格里拉,這不是她想要的,也不是她可以選擇的,但作為一個公主,她代表著皇室,代表著最尊貴的階級,她用最大程度的剋制了自己對自身內在慾望的渴求,展現了無欲無求的美好自我,這也是在這個盛行中庸之道的地方不得不選擇的更好的生存方法,而且一過幾十年。

我想,羅珍可能是不幸的,她原本可以享受著當時社會中最高級的對待和尊敬,當然她在香格里拉也受到了無比的尊敬,或者說,她原本可以享受到塵世間她可能從沒有感受過的愛情,這一切都被突如其來的宿命打破了,讓她半生孤寂,但 後來我又覺得她是幸運的,她遇到了馬林森,一個解開她宿命的男人,可巧,她在這個神奇的地方看上去還那麼年輕,從未釋放過的"青春"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絢爛的綻放了,這是一場用生命承載的愛情。羅珍在寺里待了那麼久,她一定知道一旦離開這裡會是怎樣的後果,我想這幾十年她即使未親眼見過,也耳聞過,所以我說,看似輕描淡寫的一句描述其實飽含了羅珍太多乃至一生的勇敢。

所以,羅珍又是幸運的。因為她盡此一生,終獲愛情。

縱然我們覺得這種曇花一現式的愛情,盛開即凋零令人惋惜,但這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它的存在幾乎打破了整本書中對克欲的 近乎偏執的文化符咒。她和馬林森的離開也是一場因愛迸發的赴死。

我從香格里拉回來,有時候,我也在想,離開與留下,本身就是一種選擇,怎樣去看待它?是因何而"緩慢的生長",又因何而"如煙花般的活"。


洛岑為什麼要逃跑,這個問題不能從小說文本中得到答案。我以為要從文化背景中追尋。

文明世界的男性,或者說自以為文明世界的男性,總覺得異族的女性等著自己去解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無可救藥的自大,其中滿含著對自身歷史或文化的自信。就如同希爾頓小說中一樣,香格里拉是舉世獨一的世外桃源,是二次世界大戰之際,人類沉淪後得到拯救的唯一希望。她淡泊寧靜、安詳悠遠,其中的人「在研習語言之外,有些沉浸在知識的汪洋中,治學成就足以震驚整個西方世界;有些人則致力於撰寫學術專著,涉獵範圍涵蓋多個學科。」洛岑生活在這樣一個牛逼的地方(請原諒我的粗鄙之語),但是在遇見了英國紳士之後,依然要和他離開仙境。

這種事情根本找不出理由,否則七仙女為何嚮往凡間,為什麼要嫁給放牛娃。只有一種解釋,是漢族人的文化自信。就好比看過AV的每一個中國男性,其心中都會湧起悲天憫人的情愫,都會感嘆於萬惡的日本社會是如何摧殘這一個個美麗優雅的女性。

如果我寫一本小說,勇敢的主人公也會帶領她們逃離變態、粗魯的日本,來到一個男女平等,相敬如賓的國度。我想這就是希爾頓的心態吧。


大喇嘛和張都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有些東西會慢慢放下,兩個月不行就九個月,九個月不行就五年,比如親情愛情

羅珍是十八歲時在遠嫁他鄉的途中誤入香格里拉,姑娘正在奔赴充滿未知的婚禮的路上,心情應該是緊張而期待的,可是連土耳其王子的面都沒見到,就被困在了這裡。

藍月亮是很好,可是不是每個人都想做武陵人。過去生活中和你產生關係的人和事兒哪那麼容易放下,時間只會沖淡想出去而不能出去的絕望,想著幾個月後 幾年後,大家都以為這些失蹤的人已經遇難了吧,於是對父母,兄弟姐妹,未婚夫等等的牽掛和愧疚,對愛情的嚮往會慢慢被埋在心裡。恰好馬林森把這些感情挖了出來。

我想羅珍剛來這裡時大概也像馬林森一樣反抗過吧,二人都有父母,男(女)伴侶,都很年輕,境況相似。可以說馬林森把羅珍喚醒了。

多說一句,這些老喇嘛按照他們所謂的中庸之道統治香格里拉,適(強)度(硬)的幫助別人適應,當然還有每個人心裡貪圖安逸享樂擺脫現實生活的壓力的心理在幫忙。突然想到書中的年代背景,大概一戰後,1930年金融危機左右?確實生活壓力大。

時間就像一個被阻礙了的魔獸 等候在山谷外面準備撲向那些已經成功地躲避它太久的懶蟲。除非,能一直躲避下去不出來。

我想,一直醒著是對的。


因為愛情吧,她愛馬林森


可能是因為自由吧


推薦閱讀:

TAG:小說 | 文學 | 十萬個為什麼 | 讀後感 | 消失的地平線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