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向別人解釋哲學和認知科學的關係?

各位知友幫個忙,請說一下您對於 哲學/語言學與神經科學的聯繫 的理解。這不是作業啊,就是想問問業內的各位覺得 哲學/語言學等對於您對認知科學的學習幫助大嗎?


謝邀。

看完問題的第一反應是:題主看來是沒有分清楚【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得出這樣的結論有兩個原因:

1. 問題中出現了【哲學/語言學與神經科學的聯繫】這樣的表述(當然有可能是筆誤);

2. 哲學/語言學和認知科學的聯繫遠遠超越了【有幫助】的程度。問【哲學/語言學對學習認知科學是否有幫助】就像是在問【線性代數對學習數學專業是否有幫助】或【數據結構對學習計算機科學專業是否有幫助】一樣。

哲學、語言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人類學、神經科學被稱為【認知科學六邊形(Cognitive Science Hexagon)】,事實上,認知科學這門學科就是由上述領域中對同一課題——人類意識——的研究集合而成的。如果進一步解釋,認知科學是用現代的科學方法研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時代就已提出的問題:

(1). 知識從哪裡來?

(2). 思考的本質是什麼?

(3). 人類的認知是否有其獨特之處?(人類和動物的意識有什麼區別?)

就【知識從哪裡來】這一問題展開的哲學思考可以粗略分為兩派:理性主義(rationalism)和經驗主義(empiricism),而後世開展的認知科學研究,也多少受這兩派思想影響:語言學中的喬姆斯基學派偏向理性主義、而薩丕爾-沃爾夫學派偏向經驗主義;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是經驗主義的延伸、而認知心理學是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綜合;計算機科學中的邏輯模型偏向理性主義、而神經網路偏向經驗主義……

如果缺乏對認知哲學的了解,就很難將認知科學不同分支的理論聯繫起來——在認同喬姆斯基學說的同時希望通過神經網路實現語言學習,就是很模稜兩可的做法。

另一方面,對於大腦(肉體)和意識(精神)是否統一,認知哲學界分為二元論(dualism)和一元論(monism)兩派。到了近代,阿蘭·圖靈提出的圖靈測試(最近莫名其妙火了起來)和希爾勒教授(下學期可以上他老人家的課~)提出的中文房間問題實際上也是在討論【思考的本質是什麼】這一問題。人工智慧、神經科學、人類學等領域的研究者必然要對此問題進行思考。

接下來說說語言學。除了之前提到的喬姆斯基學派和薩丕爾-沃爾夫學派在【知識從哪裡來】上的分歧,【人類的認知是否有其獨特之處】,也即【語言是否由人類獨有】也是語言學家熱衷於討論的問題。這是認知語言學和認知哲學的聯繫。

至於語言學和認知科學六邊形上其他學科的關係:

語言一直是神經科學家研究的熱點。從布洛卡區(Brocas Area)和韋尼克區(Wernickes Area)的發現到今年的神經科學研究成果(運動語言區在聽音時的活動、布洛卡區在發音時並不被激活等),受語言學指導的猜想和實驗都是至關重要的。

心理學和語言學的交集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薩丕爾-沃爾夫弱假設(又是這倆傢伙……)。薩丕爾-沃爾夫弱假設認為語言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使用者對世界的認知,以至於影響到語言使用者的情緒、世界觀等心理學屬性。這方面的研究很多,就不展開了……(其實是懶得翻論文)

語言學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應用當屬【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如果一名計算機科學家想運用邏輯模型讓計算機學習語言,那對於語義學(semantics)、句法學(syntax)甚至語用學(pragmatics)的了解都是必要的。即使是神經網路教徒也無法完全脫離【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理論的影響。

人類學這方面不太了解就不說了。

為什麼語言學在認知科學研究中占這麼重要的位置?

因為長久以來,語言都被認為是表達意識最重要的渠道,人類幼兒為何能學會一種語言也被認為是研究意識產生和發展的關鍵。更進一步,中文房間問題讓我們思考,語言是否能和意識等同起來?薩丕爾-沃爾夫假設讓我們思考,我們認知的世界是被語言描述著、還是被語言塑造著?人類學家提問,語言可以單獨成為區別人類和其他動物的事物么?亦或是語言和其他獨特的認知能力一起將人類和其他動物區分開?

所以也不需要回答【語言學對認知科學學習有沒有幫助】這種問題,因為學習認知科學終究是繞不開語言學的。

那麼對認知科學的學習該是怎樣的呢?這裡借鑒一下我們學校的Major Program:想要獲得認知科學本科學位,學生必須在認知科學六邊形上的六個領域各選修一門相關課程,然後在其中選擇一個希望專攻的方向再選修三門相關課程。

最後再強調一次:認知科學不是神經科學!認知科學不是計算機科學!認知科學不是認知哲學!……很多人覺得對意識的研究就是對大腦的研究、或者對意識的研究就是對認識論的研究,這是沒有理解認知科學【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的屬性。建議題主可以去了解一下各種【認知xx學】的研究內容,應該會很受啟發的。


從中國哲學看,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哲學傳統里有為學,為道的區別。為學的目的是增加積極的知識(即關於實際的信息),為道的目的是提高精神境界。他認為哲學屬於為道的範疇(這裡為道也不是指的宗教)。

與之相反的維也納學派(1920年代發展出來的一個自然科學和哲學的學派,他們關注當時自然科學發展成果(如數學基礎論、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並嘗試在此基礎上去探討哲學和科學方法論等問題。)認為。

哲學的功用,尤其是形上學的功用,不是增加積極的認知:他們認為哲學的功用知識弄清觀念;形而上學的性質知識概念的詩。哲學,尤其是形上學,若是試圖給予實際的信息就會變成廢話= =


說說哲學的基本問題,我從哪裡來,要到那裡去,我是誰。

對應到科學研究的基本大問題,生命是如何產生的(生物學),萬物是如何產生的(物理學、化學),智能是如何產生的(神經科學、認知科學)。

認知科學就是研究智能是如何產生的學科。即要研究「我」的問題、


高三狗,就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考慮一下吧,正好當作明天考試複習了。(所以回答的角度也就很教科書化,這樣也就容易不少,不應查證,直接就在腦海里浮現出來了wwww)

首先「哲學」這個詞本身就是有範疇的,雖然近代是由日本思想家翻譯這個詞後來引入中國,但這不妨礙中日或是東西對哲學的理解共性。

按照馬哲的觀點,哲學最基本問題是關於世界的本源——物質的還是意識的,以及意識和物質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是否能認識世界。這是哲學的兩個基本問題,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認識有多重要,因為認識是意識的能動作用,產生意識能夠影響物質,或是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造客觀世界。

那麼關於這兩個問題產生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這二者的區別必須從本質看待,也就是核心思想是堅持什麼是萬物之源,起決定作用;而唯物主義的馬哲也強調發揮意識的能動性,這並不代表是唯心主義,而黑格爾的辯證法雖然也有尊重客觀實際,但社會歷史觀上陷入唯心主義。

那麼唯物主義的發展最早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有整體論的特點,但限於生產力的發展,並不能正確認識世界,比如中國的老子提出「道」是萬物本源,或是西方認為火之類的元素是萬物的本源。他們從客觀事實或現象出發,解釋世界,並認為物質是萬物本源。之後對著近代自然哲學發展,科學發展,生產力水平提升,很多現象得以揭示,但並不徹底,這一時期的唯物主義思想家雖然具有進步性,但卻出現僵化、靜止地看待問題,這就是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注意這裡只是馬哲的車「形而上學」範疇)。馬克斯集成德國古典哲學,糅合黑格爾的辯證法精神以及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創立馬哲。

那麼馬哲又有多麼鮮明的特點呢?就是重視實踐。你看馬哲在中國的發展,在中國新民族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毛澤東思想、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它們都十分強調實事求是,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

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分為辯證法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前者是世界觀和認識論以及以矛盾和核心辯證地看待問題的運動變化發展並辯證否定予以揚棄繼承,而後者則是將哲學思想落實到實踐中,變成促成社會變革的物質力量的思想。

那麼說哲學就是神經科學是陷入了「形而上學」,說哲學就是語言學則是陷入唯心主義。前者沒有認識到人腦作為客觀物質,是產生意識的實在,這體現出物質決定意識,但人腦只是機能,並不是意識本身,哲學探尋世界本源、宇宙奧妙,是系統的世界觀,具體歷史的統一,這是人腦這一單獨器官所不能具備的。後者沒有認識到語言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是人類社會交往的文化載體,誠然研究哲學需要使用語言,需要辨證,但這並不意味哲學就是簡單的字詞拼湊或是華麗辭藻的堆砌。

至於研究哲學對認識科學的幫助,那要看你自己形成了什麼哲學。剛剛說哲學是系統的世界觀,認識論,那麼如果你形成正確的世界觀,養成幫助認識世界的哲學思維,那會對科學研究起到幫助。但如果「三觀」偏移,則可能陷入錯誤的思想中,嚴重的還可能做出錯誤的價值選擇。

因此,我們需要培養哲學思維,這有益於思考,但切忌過分深入。可以閱讀思想大家的著作,比如馬克斯(別沒讀過就嫌棄)、黑格爾、盧梭、笛卡爾、康德(有點難度,但同時很有趣),還可以了解古代先哲的思想,比如中國的老子、莊子(個人比較喜歡)、朱子等,西方的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在閱讀這些哲學家的著作之時,應養成一定的思考範式,雖然會有思維制約,但在一定的框架內思考易於總結,另外不應就細枝末節而過分糾結,抓住核心思想,結合生活實踐,為自己所用才是最終目的。

以上。爪機上全手打,一氣呵成。


簡單說,我是這麼理解的。其實現在的科學都是哲學裡邊獨立家門的。據我所知,能量守恆定律最早是哲學家提出的,後來由科學家搞定的。這算不算指導作用?


謝邀,並不是這方面專家,但是這個問題並不深刻,也可以答出個一二。

哲學範圍很廣,很雜。這裡我認為認識論、方法論是和此問題比較相關的部分。認識論研究的是人是否可以,以及如何認識客觀世界的基本問題,方法論研究的是人是否可以,以及如何適應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基本問題。簡單來說,這就是正常人最基本的思維模式。

認知科學,則是很具體的一門科學,研究人類作為一個高等生物認識客觀世界的機制,是人類將自身作為一個客觀事物來研究的一部分。

因此我們看到,二者的兩個聯繫:

1. 對認知科學的研究,因為它是認識過程,所以有意無意地遵守認識論的規則。

2. 哲學是人類的思維模式,是一種心理,因此(其產生的機理)可以作為認知科學的研究對象。


自然科學是哲學的物質基礎,哲學又反作用於自然科學,相輔相成。也因此,很多著名的科學家同時也是傑出的哲學大師。


蘋果香蕉橘子梨子哈密瓜西瓜和水果的關係


內容上的差別是根本不同。哲學研究內容是已知存在但不確定具體存在方式,不可直接用科學方法研究的事物;科學研究的內容是已知且確定具體存在方式,可以用系統的科學方法研究的事物。


推薦閱讀:

人應該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維邏輯以及信仰?
鄧曉芒|一個文學批評家必須同時是一個哲學家
為什麼一定要有一個上帝?
愛情沒你想的那麼重要
什麼是智慧?

TAG:哲學 | 認知科學 | 神經科學 | 計算神經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