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壞的旅行」同樣重要?
如伊朗第一篇《伊斯法罕,我與伊朗秘密警察的驚魂一夜》的留言回復里寫到,這一篇我會揭伊朗旅行的皮。
而我預感就像曾經寫尼泊爾一樣,文章發出來會有一番腥風血雨筆口伐誅。
「人的心是怎樣,看事物就是怎樣」這種看起來很政治正確,細細一想放在寫影評寫遊記上就是歪門邪說的話,在文章留言裡層出不窮。
於是這一篇我暫時不講伊朗,我想到看過藝術家鄭軼講旅行的重要性,我從中獲得了共鳴,我加入了自己的經歷與感想,來再度聊一聊:
我為什麼要「旅行」。
為什麼「壞的旅行」也同樣重要。
————————————————————
每個人的路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獲得的書本知識與旁人教導,都只是入門的教育和二手知識。這條路如何走,其中的智慧來自於自己實踐過程中的親身體驗,除此之外沒有捷徑。
我常常用的一個比喻是,就如同一個人不曾吃過蘋果,是無法真正明白蘋果的味道到底是怎樣的。旁人用再生動的形容去比喻表達(通常是很主觀和個人的辭彙),你也無從知曉。
然而當你親口咬過一口真正的蘋果,你就瞬間明白了,一切解釋描述在剎那之間沒有了意義,都是多餘。
你在那裡了,你體會到了,你真正明白了,你才終於可以用你自己的字典、自己的表達方式去描述蘋果的滋味了。
那些來自各種人、數以萬計的個人化形容蘋果味道的信息,就彷彿是我們獲得的各種二手知識、經驗。就像我們在大學裡學到的各種知識——那些也只是知識而已,它無法代替也沒法幫助你去體驗,只是一個引導罷了。從這個角度上說,人類迄今為止的所有學科,就彷彿是理解這個世界的不同視角而已。
曾經寫過,我對世界的好奇心,從5歲那一年拿著奶奶的漢字大字典的封底上的世界地圖天天研究的時候,就開始萌芽了。再長大一點,家裡買了電腦,我就常常跑在天涯社區,百度貼吧的各類世界政治歷史地理的板塊,和全國的網友們談天說地。
我們中國人是如此的聰明,網路上從不缺「知識滿到要溢出來」的民間高手,就如同現在的知乎一樣。很多網友對各國的歷史,甚至中世紀西班牙某個具體年代屬於哪一個國王統治都能信手捻來。小時候的我,對他們羨慕無比。
後來我發現這些人,經常會一言不合就惡語相向地爭吵起來。就如同現在的知乎,就如同當我在專欄上發一篇文章,下面總會有一小部分「陰陽怪氣」,「冷嘲熱諷」。
事實上是現在的我,已經很少去天涯、貼吧這樣的論壇去尋找信息,進行交流了。
有的時候過多的知識信息,反而會阻礙你的體驗,因為它讓人產生一種虛假的驕矜--以為自己看過那麼多關於蘋果的知識,就胸有成足地以為自己知道蘋果的味道了。
只停留在虛擬網路上的「高知者」,如果不曾親口嘗過那個蘋果的味道,僅靠想像去理解蘋果應該是什麼味道,最終得到的也只是一些膚淺的似是而非的模擬--那些嘗過蘋果味道的人,一眼看去,便知真偽。碰巧的是,關於體驗這種東西,真的無法瞞天過海。
我曾經也是這樣的人,在自己喜歡的這個領域讀了很多書,開始自以為事的泡在網路上和人討論,遇到相悖的觀點總希望能說服對方。
但直到我親身走在那些書本上,野史里,文獻里描述的各國土地,親身感受到彼處的風土人情時,那種感受無以言表,它全方位升華了我對這個世界的感受與理解。
當你親自嘗到蘋果的味道之後,你大可以拋開一切前人所有的描述,用自己的語言和體系去描述蘋果,然而這個時候你發現,再怎樣去表達都是蒼白的,因為「體驗」本身是無法完全複製的。
當你體驗過哪怕只有一次,記住了這種感覺,那麼此後哪怕再也嘗不到蘋果,你也不會忘記那種滋味,也不會把它和橘子啊梨啊的味道混淆。因為你到過那裡,你就是知道。
這就是為什麼我拒絕一切二手信息知識,要親自去花這麼多代價,去走這些我喜歡,以及我不喜歡的國家的原因。
中國古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前者說的是知識,後者說的就是實踐。
A trip is all about experience, so life is a trip. Sometimes its a good trip, sometimes its a bad trip。
生活本就是旅行啊,有好的,也總有壞的。
然而我們往往在「壞的旅行」中能夠學習到更多的東西,它讓你直面你深層次的恐懼,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一個硬幣有兩面,我們無法只接受光明的那一面而拒絕黑暗面,我們的生命是一個高峰與低谷交織的過程,是「好的旅行」與「壞的旅行」交織的旅途。
其實任何體驗都可以比喻成一場旅行,比如看了一部電影,去了一家新公司... 據說西藏有一種說法--On every journey, you must die once:the person who arrives should not be the person who left. 每一次的旅程,你必須死一次,因為回來的那個人與出發時候的那個人,多少已經不一樣了,從某種程度上說,已經不再是同一個人了。
然而你從中能夠接受到的信息也正因為你的人生體驗,內心有著相似的情感情緒與之呼應。1997年看《泰坦尼克號》的我,和2012年在國內重新3D化上映後再次觀看這部電影的我,對劇中人物的理解差之千里。
一個沒有經歷過愛情刻骨銘心的十歲小孩,永遠無法在《泰坦尼克號》的電影里有更多的共鳴。一個缺乏人生體驗的20多歲的年輕藝術家,即使有著最精湛的技藝,他的作品也註定無法真正打動人心。
不信教的我,在耶路撒冷體會不到那些背負十字架重走「苦路」人的堅持。
沒有經歷過極端貧困的我,在加爾各答的垂死之家,難以理解為什麼有西方人跪在特蕾莎修女的遺像前痛哭流涕。
很多人來到伊朗必然會去波斯波利亞,我不懂考古,所以波斯波尼亞的殘柱與塵埃在我心中泛不起任何的波瀾。
體驗是有階級的,體驗也是需要你有所準備有所經歷和積累的呀。不同經歷的人看著相同的景物,可能就是有完全不同的情感和理解。
——————————————————————
我的前半生是把自己作死與折騰死的經典案例。可是世界上就是那麼一類人,並不滿足所被告知的二手信息與知識,倔強而固執地,憑渺小的自己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去探索真相,尋找著真理。
這是一場漫長無盡的旅程,也許我永遠也找不到答案。
我媽媽說一直等著我頭破血流然後回家,回歸所謂的主流生活。然而二十多歲的時候,我也以為那是好奇心作祟,可是過了三十歲,我知道,這就是我自己,並且已經回不了頭了。
就彷彿是那句古語「不撞南牆心不死」,現在知道,撞到了南牆也只能把它撞破,然後從瓦礫上踩過去,繼續走下去。
這是我的路,旁人縱使千萬條路,都與我無關。
- 往期精選 -
墨西哥 | 為什麼要瞧不起墨西哥?
世界 | 被辱罵小丁丁的亞洲人?細數我遭遇的種族歧視與種族紅利
土耳其 | 孤獨,伊斯坦布爾。
西雙版納 | 我去了一個假泰國
印度 | 一半糞便一半黃金,這裡是孟買! | 不可思議的印度(二)
更多的原創文章,在公眾號與微博上關注我 @大西洋鰻魚
推薦閱讀:
※中庸之道與世界本源(仁之始者乃為芸芸眾生)
※為什麼現在的人都不喜歡節儉?
※如果政府提高養老金會對國內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發達國家應該提高養老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