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節奏的低效率 | 眼睛瞪得像銅鈴
前幾天領導找我做轉正面談,在面談過程中,領導問我入職這幾個月有什麼感受。我想了想,說從一個中小型公司入職一個體量幾十倍不止的大公司,時常讓我有一種高節奏地低效率的體會,而這時常讓我很焦慮。這裡說的高節奏說的是互聯網行業常見的,每個人手頭多有很多的項目、需求,時間都很緊迫,每個人都是多線程工作,工作永遠都做不完。低效率指的是,在組織架構越龐大的公司,同樣絕對工作量的事情,需要花費的時間精力要呈倍數增長。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需求,但是涉及到跨部門合作,光尋找到正確的負責人就要花很長的時間,然後還要走各種各樣的申請流程,落到研發層面可能是半天工作量的事情,在前期需要產品投入可能不止三天的時間。這讓習慣了中小型公司人少好辦事的狀態的我有點水土不服,經常陷入一種對自我的懷疑中,非常的焦慮,所以今天借這個機會聊一聊這個話題。
高節奏低效率的成因,有外因、內因之分。外因包括包括了互聯網行業高速發展、大公司人多流程多,任何節點的阻滯會導致全流程的阻滯等,通過個體力量很難改變,個人只能儘力適應。內因包括了個人的心態、時間管理、技能短板等。那我們應該怎麼調整自己,擺脫「高節奏低效率」的魔咒呢?
首先,要學會正確衡量自己的工作產出,調整自己的心態。
產品經理的日常工作內容其實是比較繁雜的,溝通、設計、推進、需求管理、項目管理等。那麼產品經理的工作量,應該分為可量化(比如寫文檔、畫原型等)、不可量化(溝通、協調、思考、管理等)這兩大類。所以產品經理的工作產出,除了看得見的的文檔、原型圖、流程圖、PPT外,還有很多是不可量化的,可能是無休止地溝通討論、各種項目相關的會議等,而這些工作往往比單純的寫文檔更費時費力,而且極少有肉眼可見的產出,容易給人一種「白忙」的錯覺。所以當我們在衡量自己的工作產出的時候,應該以「有結果」作為衡量標準,不能局限於寫了多少文檔。事情的結果可以是畫了多少原型圖寫了多少PRD,也可以是與需求方將一個需求溝通明白達成一致,推進一個需求或者項目向前一步,甚至也可以是尋求到了其他性價比更高的解決方案,把原始需求聊消失。
當我們把心態調整完畢後,回過頭來,我們也要檢視一下自身,在工作效率這件事本身是否有需要改善與提升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木桶效應」,說的是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一隻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隻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隻桶就無法盛滿水。把木桶效應運用到工作中來,則意味著產品日常工作中,最容易拉低效率的部分,就是日常工作中你最不擅長,最不容易做好的那部分。這個短板可能是溝通技巧上的欠缺,可能是文檔寫作能力的欠缺,可能是時間管理的欠缺,也有可能是自身的精力管理有問題。所以我們需要經常對自己的工作做記錄與總結,通過對日常工作的記錄跟復盤去定位自己的短板在哪裡,對症下藥,有針對性地進行改善,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真正把工作做到質好量足,擺脫高節奏低效率的焦慮感。
關於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方法,每個人應該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此處就不做過多的討論了,分享一個我自己最近在使用的小方法:寫工作日誌。用幾句話把當天做的主要事情記錄下來。比如上午與誰誰誰溝通了什麼需求,用時約1h,溝通結果為xxx;參加了XX項目會,會後需要完成工作XXX;明日計劃:上午處理XX需求,預期結果XXX等;簡而言之,就是在日常間隙中,用描述性語言把自己一天中分別花了多長時間、做了什麼事情、取得了什麼結果做一個記錄。寫工作日誌的好處在於,當一天工作結束後,可以通過這個記錄,檢查自己一天的工作時間分布,是否把時間都放在了優先順序比較高的內容;是否工作都有結果;是否有什麼重要的事情遺漏等等。
以上是我對如何擺脫高節奏低效率狀態的一些看法,歡迎大家一起交流指正。
推薦閱讀:
※如何提高編程效率?
※Chrome Tips #3:如何讓每個標籤頁自動打開 Dev Tools
※做好這21個細節,他戰勝了癌症,成為六百萬暢銷書作家
※作為一個日常裸妝出門的女生,從起床到出門要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