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部《先秦史》的對比評價,一篇文章告訴您怎麼讀|書單001
文|林屋公子(公眾號:林屋讀書)
以上表格羅列了十四部先秦史專著。其中選擇有三個標準:一是年代是從遠古到秦統一,大陸稱為先秦史、台灣稱為上古史的時期;二是內容為綜論,包括歷史史實與制度文化;三是作者均是相關專家,有最低質量保證。那麼,具體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呢?
首先要說的是呂思勉《先秦史》,這是我國第一部先秦斷代史,同時也是名氣最大的。呂老作為民國舊派文人,長於經史分析,見解自有獨到之處,但不少分析較牽強。更重要是半文不白的陳述、大段史料的引用、繁體夾注的排版,像是清人做考據文章,如果先秦史料不夠熟、文言功底不夠好的話,會感覺非常不友好。所以本人把這部書列為高級階段的閱讀計劃。雖然有瀋陽出版社的文白對照版,但不建議閱讀。
然後是翦伯贊、王明閣、詹子慶三部。翦伯贊《先秦史》實際上是《中國史綱》的史前史部分,北京大學出版社一度以《先秦史》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用馬列思想指導撰寫的先秦斷代史,主張的是西周封建論。王明閣、詹子慶兩部,是在大學講課稿基礎上編訂的,故內容相對膚淺。同時也具有強烈的馬列史學氣息,採用的是郭沫若的戰國封建論。個人建議對翦著的西周封建論了解即可,其他部分與王、詹二部均可不讀。
再次是蕭璠、姚秀彥、錢宗范、卜憲群四部。蕭璠、姚秀彥兩位是台灣學者,姚秀彥《先秦史》無大陸版,也是這十四部里本人唯一沒讀過的。不過通過其他資料得知,這部書也是類似蕭璠《先秦史》的通俗著作。而這些年的大陸先秦史也都在淡化古史分期,錢宗范等《先秦史十二講》和卜憲群主編《從中華先祖到春秋戰國》定位都是通俗作品,後者是最新《中國通史》的第一冊,也是社科院集體結晶,其篇幅簡短、圖文並茂、深入淺出。
除了對古史分期的淡化,也有人對其進行批判。沈長雲先生就是著名「無奴派」之一,其採用雷海宗先生的「部民社會」替代「奴隸社會」,但這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因為古史分期本身強調的是經濟形態,而部民社會則偏向社會形態;同時又落入「封建社會」的窠臼。所以沈長雲《先秦史》儘管一些觀點有價值,但並不建議初級階段閱讀,最好結合其論文了解論證過程。本書附錄的《先秦史研究的百年回顧與前瞻》,是先秦學術史必讀論文。
接著是徐中舒《先秦史論稿》和《徐中舒先秦史講義》。《論稿》主體是57年講義稿、《講義》主體是57年及82年講義稿。因為兩部著作實際都是後人根據授課油印講義與個人筆記編訂的,所以兩本書記載多有不同甚至矛盾,可對照閱讀。同時這幾部講義內容明顯不均衡,重上古三代而輕春秋戰國。徐老以大量民族學資料解釋先秦史,為先秦史研究開闢一條新道路,故這兩部書實乃先秦史必讀著作,是這十四部里最重要的兩部。
再有是李玉潔《先秦史稿》和劉寶才等編著《中國歷史·先秦卷》,這兩部都是新世紀大學教科書,也淡化了古史分期概念。李玉潔女士師承徐老,在著作中隨處可見引用徐老觀點,而個人創見則相對較少。劉寶才、錢遜、周蘇平、廖名春編著《中國歷史·先秦卷》是通行版大學歷史教材《中國通史》的第一卷,集體編著的作品一般來說個人色彩較少,觀點相對較為平實。但教科書的意義不在於創見而在於通識,相對《先秦史稿》更適合入門學術讀物。
最後要說的就是劉起釪、安金槐、胡厚宣、李學勤、吳榮曾著《先秦史》,這部書其實是出版社編委會從五位學者的著作中提取相關內容拼湊的,最大的問題就是讀者不知道出處。而且內容也非常單薄,加上配圖也僅有百餘頁而已,無法面面俱到,個人建議也不需要閱讀。
縱觀以上十四部先秦斷代史著作,可見發現,大多數定位都是大學教材或通俗讀物,談不上有多少學術價值。這是先秦史內容非常龐雜、而研究日趨細密的情況決定的。一部幾百頁的先秦斷代史,無法承載太多信息。另一個明顯特點是,馬列史觀指導下的古史分期在逐漸淡化,但並不是說討論本身無價值,實際上的涉及正是古代史根本問題。
綜上,個人意見是以《從中華先祖到春秋戰國》和《中國歷史·先秦卷》作為入門讀物,但是如果對這段歷史較為熟悉,則可以跳過通識直接進軍觀點,其中有沈長雲《先秦史》反思舊史學理論、徐中舒《先秦史論稿》《先秦史講義》補充新研究視角,最後回歸呂思勉《先秦史》從文獻中提取有效信息。其中徐的兩部和沈的附錄,則是研究者的必讀作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