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意識障礙——性魅障礙——進食障礙有那些癥狀?

內容提要:在關於「性魅危機」的選擇機制方面,的確存在一種女性特別活躍的基因。

進食障礙的癥狀包括厭食、暴食、貪食,貪食是厭食和暴食的混合表現。

厭食癥狀是單純的厭惡機製表症,表現為厭食行為、過度消耗(過量運動等)、過度排便(變形為嘔吐等消除行為),即DSM-Ⅳ-TR中神經性厭食症排除暴食行為之後的部分。

能有效降低體重是厭食癥狀特有的,貪食癥狀中的體重下降也是源於厭食。

厭食行為對機體的傷害使22型兩維結構向12型的方向轉變,容易次生某種代償障礙(如物質濫用、貯存食物、對烹飪感興趣)來平衡那些傷害。

暴食癥狀是單純的悅納機製表症,表現為暴食行為、過度儲存(熱量)、過度忍便(心因性便秘),是DSM-Ⅳ-TR附錄中「暴食性障礙」的一部分。

DSM-Ⅳ-TR附錄中,「暴食性障礙」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事實上包含了進食障礙的暴食癥狀、肥胖症(見後)、紓緩壓力的代償性進食行為等。

貪食癥狀是厭食癥狀和暴食癥狀的混合表現,其中厭惡機制主要表症為消除行為,即DSM-Ⅳ-TR中描述的神經性貪食表現。

貪食癥狀容易伴發抑鬱症,伴發強迫人際意念(因不想被人發現自己貪食癥狀),次生焦慮症。

貪食症次生的焦慮,源於對體重影響個人魅力和自信的恐懼,與社會文化因素關係密切。

據美國的大量研究,貪食症患者中絕大部分(90%——95%)是女性,且大多是中上社會階層;其中5%——10%是男性,這部分發病年齡晚一點,且大部分有同性戀行為(女性化的男性)。

以此可見,在關於「性魅危機」的選擇機制方面,的確存在一種女性特別活躍的基因。起碼在目前這個歷史時期,進食障礙的確是一種婦女病。

除同性戀者外,在男性患者中占較大比例的,還有從事對體重有特別要求的項目的運動員。由於他們長期面對關於食物的選擇壓力,因而更有可能誘發進食障礙。

貪食症的典型發病年齡是16——19歲(Fairbarn,1997;Garfinkel,1995;Miitcell,1988),厭食症的發病年齡則更早,大約是13歲左右(Fairbuun et al,1999,Herzog,1988)。

也許是由於剛剛進入生育期,尚未適應自己的新角色,使選擇機制中的厭惡機制理更為活躍,因此,厭食癥狀在進食障礙中是最早出現的。

厭食癥狀的發病高峰是在青春期早期,節食之後,隨著生育高峰期的臨近,出自本能地,對性對象的「悅納機制」開始活躍,並體現為暴食行為,厭食與暴食並存即成貪食。

進食障礙中癥狀越是單純(如只是暴食或厭食),說明其選擇機制的某一端特別活躍,則發病的生物因素越明顯,因而預後越差。

混合癥狀越複雜,則滲入更多的心理、社會文化因素,能為心理干預提供更多的著力點,預後也相對好一些。

但總的來說,由於生物因素在進食障礙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因而預後是不良的。

一般來說,挫折應激使自控減弱、自信心下降、甚至出現自我認同崩潰。進食障礙極高的自殺率,即反映了相關的低動力性特徵。

其中厭食癥狀的高自殺率,一部分是營養枯竭的原因,一部分是伴發的重度抑鬱所致。

羅顥譯:156意識障礙——性魅障礙——進食障礙的治療zhuanlan.zhihu.com圖標羅顥譯:目錄——一個簡潔、整合的心理學基本理論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ED_二哥_V8.0_F) 進食障礙!潛伏在我們身邊的小惡魔!
我想好好過個節(二)
「從明天開始認真生活、正常吃飯??[????]?」
曾經過度節食引起暴食症後胖成大肥妹,如今完美蛻變成暴食症老師。
以瘦為美,只是個借口

TAG:进食障碍 | 心理学理论 | 心理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