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貨架走入拐點,當初流量價值的假想已被戳破?
近日,開業3個多月的某無人貨架企業上海天玥橋路店被證實關店。同時,社交平台脈脈上有知情人士爆料稱:「某無人貨架企業全國BD放假,同時開始給銷售放假,貨架停止補貨。」某無人貨架企業某作戰群中也爆料:「因戰略性收緊,決定把全國所有三、四線城市撤站。」並告知員工,接下來可以找下家或轉崗,截止今天的薪資會正常結算,但沒有提成。
此外,根據創投圈人士消息,1月10日下午,某無人貨架企業組織電話會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城市業務擴展團隊全部停止簽約、停止鋪貨。
1、無人貨架走入拐點
無人貨架從上半年大量創業公司進入,現在來看,似乎走到一個歷史拐點,接下來,行業的焦點將更多放在依託新零售的大背景,這種新模式到底能否盈利和規模化擴展?
針對以上關於業務收縮的傳聞,某無人貨架企業給出解釋: 門店關閉問題主要是因為便利·蜂窩模式的策略調整,所以遷址了一家,但有2家門店已經開業,9家門店近期陸續開出來。
而對於補貨、三四線城市撤站以及資金鏈斷裂等傳聞,某無人貨架企業表示貨架補貨已然正常運轉,三四線城市依然在建站,資金鏈方面是開始進入精細化運營管理階段。
儘管某無人貨架企業在官方回應中表示,整體業務處於良好運行狀態,局部的變化只是根據模型進行調整優化,但是從關店和部分城市停止大規模布點,以及此前便利蜂門店擴展緩慢、裁員的情況來看,在無人零售這場戰爭中,落到線下實體中,已然和之前的O2O、共享經濟產生很大差異,流量思維不再暢通,狂飆突進的互聯網人與破碎、複雜的線下商業正發生強烈的撕扯。
2、被激化的多重矛盾
在線上流量紅利快速枯竭的情況,互聯網的壓強蔓延到線下,新的重塑整合與原有業態持久的慣性,讓戰局更為緊張和慘烈。由於重資產投入,點位競爭等因素,除了以上關於撤站的傳聞,某無人貨架企業最近也頻傳其它負面。
比如媒體報道指出,2017年12月某無人貨架企業要求其設備合作商停止之前商定採購的冷櫃等電器的生產。該合同首付款還未支付,將面臨違約金處罰;該設備合作商還有1萬台冷櫃、2000多台熱櫃未發出。
無疑,繼共享單車之後,無人貨架作為一個新的足夠貼近用戶的線下流量入口,寄予了互聯網人對實體產業重構的強烈渴望。但是,誰也無法否認線下零售的複雜性和艱巨性。
這與之前ofo、摩拜單車的擴展有些類似,背後還是互聯網人對行業格局變化的恐懼和流量的饑渴。
同時,競爭對手的驟然增多,也讓矛盾愈加深化,當更多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辦公室場景,一場強化速度的較量,加上不同側面的擠壓,也許某無人貨架企業讓外界看到顯性的矛盾是關店、撤站,更隱性的則是從互聯網的激進姿態轉向對零售的回歸,戳破當初對於流量的價值想像。
3、無人貨架的可能與不可能
從2017年9月首次融資到傳出首家便利店關店和撤站消息,不過短短4個月。縱觀無人貨架的發展歷程,我們似乎也可以發現無人貨架更多的可能與不可能。
總的來講,就以上所述的矛盾,到最後能否走通,無非涉及兩大問題。
規模化盈利是一個艱難突破點
首先關於盈利問題,規模化盈利是一個艱難突破點。
整個無人貨架領域來看,是否盈利仍是未知數。通過考量現有的補貨成本、貨損率等多維度數據所建立的模型來看,僅通過貨架產品出售來獲取收入,辦公室貨架很難規模化盈利。
從貨架本身產品來講,就目前針對的一二線城市白領人群的辦公室零食或鮮食需求,貨架所產生的利潤相對微薄,而且單憑大規模布點的路徑,其後端運營成本偏向於沉重,相比於便利店、商超等場景並無太大優勢。
在零售業中的流通渠道,一個成功的連鎖便利店規模是上千家,一個大賣場年銷售3億,30家就是百億規模。無人貨架需要非常驚人的數字才能獲得規模效應,而目前多數玩家的數千、上萬量級,實際上很難在此基礎上盈利。
大商品流通渠道的延伸和精細化運營
其次是模式問題,較大幾率是做為大商品流通渠道的一個延伸。
單純從它獲取用戶本身這種模式,被很多創業者和投資人認為是有價值的。前段時間流行三級火箭理論,就是說第一段先用工具去獲流量,第二段用產品把用戶留住,第三階段,用一個很傳統的方式去變現。那進入到線下,無人貨架的模式是否走的通,將以何種形式走通?
也許,對於中小玩家而言,在沒有強大資金支持和供應鏈能力的情況下,適合切中一些高質量的點位資源,在此基礎上精細化運營,讓業務正向運轉,成為區域性強手。
但是,在互聯網人猛扎線下的背景下,頭部的幾個玩家更樂於跑馬圈地和做產業的整合與重構,開始以相對粗放的運營方式,快速佔領點位,把無人貨架作為一種場景延伸的工具。
也怪不得有人說,沒有100億,還是別玩什麼無人貨架了。
文章來源於野草新消費丨作者張曉軍丨有刪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