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兩千就是中等收入群體?應追求高標準
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在總結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時,給出了一個令世界矚目的判斷,「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
當時就感覺這一明確結論,不應該只是一個概念化的大致判斷,應該有詳細的數據支撐。
近日,國家統計局給出明確具體的數據:3億人為中等收入群體,佔世界30%,用數據回答了「世界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的內涵。
標準是按照世界銀行中等收入標準為年收入2.5萬~25萬元人民幣。這個標準的「毛病」是中間幅度太大。年收入在2.5萬元人民幣(月收入為2083元)就算中等收入群體,標準太低了。隨便能在城市打工的群體都能達到這個標準,按照這個標準中國中等收入群體不止3億人。
中等收入群體在收入劃分上沒有統一標準。世界銀行標準是中等收入標準為成年人每天收入在10~100美元之間,也即年收入3650~36500美元。按照美元與人民幣1∶7的保守匯率計算,世界銀行中等收入標準為2.5萬~25萬元人民幣。
2015年10月瑞士信貸的一篇報告指出,中等收入群體特指個人財富(不是年收入)位於一個範圍區間的一群人。以美國的5萬-50萬美元為基準,以IMF版本的購買力平價(PPP)進行匯率換算,個人財富在2.8萬—28萬美元的中國人,均是中等收入大軍的一員。換句話說,作為一個中國人,包括所有房產、股票、存款等,只要你的個人財富在17萬-176萬元之間,你就是中國龐大中等收入群體的一員。根據這個標準,中國中等收入群體數量高達1.09億人,總數高居全球第一,遠遠高於美國和日本的9200萬人、6200萬人。
這個標準基本有點像中等收入高群體人們心目中的輪廓。不過,個人財富一定要計算凈值,即除去負債總額後的凈財富額度。這裡面,特別是貸款等負債性購房的債務應該剔除。
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標準應該向高標準看齊。
同時,中等收入群體不應該只有一個單一收入數據來衡量,還應該有文化產品、旅遊產品、公共產品等佔有率指標。最近歐盟有關部門重新劃分了貧富標準值得參考。
根據歐盟出的新標準,一共劃分了13個項目,只要其中5項不符合標準,就屬於窮人行列了。
歐盟新的貧富分界嶺有13項考核標準,主要有以下幾內容:應對家庭的意外支出能力;是否每年具有外出旅行一周的能力;是否具購買房產和租房的壓力;生活中是否能夠吃好、穿好和住好;家庭中常用的電器設備是否齊全;家庭成員是否有新衣服、新鞋;家庭是否擁有車輛;是否擁有互聯網和設備;家庭是否能定期參與娛樂活動;家庭是否具有能力每月和親友舉行一次聚會等等。
按照中國小康的基本標準,起碼安居樂業,有房有車,能夠寬裕地養兒育女,贍養老人,沒有壓力地供子女完成學業等。所謂沒有壓力就是沒有負債纍纍的壓力。
再者,中國中等收入群體主要分布在城市,高房價因素必須考慮進去。中等收入群體這個經濟量指標,不僅是衡量富裕程度,更重要的是要測量一國經濟的動力或者說內生動力大小,內生動力主要指消費,而消費主力又是中等收入群體。高房價,起碼在經濟內生動力方面讓中國中等收入群體消費拉動力大打折扣。
目前的現實是,就算勉強劃入中等收入群體里,只是面子上的好看與光彩,而實際上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的焦慮越來越多,沒有任何減輕。
日本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曾對中等收入群體提了三個問題:第一,房貸是否給你的生活帶來了很大壓力?第二,你是否不敢結婚,或不打算生兒育女?第三,孩子未來的教育費用是否讓你憂心忡忡?一個最現實,必須直面自己的問題是,城市中等收入群體們,當你減去每個月的房貸以及各種越來越多的日常開銷之後,你辛辛苦苦忙活一年,到頭來能夠剩下幾個銅板?這才是衡量中等收入群體最真實的東西,而不是外面那些光鮮的詞藻!
中國需要高質量高標準的中等收入群體,這對個人家庭社會經濟都有益處!
推薦閱讀:
※生活中有哪些「中等收入陷阱」現象?
※「中等收入陷阱」實質是什麼?原因是什麼?
※如何看待中國成中等偏高收入國家?
※收入再分配對緩解發展中國家的「中等收入陷阱」會有作用嗎?
TAG:中等收入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