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膠打法之心法與手法(直板/正手)

為什麼選擇生膠?這是入門剃度的首要問題。

為了少吃轉,為了反旋轉,為了下沉感,這些感性認識實際上應歸於手法範疇。

為了冷門兵器自帶威力,為了怪異性使對手自亂陣腳,為了少投入多產出,這些上升到了心法層面。不過,虐低階選手本不必換生膠;對身邊球友再怪也會逐漸適應;而遇到高手降維打擊,什麼膠皮都是渣。同時,「一分汗水一分收穫」的道理普世適用,生膠也不例外。所以我們還需要做進一步思考。

一、心法

個人以為,「體驗」哲學,是生膠心法第一條。

哲學不是用來體驗的,體驗本身就是一種哲學。

假設一位球友說,改生膠是為了簡化打法,這聽起來很有道理。反膠複雜的主要源頭是製造旋轉,生膠恰好不吃這一套,因此有利於戰術簡明化。比如說,搓球過渡環節可基本省略,上旋相持和對攻會成為主導模式,同時每分球的平均板數也應該顯著降低。但實際情形卻沒那麼簡單。因為摩擦力降低必然導致打滑率升高(想想雪地上開車),本來用反膠不是個事兒的事兒,現在會讓你一度時期內焦頭爛額。況且,隨著對各種手法掌握的越來越多,生膠打法也會重新複雜起來,到最後跟反膠幾乎沒有程度上的差別。甚至會更複雜。那麼,換門又有什麼意義呢?

本質性的不同在於,換新打法是一個類似開疆裂土的過程,是一種憑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對未知領域的征服,類比於攀登高山險峰也不為過。其中包含許多苦—甜轉換的細節,每一個都值得久久回味。你親手打造的這個嶄新的異域帝國會帶給你從未有過的體驗。

體驗完成便是經歷。經歷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之一,無論對賈乃亮或梅長蘇都是如此。假如有人問你「願不願意再活一次」,一定要先反問他「可不可以帶上此生經歷」。如果不可以,再多活多少次都沒有意義。愛過的錯,還會愛;錯過的愛,還會錯。

為什麼演員接一個新角色會興奮,體驗。為什麼拿一次單打冠軍很激動,經歷。為什麼不第二次吃魚腥草,財富。在有限的乒乓生命周期里嘗試更多的新體驗,這會給我們內心帶來極大的快樂。當然前提是,你對勝敗並不很在意。假如真得不在意,結果可能很意外。

有人說過,哲學不是學出來的,是活出來的。

生膠心法第二條:「唯快」戰略。

生膠強調快,這是由膠皮特性決定。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很遺憾,你恐怕走錯了門。或者說,入門準備不充分。當然,誰也不可能每一板都快,各種打法都應該有節奏變化。唯快戰略的意圖是,生膠選手從第一板起就要朝著快的方向努力,所有戰術手段都是為了儘早把局面引入能夠發揮自身特性的模式。這個概念也意味著,在橫打技術逐漸普及的今天,直板正手生膠打法需要重新審視曾經輝煌過的「左推右攻」傳統。哪一招更快,更簡明,更具有威脅性?每一位生膠練習者都需要結合自身情況給「左推」做恰當定位。

巧合的是,綿延江湖自古信奉「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我生膠門人當可自豪。

生膠心法第三條:「大膽」作風

許多相關文章提到,膽大的人適合打生膠。個人根據實踐的體會是,這可不僅僅意味著勇氣。一個明顯的正手出台下旋球,如果敢打,很可能就過去了而且得分。要是哆哆嗦嗦不敢打,多半兒就會挨打。然而從心法的維度上說,大膽或膽大更深刻的內涵應該是解放思想。在「敢幹」之前先「敢想」,要勇於在原先打法的禁區內做文章。比如說,用推擋處理同樣轉速的下旋球,反膠難度較大,而生膠的成功率則相對較高。如果把這一點運用到對陣長膠選手,則可以顛覆反膠時代的「推—搓」概念。再比如說,「飄」本來是橫板反手生膠應對弧圈的獨門手法,那我們可不可以嘗試用來接反手位的急長下旋發球呢?膠皮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應該膽大。

生膠心法第四條:「以我為主」的戰術體系。

「以我為主」的意思首先是,每個人在改生膠之前應該擁有不同的技術背景。真正從入門就打生膠的應該很少。理論上誰都知道原有技術不可照搬套用,但始料未及的尷尬是你想甩都甩不掉。多年養成的肌肉記憶遠比大腦記憶頑固。這就是為什麼打生膠至少需要堅持六個月以上才能見效的物理原因。既然不可能完全另起爐灶,我們只好能利用的盡量利用,需要改造的儘快改造,必須放棄的堅決放棄。不必痛心弧圈這把倚天劍失去鋒芒,生膠快攻之銳利絲毫不亞於屠龍寶刀。從廢墟中煥發別樣青春有著堅實的基礎,這是可以逐步抵達的詩與遠方。

每個人的年齡,身體條件,競技狀態,以及對乒乓球的理解都不一樣。重塑戰術體系自然要結合考慮這些因素。另外,一個令人不忍直視的現實是,目前生膠膠皮的品牌型號五花八門,每一款之間的性能都有細微或較大差異。「以我為主」就是要根據手上現有這一款的特點,探索設計一套適合自己的有效打法。

同為顆粒,生膠也可以借鑒長膠與正膠的一些特有技術。雖然不可能拿過來就好用,但是總會給我們有益的啟迪。一個人的生膠戰術體系一定是根據膠皮特性,自身條件和認識程度,慢慢打磨出來。只是這個過程會比較漫長,需要耐得住寂寞。

二、手法

1. 正手攻

如果早知道要辛勤掙扎這麼久,當初未必有勇氣往這坑裡跳。我在反膠時代拉、打分得很清楚,純撞擊瞬間的板形和發力也都還不錯。換生膠本來是指望正手能威震八方。沒想到簡簡單單一個扣殺,拍子一碰就飛。開始我覺得是板形問題,調整一下即可。然而,練球時候用中等力量還行,一旦開局,一發力,還是控制不住。理論上,我知道這個問題很好解決。既然老出界是吧,咱不能一點點往回瞄么,實在不行就照著球網打總行吧?但是實際情況仍然脫節。不打比賽好一些,只要計分開球,電光石火之間人總是按本能行動。球照飛不誤。

彆扭更多在心理上。朝網子上扣,那跟自殺有什麼區別,傻瓜才那麼干呢。按預想的動作和落點,這球應該就在對面球台上炸開的。可它竟然飛了。這個彎始終擰不過來。我沒有發球機,打生膠又不好意思找人陪練,況且業餘球友本來也基本都是以賽代練。但是一開賽要應付的方方面面很多,不可能以練正手為主。市區範圍內只有我一個直板正手生膠,得不到任何指點,全憑個人在黑暗中摸索。網上看了很多有關生膠打法的文章。反覆研究了玄靜和的視頻,可惜這些經典資料數量很少,畫面也十分不清楚。還重點看了武漢宋勇(確定生膠),東莞程蔚(據說生膠)和西安陰甜甜(疑似正膠),以及前國手們長膠和正膠打法的許多比賽視頻。仍然不得要領。練球命中率還不錯,開局就驟然降低。假如一個都打不上,或許問題很早就會得到解決。偏偏每局還能打上一兩個,這就給人以錯覺。還是時間不到吧,多打自然會好的吧。夢魘一直延續,自己叫不醒自己。

直到打生膠進入第八個月,有一天突然想到,是不是拍子觸球的部位不對啊?以前想當然地認為,扣球嘛,當然是甜區最保險。難道錯了?稍微一試就發現,只要往甜區再稍稍靠下一些,就是那個黃金點。微妙,激動,雞皮疙瘩。同時也感覺到,拍子距離來球近一些(甚至某些情況下可以等拍子貼住球)再發力,效果更好。我現在已經不必刻意想著那個點,有球必殺。這份兒爽,可以把自己感動到無語凝噎。

在自力更生解決了這個老大難問題之後,網上看到兩則很貼近的相關描述。一個是說,生膠正手攻球的部位應該在球拍的中心線之下。另一個說,生膠正手攻球時,手腕要內扣一點,否則球容易飛。也許我早就看到過,但是在自己沒有真正領悟之前,文字的東西總顯得很抽象,很容易在眼皮子底下滑過去。本節有意寫這麼長,就是希望能夠縮短你的陣痛。

2. 推擋

反手位的大部分來球,包括弱下旋,都可以用推擋處理。不過,個人認為重點課題應該是如何處理對方的前沖弧圈攻擊。只要這一點能突破,其餘都好說。

開始是根本不敢推的,因為擋都擋不住。直板生膠一個鮮明的對稱性讓人哭笑不得:正手極容易出界,反手超容易下網。面對前沖弧圈,哪怕質量一般,往往是還來不及做任何反應,球已下網。如果來得及,稍一亮板,球就出界。理論上很清楚,以側推或側擠改變來球的旋轉軸應該是比較有效的防守手段。但實踐中,板形的傾角非常難找,成功率低至忽略不計。甚至我覺得恐怕就沒有那麼一個角度存在,既不下網,也不出界。個人分析,原因在於來球速度超過一個閾值後,生膠摩擦係數幾乎降為零。這就導致脫板太快,沒有時間製造弧度。

膠皮吃不住,板形靠不住,時間留不住,唯一解決方案只能是「以空間換時間」。就是說,球拍必須利用空間做一定距離的合理運動才有可能使回球上台。發現正手攻球秘訣大約一周之後,終於摸索出應對前沖的辦法。簡單說就是以下幾點:(一)前臂和手腕放鬆。(二)小幅度順勢提高重心,有意識藉助身體力量(用李隼的話是「肚皮挺一下就過去了」。雖然原話不是針對生膠,但可借鑒)。(三)精準感知借力過程。如果來球質量很高,還要在借力過程中加入卸力的意念成分。(四)在觸球瞬間前臂帶動手腕使球拍做一個輕微向前翻的動作,條件允許的話同時加力。

整個過程必須在在來球上升期完成。如果可以加力,採用柔中帶剛型比較好。柔的部分是等待借力,剛的部分是合上自己的力。這樣推出去的球基本是一條直線,落點必然靠近對方端線。一般水平的球友很難再拉第二板。這項成功帶來的快感甚至比正手還強烈,因為其難度大,操作過程複雜,技術含量遠高於正手。到目前為止這只是實驗室成果。訓練時命中率不錯,實戰則很難把所有環節都做好,所以成功率還較低。不過我已經知道了路徑和方向。

正反手的主要問題得到解決就為個人戰術體系搭建好了一個基礎框架,剩下的事兒就是往裡面增添內容。

3. 弧圈。

有些生膠膠皮還是可以用來拉弧圈的,例如傳奇105。只不過它的旋轉較弱,威脅性不大。有的膠皮,像KTL魔力,在改進手法後可以拉出比較強烈的側拐弧圈,具有出乎敵我雙方預料的殺傷力。生膠拉弧圈,包括假弧圈,主要是為了過渡,或改變節奏,須更注意落點以及力量的掌控。假弧圈可視為速度較快的「撩」,即「兜」和「抽」的無縫組合。

三、可能具有普遍性規律的生膠打法總結

1. 許多情況下讓球拍距離來球更近一些再做動作效果比較好。

2. 讓意識穿越膠皮海綿,在底板上重新找到吃球感。

3. 練習每一種手法之前,首先注重身體可能參與的程度。

4. 接發球要準備比反膠更多的套路。

5. 對於棄反投生的球友,建議經常複習反膠基本功,不可荒廢。這是為將來高階的倒板打法做戰略儲備。

生膠與其它膠族並不存在誰克制誰的關係,各有各的特性。發揮得好等於脫了鞋,變成光腳;發揮不好就是穿鞋,自己給自己穿小鞋。如果你非要我聊聊對各種膠皮的印象,好吧,我倒也喜歡信口開河,概不負責。

反膠吧,成也旋轉敗也旋轉。一旦開始吃轉就停不下來,一手好發球即可決定勝負走向。打法本身難有糾錯餘地,全靠判斷準確。選手要有「死豬不怕開水燙」的超強心理才能挺得住。

長膠先不說打法,器材本身經常容易引起糾紛。什麼顆粒大小啦,有沒有掉粒兒啦,煤油泡過啦,國際乒聯認證啦,「寡婦門前是非多」。

正膠大開大合,氣勢令人讚歎。選手也應具有「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氣概才能駕馭得好。

生膠必須兼收並蓄各家之長方可在武林江湖立足。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加油。

推薦閱讀:

TAG:乒乓球 | 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