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食症——背後的痛苦
吃東西,像上了癮一樣,停不下來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心情沮喪、焦慮的時候特別喜歡吃一些高熱量的食物,例如炸雞、甜點等,研究表明,人在處於負性情緒時,如無聊(坐火車)、焦慮、抑鬱情緒時,會增加對食物的攝入量。
大部分人類生來就特別喜歡吃那些高熱量的食物,這是因為,高熱量食物具有很好的生存作用。
在人類祖先生存的時代,食物匱乏,而高熱量食物(肉)對人類生存就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大腦為了繼續加強這些食物的重要性,在祖先吃這些食物時,加強了吃這些食物時,多巴胺分泌的分量,這樣,祖先在吃這些時,不僅可以滿足自身生存的要求,也讓自己高興。
而人類又擅長將那些有利於生存的本能延續至今,現如今,人類雖然不再需要高熱量食物了,但是依然本能地喜愛著這些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可以帶來開心的心情。
然而,這種喜好吃高熱量食物的本能亦是一把雙刃劍,當你情緒不佳時,吃一點甜點可以讓自己心情好一點,可是,當你無法控制好自己的行為時,這種本能就會讓你十分痛苦——即進食行為失控,暴食症。
暴食症在醫學上屬於進食障礙的一種,稱之為"神經性貪食症",是指不可控制的多食、暴食。
暴食症是一種飲食行為障礙的疾病。患者極度怕胖,對自我之評價常受身材及體重變化而影響。經常在深夜、獨處或無聊、沮喪和憤怒之情境下,頓時引發暴食行為,無法自制地直到腹脹難受,才可罷休,暴食後雖暫時得到滿足,但隨之而來的罪惡感、自責及失控之焦慮感又促使其利用不當方式(如催吐、濫用瀉劑、利尿劑、節食或過度劇烈運動)來清除已吃進之食物。
暴食症在全球的發生率約為 1.4% (0.8%~1.9%), 發病的平均年齡約為 23 歲。在西方, 暴食症是一種常見的進食障礙, 一般人群的終身患病率接近 3% 。
暴食症多發生在年輕的成年人群、女性群體、大學生群體以及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群中。
真實的案例
一位患者的自述:
我早中餐都算正常,可一到晚上,大概十點鐘之後就變得很不正常。
我控制不住自己。 就說昨天晚上吧,我晚飯時吃了兩盒餅乾和鹵粉。
到了十點多,我的「時間」就到了,我煮了一大鍋面,吃完,又煮了一大碗粉,吃完。
想到上午買的芒果,五斤多,近六斤,拿出來,開吃,吃了近三十多個芒果!! 五斤多的芒果吃的只剩下4個,是因為自己太累了,想睡了,才沒有吃,我從晚上十點一直吃到了第二天凌晨三點多啊! 吃到後來真的都是完全麻木了,可就是發病似的,控制不住,就是往嘴裡塞東西,好像習慣性動作。要不是因為想睡了,我似乎可以一直吃,吃,吃,吃下去。
我覺得我要麼不開始吃,一開始吃,就可以吃下很多很多,好像要把自己吃到漲死似的,我好像喜歡那種漲的感覺。
可是,我很怕自己胖起來,儘管我現在很瘦(別人說的),可是我知道我這樣一直吃,肯定會胖起來,所以我現在會定期催吐,雖然很難受,但是吐完之後自己的罪惡感就會少很多。
怎樣判斷自己是否有暴食症
診斷標準:
(1)在不連續的時間段中(例如在任何兩小時期間內),攝入比大多數人在同一期間、同樣場合內所能攝入的數量確實多得多的食物。
(2)有一種在發作期間難以控制進食行為的感覺(例如,感覺不能停止進食或不能控制吃什麼、吃多少)。
b 暴食發作有以下三種(或更多)特點:
(1)比平時進食速度快得多。
(2)一直吃到感覺撐得難受為止。
(3)在不感到生理飢餓的情況下進食大量食物。
(4)獨自進食,因為覺得自己吃這麼多東西很不好意思。
(5)感覺討厭自己,心情沮喪,或吃完之後有強烈罪惡感。
c 對於自己的暴食存在明顯的痛苦感覺
d 在6個月的期間當中,每周平均至少兩次出現暴食行為
e 暴食行為並不伴隨著經常採取不當的補償行為(如吃瀉藥、限食、過度體育鍛煉)的現象,同時也不是僅僅在神經性厭食症和神經性貪食症的病程中發生。
暴食症為何如此頑固
暴食症是個體在極大的負性體驗下產生的,在這種狀況下,
個體常常是失去控制的,他們不知道怎麼樣才能去應對自己的問題
個體對自己的行為徹底失去了控制,他們會到處尋找辦法來讓自己開心,
對於女生來說,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很容易喜歡吃甜食或零食
因此在這個時刻,他們為了獲得內心的平靜,採取了購買零食/甜食的方法,
但是由於行為是失去控制的,他們會高估自己的食量,在第一次進食時他們獲得很強的刺激和滿足感,這種強烈的刺激和滿足感使得他們的負性體驗馬上得到很大的緩解,這也成為了他們解決痛苦最為有效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暴食症在最開始時,患者往往不會吃那麼多東西,但是隨著病程的發展,患者會越吃越多,此外,從食物獲得的滿足感和刺激感也會越來越少,最終將暴食變成一種純粹的進食行為(為了吃而吃),並且到了最後他們會極力想放棄自己的行為,卻難以放棄。
為何暴食發展到了最後,越吃越多,還越無法停止下來呢?為了理解這一現象,我們以毒品成癮來方便大家理解。
當人一開始在吸食毒品時,毒品往往會帶來刺激,飄飄欲仙的體驗,可是隨著毒品的使用,這種體驗感慢慢減少,因為身體已經產生了耐受性。但為了獲得跟之前那樣相同水平的快樂,吸毒者就會加大劑量,到最後,變成了為了吸而吸,已經體驗不到快樂的感覺了。
暴食的行為與之類似,在一開始進行暴食行為時,會帶來強烈的刺激感和滿足感,他們足以抵消負面情緒。
可是在長期食用之後個體都會要求更多程度的食物, 以得到與之前體驗過的相同水平的快樂, 導致進食量的增加。
這樣就可能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需要更大的進食量以抵消增加的耐受性, 得到最初由飲食體驗帶來的相同快樂。
那些因素會導致暴食症
(1)壓力或應激(stress)是暴食症發作的風險因素,感知到高水平壓力的個體表現出較嚴重的暴食行為。
(2)人格因素:自我控制能力差的人會高估自己的食量,在購買食物時和進食食物時,無法控制自己,忍不住地吃。此外,完美主義的人格特徵也與過量進食行為有關。
(3)社會文化因素:以瘦為美的審美觀,雖然這種審美觀不會直接導致暴食症,但是會加重暴食症的程度,因為患者在大量進食後會討厭自己的身體,自尊感更低,從而產生更多的壓力和負面情緒。
(4)家庭環境:缺乏關愛,尊重的家庭環境容易產生暴食行為。
暴食症的治療
暴食症的治療應圍繞患者的這幾個核心特點展開治療。
一、患者常是低自尊,自我評價低。在治療中,其核心是讓來訪者學會接受自己,改變對自己的不合理看法,以獲得控制感。
這是因為,患者是低自尊的,低自我評價的,這種低自尊使得患者覺得自己無法控制大多數場景,對自己的控制力失去信心,在不得不面對焦慮事件時,會產生更多焦慮和壓力,從而過量進食。
如認知行為療法
該療法認為暴食症的一個特點是患者對自己體型與體重的不正確評價 ,一些研究者認為 ,這才是引起暴食症的核心原因 。因此治療的關鍵在於改變患者的錯誤認知 ,幫助患者正確認識 自己 ,積極悅納自我 。治療主要通過會談 的方法幫助患者逐 漸認識到 自己認知上存在的問題並正視這些問題 。但在整個過程 中 ,若有必要也會結合相應的行為療法 ,如控制飲食等 。
二、通過正確行為去代替暴食行為,即讓他們可以用更健康的情緒療法替代以前的不正確行為。
如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認為暴食症的關鍵在於暴食行為 ,只要改善了暴食行為就可以有效治療暴食症 。
用小步漸進法幫助患者逐步學會如何在行為上控制體重 。控制體重的方法包括改變飲食習慣 如有選擇性地進食 和生活方式 如不單獨進食等 。
除直接控制暴食行為外 ,有些治療者認為暴食行為本質上是一種不良適應行為 。當患者感受到負面情緒與壓力時 ,就會通過暴食來緩解這些情緒與壓力 。因此 ,要有效治療暴食症 ,需教會患者正確的適應行為 , 並用這 些正確行為去替代暴食行為,如使用正念治療。
參考文獻:
張衍 , 席居哲.暴食症的診斷、治療及其療效.心理科學 , 2011 (6) :1508-1511.
呂振勇 , 鄭盼盼 , Todd , Jackson.暴食症的影響因素及其機制.心理科學進展 , 2016 , 24 (1) :55-65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