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拖沓、沒禮貌的孩子,誇他比罵他更有用

有一天,與一位家長討論孩子寫作業慢的問題。這個孩子因為寫得慢,經常挨老師留。

家裡人很在意這件事,為孩子的書寫速度著急。結果,孩子也為此感到難堪。她明明是被留下來寫作業,卻掩飾說是留下來幫同學的忙或者是記作業。

我問:對於挨留這件事情,要不要如此關注呢?媽媽說:我的想法是,讓她意識到錯誤,才會改啊!

讓孩子意識到錯誤,才能改正錯誤,這應該是絕大多數人的觀點。那麼,是否有另外的可能呢?

如果仔細推敲,「慢」和「錯誤」並不能完全劃等號,這個問題在後來的諮詢中進行了詳細的討論。在這裡,我繼續沿著媽媽的思路追問:

以慢這件事情來說,你們已經多次讓她意識到錯了吧?甚至她都不好意思承認自己挨留了。那麼,改的效果怎樣呢?

很顯然,這正是媽媽苦惱的地方。我提了另外一個問題:

假設我們發現孩子慢,但從來沒告訴她。而是設法肯定她、調動她,讓她不知不覺變快,是否更好呢?

這聽起來似乎很有難度,其實並不難。如果我們總是告訴孩子慢,她也總是關注這個「錯誤」,並不斷發現慢的證據。那麼,孩子就確信自己是個「慢小孩」。

如果家長老師總是注意這個缺點,總是批評她。那麼,就進一步強化了這個論斷。

為什麼孩子往往知道問題所在,卻「屢教不改」呢?因為頻繁的提醒和批評,讓她深深地相信:我就是這樣慢!

也就是說,孩子接納了「慢小孩」這個標籤。不相信自己能快,完全失去了改變自己的心理動力。就算我們施加壓力,讓孩子變快了。但是,她心中的自我形象,還停留在「慢小孩」的階段。

相反,我們不妨來設想另外一種可能:關注孩子寫得快的時刻。

比如,昨天她用了13分鐘,就抄寫完好幾個句子。那麼,這時候,我們要是肯定她快。孩子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並不覺得快是多麼難以企及的目標,此時她更關注自己的成就感。並且,她會從中總結自己快的經驗。

比如,寫的時候,盡量做到專註。或者一眼多看幾個字,這些方法,會用到下次的作業中。她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快。並且,一切都水到渠成。她不覺得這是多困難的事兒。

恰好媽媽說了昨晚的一個情況:「她在抄句子的時候,我和她爸爸都提醒她:一句話一句話地抄,別一個字一個字地抄!這樣太慢了!她雖然照辦了,但是很不高興。」

媽媽給出了一個很好的方法,但語氣中隱含著責備,強調了孩子的慢。結果呢,孩子雖然照辦,但很不高興。

我建議媽媽換一種方法。用商量的語氣對孩子說:你一個字一個字地抄,也是可以的。不過,媽媽還知道一種更快的辦法,你願意試試嗎?

如果孩子願意嘗試,一定會發現這樣更快。如果不願意,我們尊重孩子的選擇:那今天還是用你的辦法,媽媽幫你記時間,看你平均一分鐘抄幾個字。明天,咱們再試試另外一種辦法,看看一分鐘抄多少字。然後,選一個你喜歡的辦法。

媽媽說:不錯,別說孩子,大人也願意聽啊!孩子應該具有與大人一樣的最基本的需求——被尊重。原來沒意識到這點!

這讓我想起另外一件事。

春節的時候,4歲的小外甥總是搶著接電話。他拿起聽筒,扯著嗓子問:你誰啊??顯得非常不禮貌。不讓他接電話,他就哭鼻子。

於是,我便問他:你想接電話,是嗎?他說「嗯」。我用柔和的語氣對他說:接電話不能這麼大聲地嚷。如果你想接,我教你三句話。你學會了,家裡所有的電話都由你來接,好嗎?

小外甥很懂事地點點頭。我教他的三句話分別是:你好;你找誰呀?你等一下,我去叫他。

考慮到小外甥才4歲,我教他的話盡量通俗好記,沒用「請問」、「稍等」這些詞。小外甥重複了一遍,我們便放心地讓他接電話了。

開始的幾次,我比較留心,他做得很好。我就肯定他:打電話的人一定在想,這是誰家的小孩呀?這麼懂禮貌。還這麼會說話,都能幫大人接電話了,真能幹!

小外甥雖然沒說什麼,但明顯很受用。接電話的熱情更高了。家裡的電話,基本都是找二舅的。二舅的朋友和學生都特別多。

從除夕開始,電話就響個不停,小外甥便成了極其敬業的接線生。去拜年的人,都誇獎他,他幹得可帶勁兒了。

我去好朋友家吃飯,往二舅家打電話。電話那邊,傳來小外甥稚嫩的聲音:你好,你找誰呀?那一瞬間,感覺特別好。我心裡也特感慨,就教了他一次,他卻一直在堅持。

由此看來,只要方法對路,改變孩子的行為是很容易的事情。

孩子一個字一個字地抄,本來就是慢。但我們換個角度,沒有出現「慢」這個詞,也能很好地調動孩子。

小外甥扯著嗓子問「你誰啊」,也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但是,我們迴避「沒禮貌大家都不喜歡」之類的大道理,也能讓他變得有禮貌。

我接觸的許多家長,往往對孩子的錯誤如數家珍,對孩子的進步卻視若無睹。彷彿戴了一副有色眼鏡,專門篩選孩子的錯誤。

我想,他們的深層邏輯,一定是「發現錯誤,才能改正錯誤」。我相信,他們的本意也是想幫助孩子。結果,錯誤越發現越多,卻沒改了幾個,錯誤最終變成了「頑症」。

這很容易解釋,就算我們沒看到孩子的進步,不代表孩子不曾努力過。

我們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體會一下:如果自己努力的結果,不但沒有認可,甚至都沒被發現,得到的卻是不滿和批評,誰還肯繼續努力呢?

我們不妨換一副眼鏡,去發現孩子的進步。也就是說,我們篩選出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正強化」。

孩子做出努力,得到了正向的反饋。那麼,他更願意去重複這個行為。在不斷的重複當中,孩子就會不斷進步。

哪怕是成年人,也喜歡在成功中學習,並保持成功狀態,孩子更是如此。


推薦閱讀:

TAG:儿童教育 | 亲子教育 | 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