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舟五到神舟十一 航天員上天睡覺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人在載人航天器內生活與地面有一個重要區別,就是會受到失重環境的影響。在地球表面睡覺時,如果有人說不用床,而是站著睡覺,大家一定認為這個人有毛病。在地面睡眠,最好的睡眠方式是躺卧在床上睡,實在不得已也可以坐在椅子上睡,極少有人站著睡,可能沒有人會倒立著睡。但是人在載人航天器的失重條件下,睡眠不受姿勢的限制,可以躺著睡,坐著睡,站著睡,也能倒立著睡。因為那裡沒有上下之分,也沒有依託可依,只能在飄動中睡覺。
在失重條件下睡眠的最大優點是不需要床,只要在艙內找一個角落,不影響別人行動,沒有噪音干擾,便可以睡上一覺。不過在睡覺之前,一定要用一根帶子將自己固定在某個地方,否則當你睡著之後,由於呼氣的推力,會將你的身體推到空中,在艙內飄來飄去,這樣不僅睡不好,而且容易撞壞艙里的設備。
航天員在飛船狹小的座艙內一般都是坐在返回艙的座椅上睡眠,或在軌道艙的睡袋裡睡覺。空間站內地方寬敞,可以提供專門擺放床鋪的地方,使航天員能躺在床上睡。
中國神舟5號飛船航天員楊利偉因為是中國人首次上天,飛行時間比較短,而且在飛行中一直穿著艙內航天服坐在返回艙的座椅上,所以他是在座椅上小睡的。神舟6號、7號飛船航天員則是脫了艙內航天服在比較寬敞的軌道艙中睡覺的,在那裡有事先準備好的睡袋。
神舟9號、10號航天員在飛船飛往天宮1號目標飛行器的過程中是在飛船的軌道艙里睡覺,在飛船與天宮1號對接後是在天宮1號里睡覺。由於艙內非常嘈雜,除了通信說話的聲音外,還有機器設備的響聲。這些因素都會直接影響著航天員的睡眠。為了給航天員營造一個健康、舒適的睡眠環境,天宮1號設了兩個專用睡眠區。在睡眠區里,航天員的睡袋固定在艙壁上,因此航天員看起來是站著入睡的。睡袋外面是淺藍色,裡面是白色,頭部有防護,同時配有防止艙內雜訊和光線的耳罩、眼罩。這個類似於火車「卧鋪」的睡眠區拉上厚實的軍綠色帘子可以隔絕大部分噪音,從而提高航天員的睡眠質量。
設計2個「單間」是因為天宮1號最多容納3名航天員,2個「單間」可保證同時有2人休息,1人值班。為使航天員睡的舒服,設置了3個睡袋,即每人用自己的睡袋睡覺。天宮1號為航天員準備的藍色睡袋外部綉有祥雲圖案。相比神舟6號、7號飛船的睡袋,天宮1號的睡袋重量明顯減輕,材料也是優中選優,具有抗阻燃、防靜電、重量輕、鬆緊可調等特點。
神舟11號航天員的睡覺方式與神舟9號、10號航天員的方式基本一樣。不過,為了避免夜間天宮2號飛行進出測控區時的語音通報影響航天員睡眠,科研人員還特意設計增加了進出測控區語音通報「使能或禁止功能」,航天員可以根據需要自行決定是否屏蔽測控區的語音通報。
作者:天兵
本文為特別約稿,首發於網易新聞客戶端
歡迎關注網易談兵(id:wytbjs)網易航空(id:wyair163)公眾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