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商業觀察:快消品巨頭新零售轉型之路背後的思考
隨著技術的進步,消費的升級,我們正在逐步的進入智能商業時代。傳統的「人、貨、場」被重構,線上線下亟待高效融合,供應鏈需要升級,商業模式需要智能化賦能……伴隨著強烈的危機感,傳統品牌商紛紛踏上轉型升級之路。
以此為背景,快消品代表性的傳統品牌商依據自己的品牌特定和傳略規劃,做出了自己的升級轉型選擇。
統一集團——無人商店
據了解,統一集團宣布最快明年上半年推出無人便利店,首店將選在台北市。統一企業集團董事長羅智先在統一企業50周年慶祝活動時表示,統一超商全台超過5千家門店,除發展特色化之外,應零售業變化將運用科技發展無人商店,最快在明年上半年就會推出,首家地點將選在台北市。
娃哈哈——Take Go--定製版無人智能便利店
早在去年6月25日,娃哈哈就已經簽訂了一份3年10萬台、10年百萬台TakeGo無人店協議。合作內容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按照「3年10萬台、10年100萬台」的節奏鋪設自助售貨機,另一方面試水Take Go-定製版無人智能便利店。
伊利——在上海試點無人便利微店
據悉,伊利在2000多個社區內推廣無人便利微店,把自家產品直接打入最貼近消費者的社區消費圈層(高層住宅樓下以及小區內),並且去年夏天的時候伊利已經在上海的三個社區內做試點。
蒙牛——以「神秘商店」進軍無人便利店
據悉,去年11月15日,蒙牛第一家無人便利店——「神秘商店」已在北京開業。
「神秘商店」的購買形式與與大部分的無人店相似。在購買商品前消費者需要在手機上下載「神秘商店」APP,入店後,消費者從貨柜上選中商品,將所選商品的條形碼對準識別器進行掃描,這時,電腦上會總動彈出購買商品的數量和價格,消費者打開「神秘商店」APP掃描訂單二維碼即可付款取走商品。
快消品轉型升級背後的思考:
針對以上快消品巨頭的新零售動作,曾有網友表示,這樣的模式真不好,如果每個廠家都建自己渠道開自己商店,這和路邊小店、超市有什麼區別?購物更多的時候是種生活方式,不單純是為了買東西。
智能商業觀察認為,快消品傳統品牌商正在努力的根據風口熱點進行轉型升級,想要在「新零售」的大蛋糕上分上一塊無可厚非。但是仍舊有諸多問題需要深入思考:
1、在智能商業時代,面對整個快消品環境的下滑,對於傳統快消品巨頭去做新零售轉型,這個思維是正確的。
2、傳統快消品巨頭紛紛跟風無人便利店是否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拋開盈利困難不說,無人店的用戶體驗差、品種單一、技術不成熟等詬病也直接讓這條路很難走的通。可以說,傳統巨頭們並沒有找到一個正確的轉型方向。
3、如今,用戶的消費的場景多元化了,消費需求升級了追求更加健康、品質,品牌商們如何迅速獲得零售市場的一線產品-用戶數據,是品牌商轉型的關鍵所在。
4、巨頭們想依靠布局無人店獲得真正了解消費者購買商品的決策過程,購買行為軌跡,做屬於自己的產品-用戶模型資料庫。但僅僅靠無人店是遠遠不夠的。
當前,就算是用戶數據巨大的淘寶,所擁有的也只是碎片化結點數據。數據雖然龐大,但而對品牌商有用的數據提煉出來並與其它相關聯的結點數據融合則需要積極複雜的演算法,目前快消品行業還還缺乏高效的技術手段 。
5、快消品的流通是從品牌商-經銷商-終端零售-消費者的這樣的一個過程,品牌商作為整個供應鏈的最上游,真正要建立產品-用戶數據模型,需要的是整個產業鏈的結構性數據,而不是某一個結點的數據,所以轉型升級僅僅是布局無人便利店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的是從品牌商、經銷商、終端零售店到消費者整個供應鏈條的升級,利用全產業鏈數據互通互聯的平台系統,服務廣大消費者,做好智能商業時代的用戶體驗。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傳統品牌商、經銷商想要實現真正的轉型,還是需要從數據上入手。但是,對於單個的品牌商而言,想要自己獲取產業鏈結構性的幾乎很難達成。不如藉助於像雲媒股份這樣的智能商業數據服務商平台,不僅能節約成本,還能集中精力做強主業,更快更好的實現智能商業的升級轉型。
推薦閱讀:
※經銷商做統倉共配的城配物流,可能是未來三五年最大的商業機會
※進口衝擊:伊利會不會重蹈張裕覆轍?
※如何從日常的品牌工作中,獲得更好的個人成長
※寶潔的戰略轉型成長,中國因素影響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