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蔥日食記」——混沌:解密混沌的秘密!
餛飩作為一道耳熟能詳的家常美味,可謂是人盡皆知,好像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餛飩的身影,但是說實話,好像沒有幾個人可以說清楚這道美味的由來,今天,小蔥給大家揭秘餛飩的身世之謎!
餛飩的歷史由來:
西漢揚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餅謂之飩」,餛飩是餅的一種,差別為其中夾內餡,經蒸煮後食用;若以湯水煮熟,則稱「湯餅」。
古代中國人認為這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稱為「渾沌」,依據中國造字的規則,後來才稱為「餛飩」。在這時候,餛飩與水餃並無區別。千百年來水餃並無明顯改變,但餛飩卻在南方發揚光大,有了獨立的風格。至唐朝起,正式區分了餛飩與水餃的稱呼。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當時餛飩在漢朝北方非常受歡迎,更是皇室宗親的最愛,漢文帝劉恆、景帝劉啟、武帝劉徹從小就最喜歡吃餛飩。可笑的是,隨著餛飩的流傳,當時有些匈奴人也開始吃餛飩。漢文帝時期,相傳匈奴的右賢王吃餛飩被匈奴大單于見了,大單于大怒,命右賢王將功贖罪,率領數萬大軍出兵漢地,這是匈奴侵犯漢地的第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匈奴軍侵佔河南,殺害漢民,直逼長安,最後在漢文帝和眾將的抵抗下,最終匈奴被逼退兵。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相傳春秋戰國,吳王夫差打敗越國,生俘越王勾踐,得到許多金銀財寶,特別是得到了絕代美女西施後,更加得意忘形,終日沉湎歌舞酒色之中,不問國事。這年冬至節到了,吳王照例接受百官朝拜,宮廷內外歌舞昇平。
不料飲宴之中,吃膩山珍海味的他竟心有不悅,擱箸不食。這一切西施全都看在眼裡,她趁機跑進御廚房,和面又擀皮,欲做出一種新式點心來,以表自己的心意。皮子在她手中翻了幾個花樣後,終於包出一種畚箕式的點心。放入滾水裡一氽,點心便一隻只泛上水面。她盛進碗里,加進鮮湯,撒上蔥、蒜、胡椒粉,滴上香油,獻給吳王。吳王一嘗,鮮美至極,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這為何種點心?」西施暗中好笑:這個無道昏君,成天渾渾噩噩,真是混沌不開。聽到問話,她便隨口應道:「餛飩。」
從此,這種點心便以「餛飩」為名流入民間。吳越人家不但平日愛吃餛飩,而且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還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餛飩的家常做法:
原料:大白菜3片、豬肉餡150克、厚的大餛飩皮150克、香菜1棵、蔥1根
輔料:鹽1/2茶匙、香油1/2大匙、澱粉1/2茶匙、高湯1碗、鹽少許、香油少許
具體步驟:
大白菜洗凈,先氽燙過再沖涼、切碎,然後擠干水分。
豬肉餡再剁細,連同調味料(1)一起加入切碎的大白菜中調勻成餡料。
每張餛飩皮包入少許餡料,捏成長枕形餛飩,再放入開水中煮熟至浮起。
調味料(2)放碗內,盛入煮好的餛飩,再撒入洗凈、切碎的香菜末及蔥花即成!
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這就是中華美食文化的魅力!
推薦閱讀:
※河豚美味—秧草燒菊黃豚 用舌尖把玩西施的乳
※中國人吃的日本芥末99%都是假的
※那麼,你們山西人為什麼不吃大米飯?
※「小蔥日食記」——紅燒魚:家常菜也有大文化!
※早餐店如何選址及經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