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保護風口來臨 呼喚時代新思維|苑利專訪(四)

苑利,1958年出生,山東省齊河縣人,民俗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原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分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會民族遺產專業委員會主任。

苑利

2002年,苑利踏上研究非遺的路途。十餘年裡,他寫下了《文化遺產報告》《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教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幹部必讀》《民俗學與遺產學視域下的鄉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前沿話題》等多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專著,填補了中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空白,並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面對岌岌可危的民族遺產,苑利敢於提出問題、善於分析問題,長於解決問題,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日前,苑利接受了文創資訊記的專訪,他重溫了自己的非遺研究之路。從即日起,文創資訊將陸續推出「苑利專訪」系列,向讀者展示一位非遺學研究大家的學術思考。

文創資訊:蘇州的崑曲、蘇綉、緙絲等項目相繼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作名錄,但是它們也面臨著嚴重的傳承危機,對此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苑利:非遺最大的特點就是專業化。不管是崑曲、蘇綉還是緙絲,它們都是由專門的匠人傳承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他們傳承的過程當中外人不要去摻和。

政府的工作,主要是宣傳、推動、鼓勵和扶持這些藝人。除了政府,媒體也要利用它們的優勢做好非遺的傳播工作。學者們也應該參與到非遺的保護中來,用自己的筆、用自己的研究,把每個項目的來龍去脈鉤沉清楚。還有社會組織NGO,他們也可以為非遺的傳承做一些幕後工作。

但是必須注意一個問題,傳承只是傳承人在傳,政府、學界、商界、NGO組織不參與傳承,他們主要是參與非遺的傳播和保護。這就是「多方參與機制」。也就是說,我們參與的只是一個外圍組織,工作的性質是為非遺的傳承做好服務工作。唯有如此,才能確保非遺的原汁原味,同時也為非遺的傳承創造一個良好的傳播環境。

文創資訊:在非遺的保護方面,目前已經有一定成效,但在非遺的宣傳方面似乎總是不太到位?

苑利:非遺的傳播也就是媒體宣傳,這方面存在的問題很多。前幾年我做過一個統計,在一百個報道當中,大約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報道在觀念上都存在問題。

比如非遺進校園,其實這個並沒有錯,但是有的報紙卻這麼寫:「非遺進校園打破了傳統的培養模式,由原來的師傅帶徒弟變成師傅進課堂,由原來每次培養一人到現在每次培養五十人」。師傅去學校講一次課,一下就培養了五十個徒弟,這不是開玩笑嘛!進校園能不能進?可以進。但必須要明確,非遺進校園解決的不是傳承的問題,而是傳播的問題。媒體的宣傳錯誤太多了,從而產生了非常不好的社會效果。

媒體需要真正明白非遺應該怎麼傳,應該怎麼原汁原味。只要掌握了正確的理念,一旦在生活中遇到錯誤的情況那就不會輕易去宣傳報道了。媒體要是不懂非遺,那就只能是別人怎麼弄它就怎麼報道,結果報道的都是反面典型,這就壞了。

文創資訊:多年來,您一直為保護和搶救非遺奔走呼號。舊的問題解決了,自然會產生新的問題,您覺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下一個風口在哪兒?

苑利:這個風口實際上已經出現了。以往我們都是把非遺當作民族的DNA來保護的。因為非遺是民族DNA,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所以要確保它的原汁原味。中國非遺保護了這麼多年,基本是按照這個路子來的。但是,現在卻有一些人在搞非遺的產業化、商業化,怎麼好賣他們就怎麼做、就怎麼改,最後把很多非常傳統和優秀的文化基因改沒了。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也就是說,現在的非遺保護領域已經進入到一個理論的白熱化狀態。大家討論問題的焦點就是,非遺要不要原汁原味。堅持原汁原味的學者認為,只要這個東西是原汁原味的,那麼這個民族的基因就沒有改。然後就能通過這些東西認識祖先的歷史、繼承祖先的文明,為新文化新藝術的創造提供資源。如果非遺一旦改了,表面來講這些產品可能是好賣了,但是每一次改動,很可能會在有意無意之中把那些不太符合當代人審美的東西弄沒了。

現在90%的專家學者都認為非遺得改。如果想創新,可以找文化創意工作者把非遺作為元素、作為參考,然後進行創作。文創工作者不是傳承人,我們沒有必要要求他們堅持原汁原味。目前這類文創產品的數量還遠遠不夠,我希望他們能去開發更多的新產品。但是必須明確,這活兒不能讓傳承人去干,傳承人的歷史使命不是創新而是繼承,他們首先要把繼承做好。

也就是說,社會需要發展,但是社會為了更快更好地發展,它會把人分成兩類。一類人負責保護傳統,需要堅持原汁原味。比如說,博物館工作者、考古工作者、非遺保護工作者、傳承人,國家給工資並不是讓他去改文物,也不是讓他去改非遺,而是讓他別改。但是社會還有95%的人,他們需要創新。創新要有參考,拿什麼作參考呢?就是拿非遺做參考。這樣在創新的時候,大家才能有更多的借鑒。所以,在保護非遺和開發這個問題上,一定要有社會分工的觀念。沒有社會分工,你的開發對非遺就是破壞。

文創資訊:您一直在強調原汁原味,能不能具體談一下?

苑利:對於原汁原味,我提出了三個標準。分別指的是:內容是原汁原味的,形式是原汁原味的,原料是原汁原味的。只要達到了這三個標準,基本就是一個原汁原味的東西。非遺是活態傳承,不可能一成不變,只要這個變化不影響原汁原味就行了。比如說傳承人唱一個京劇段子,他第一次唱花了50秒,第二次唱高興了一下花了58秒,兩次雖然相差了8秒,但是最根本的東西沒有發生變化,所以這依然是一個原汁原味的東西。

文創資訊:您印象最深的非遺人物、非遺故事是什麼?能分享一下嗎?

苑利:前一階段我遇到一個彩陶的傳承人,他說,「苑老師啊,我太鬱悶了。領導一定讓我創新,可我們師傅從來沒教創新,就是告訴我們他怎麼畫我們就怎麼畫。」其實這位傳承人畫得挺有味道的,但是當地有關部門卻總是讓他創新。有一次國慶節,他實在被逼的沒辦法了,就往上面畫了個國旗。第二次又說要創新,當時正好開十九大,他就畫了個領導人,但是畫得又不像,看過的人都猜不出來畫得究竟是誰。為了這事兒,他特別苦惱。後來我說,「你寫篇文章吧,就叫《我的煩惱》。」也就是說,有關部門這一系列做法最後都壓到傳承人身上了,給傳承人帶來了太多的煩惱。

文創資訊:能不能談一下最新的研究方向?

苑利:非遺的基本理論研究肯定要堅持到底。我們保護非遺才十幾年,沒有太多經驗,還有很多理論問題需要探索,所以這肯定是我工作的重點。同時,我也在做幾件事。一是農業遺產,這是從2005年開始做的。農業遺產裡面有很多傳統技藝的東西,它們和非遺也都分不開。另一個是景區,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項目。現在的5A景區評選當中,越來越注重景區軟實力。比如說,景區里有沒有傳統戲曲、說唱、服飾等等,他們覺得需要一個搞非遺、搞民俗的人來把關,所以就選我當了國家5A級景區評委。此外,非遺小鎮的規劃、文化重點保護區的規劃、特色城市的規劃,這些也和非遺掛鉤,也經常會遇到一些非遺方面的問題,所以我也在做這方面的工作。

採訪 | 文創資訊記者 許文雅

本文為「文創資訊」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文創資訊(news.vsochina.com


推薦閱讀:

德妮絲:「你什麼都不是,只是一盒撲克!」|城與邦
如果中國統治11區,會出現什麼矛盾?
為什麼東西方神話里都有龍和鳳凰,而且「神通」相似?
就語言系統和音樂元素上 為何英語小黃歌聽著舒坦漢語小黃歌聽著猥瑣呢?

TAG: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