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這座城,真是好適合佛系覓食欸!
臨時起意去台北跨年,聽滿了兩場陳升的跨年的演唱會。
這已經是陳升跨年演唱會的第24年,跟我老爸同年的他,也60了。
但他依舊在舞台上蹦跳亂扭如少年,唱起歌來慵慵懶懶隨隨便便。
https://www.zhihu.com/video/932300722733658112算是完成了我心裡的to do list之一,聽到了所有喜歡的歌,心裡很滿足~
對於吃,本來熱衷做攻略的我,臨出發前,只訂了一家raw樓上的法餐態芮(然而不太好吃...)
其他的餐廳都是到當地,和朋友秉承「來都來了」的精神,相當隨性佛系決定的。
可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事實證明,反而帶著平常心的佛系覓食,能吃到好吃的。
台北在14年和爸爸一起去過,今年再去,變化也不大,沿街的老房騎樓歐兜拜小吃店,像極了90年代的廈門,看著很親切。
對於台灣飲食,大體和閩南的口味和風俗相距不遠,人們的飲食習慣所余留的味覺,真的會是記憶中很堅持的味道。
像我這種心裡住著一個閩南老阿嬤的人,心裡是有幾樣是一定一定想吃到的。比如麻油雞,麻油腰花,紅蟳米糕,芋棗,滷肉飯......
金蓬萊遵古台菜
台北市士林區天母東路101號
到台北桃園一下飛機,台北的藍帶同學就熱情的把我招呼到了天母。如果按台北市內行動範圍來說,天母離市區還是挺遠的,下了捷運還要叫個車。
這家是1950年的老店,做古法台菜,能吃到台菜里的大菜。如果喜歡簡單熱炒的,隔壁的店據說也不錯。
紅蟳米糕和佛跳牆需要提前預定。但我當天吃到的米糕偏軟糯水分太多,少了蒸蟹浸入的香氣,反倒不是特別驚喜。
我最愛麻油和台灣燒酒的搭配,反正看到麻油腰花我必點,這裡的麻油腰花嫩脆入味,正!
水蓮炒得特別香,紅蟳和沙公肥厚肉也結實多膏,叫價卻不貴。排骨酥是當店的招牌菜,剛出鍋酥脆有鑊氣超級好吃,叫了兩輪才罷休。排骨搭配的泡菜腌得非常好,連同去的台北朋友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當天去細雨綿綿,最讓我喜歡的是一鍋燒酒雞,就是圖中的那一鍋,超級酒欸!用了台菜料理最佳配角之台灣紅標米酒燉雞,暖身又滋補,我喝了幾碗直到微醺。
所有菜有很對味,但是距離也的確有點遠,如果吃台菜,還是推薦人多一起去,菜肴分量不少,想多試幾個品種可以多點一點。
史記正宗牛肉麵
中山區民生東路二段60號
台灣旅行文學作家舒國治曾經說過,牛肉麵和滷肉飯這兩大著名的庶民美食,都是早年移民族群先後在台灣這個新故鄉創造的,是最最經典的國民級美食。
牛肉麵已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麵食,很難想像在戰後初期台灣社會還視吃牛肉為禁忌。
什麼樣是好吃的牛肉麵呢?在台灣人看來,牛肉以台灣土牛的牛腩肉為上選,麵條是能入味的陽春麵,手擀麵為最佳,湯汁要用牛大骨熬高湯燉燒牛肉的原汁,湯要濃郁而無浮油,肉塊要爛熟適當而無膻味。
簡單的一碗面,入口膠質猶在,牛肉軟塌不糜,混合著醇香的湯頭,藥味醬香不蓋過牛鮮,著實是很深的門道。
以以上的標準,史記的牛肉麵可以說是非常合格,特別是清燉白湯,湯頭牛鮮濃郁舒適無浮油,但紅湯相比較林東芳和主打川味紅燒的牛肉麵店的湯頭,就稍顯寡淡一點。川味紅燒牛肉麵,也是台灣獨創,曾經的四川軍人遷至岡山,以四川郫縣釀豆瓣醬的方法,熬煮小碗紅燒牛肉,後流行與台北。如果喜歡紅湯牛肉麵的人,還是可以多去尋一些川味紅燒正宗的好店試試。
小菜都特別好,冰糖豬蹄軟糯脫骨,皮蛋豆腐的滑順綿密,皮蛋只有香氣沒有腥臭,連我不太愛吃皮蛋的人都kuai了好幾勺。
黃記滷肉飯
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183巷28號
滷肉飯堪稱台灣最普遍的庶民美食,可以從路邊攤,小吃店,賣到高級餐廳和酒店。
定義里的滷肉飯,一般指台灣北部,中部的滷肉飯,肉是用刀切碎後滷的。而這個形態在南部被稱為肉燥飯,南部的滷肉飯,一般指大塊的三層肉(如圖下9),這個在北中部,稱為控肉飯。在介紹閩菜的文獻里,很多小吃都列為福建小吃,但唯獨滷肉飯,指明了是台灣的創造。
滷肉飯要兼顧三部分,皮,脂,肉,滷汁要少油,多膠質,聞起來很香,吃起來粘唇。一般著名的滷肉店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家都不一樣。
而且我覺得,滷肉飯要好吃,未必要用豬特別名貴的部位,更重要的反而是皮脂肉的比例,滷的醬油,香料,火候以及調味。滷肉飯滷肉飯,飯也是主角。兩者結合才是大成。
黃記的滷香,一下車就能聞到。到店,店門未開,周邊居民已經排了長隊。
它的滷肉飯,就做到了滷肉比例完美,入口膠質粘唇,飯粒分明,每一個層次的味道都實在的點到了,一碗飯恰恰好,實在是一點點也挑不出毛病。
台灣和閩南都很愛吃豆腐滷。豆腐炸過,泡在滷汁里滷得久而不散,切一盤淋上醬油膏,入味多汁。燙一盤青菜澆上蔥頭油,簡直是不能更治癒的兒時的味道。
這家極力推薦,大力推薦,超級推薦~!
龍都冰菓專業家
萬華區廣州街168號(艋舺夜市內)
講實話,我是不愛逛吃台灣夜市的。
大部分夜市有時過於景點化,沒有本地人相助,體驗大概率並不會好。
而且我和老爸還遇到過由於衛生原因,在知名夜市被一串米血糕放倒三天的悲催經歷。
夜市作為景點兜兜轉轉還算可玩,專門覓食,意義不大。
不過這家店就是我們想去西門町買滷味的時候,朋友隨手查到的,這次很驚喜的是,大眾點評的推薦在台北可信度不低~
龍都已經有近100年的歷史。在艋舺夜市一入口,有自己的店頭。
一進門,一面賣冰,一面賣甜湯。
有糯粘的紅豆湯,還有類似廈門黃則和的白仁花生湯,他們這兒的花生湯搭油條食用,看店員抱著的油條金黃酥脆還泛著油光,就忍不住來了兩碗。
這家的花生湯甜度剛剛好~~比廈門老字號好喝超級多倍!
剉冰淋上招牌的三拼,糯軟的花生仁和咪咪小卻都爆開花的紅豆,還有粉粉的芋頭~~大概是我近幾年吃到的最好吃的剉冰了~~!
喝完甜湯,我們趕緊從夜市的人潮中逃離~~去排此行唯一的長隊了~~
老天祿滷味
萬華區武昌街二段55號
這家滷味的確是要小等一下,隊都排到街拐角,但因為服務員業務熟練,選料稱重算賬都極快手,等待的時間,實際也不太長。
鴨翅鴨爪鴨胗鴨舌豬腳筋豆腐都非常好吃~~
我們買了一大堆滷味,盛惠1000台幣......
跨年的那天,我就抱著一大盤滷味喝著勃艮第,看著煙火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別提有多爽了~
茂園餐廳
中山區長安東路二段185號
茂園是朋友提前約的一家跨年飯。招牌是帶著油皮凍的白切雞,難得雞有雞味。台灣人吃熱炒海鮮醬油水也喜歡加九層塔。香菜的使用也是淋漓盡致的。
這家的麻油腰花就不太好吃,完全沒味兒。台灣人很喜歡的金瓜米粉也濕濕爛爛的不太合我的口味。
但茂園的生蒜片夾台灣香腸極好吃。微辣的蒜香給已經足夠好吃的香腸點了睛。叫了一尾白鯧,吃膩了清蒸,選擇了用炸的,魚骨魚頭魚翅都炸得酥脆噴香,香得我把整個魚頭都能嚼吧嚼吧吞吃乾淨。魚里包裹著大片魚籽,天氣較冷的秋冬來台灣,海產真的是很難踩坑!
記憶猶新的是一道招待的豬肝,腌漬的豬肝完全沒有原先豬肝粉糯的口感,而是Q彈爽脆,咸香異常,配著台啤只想唱一首「愛情恰恰」~
阿水獅豬腳大王
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235之1號
2018年的第一天,好多店都關了。
睡了個飽到了一早十一點多,餓透了才爬起來覓食。
匆匆掃了一眼松山文創園,就垮大步找出口覓食了。
滷豬腳在台灣簡直太國民,什麼店都在滷。這家主打豬腳。店裡還有麻油雞麵線,豬腳麵線,真的太暖。在閩南風俗里,豬腳麵線是出嫁女兒要買(做)給父母吃的,冬季補身也有很好的寓意,為長輩添福壽。
豬腳,豆腐和滷蛋依舊簡單好吃。我超愛的麻油雞麵線,湯頭特別正。看過一本書寫過,台灣人的歲寒三友: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
最驚艷的是炸排骨,他們家的炸排骨不是用醬油膏,淋上了滷汁上的,光想想就知道會多好吃。麵線其實吃一個民俗和風土,口味其實偏清淡,喜歡非常入味的人可能會有點小失望了。
滷汁和豬腳都在大大小小的瓮里。這一鍋看著就像是快要成精的千年老滷.........
回程車上的計程車司機說,這一家阿水獅的台中總店,那才叫好吃。
畬室法式巧克力+coffee sweet
敦化有許多小街小店,我在那裡佛系漫無目的地瞎逛了一個下午。
碰到了aesop的專賣,還有大大小小的潮店和咖啡廳。
好買說不上,但是的確是好逛得不得了。
沒帶什麼期待,敦化一日反倒有許多驚喜。
去找朋友碰頭的路上,就遇到了畬室。
這家甜品店其實已經聽過許多同行推薦和誇獎。
臨時撞進店裡,傍晚只剩下一隻甜品。
抱著「來都來了」,肯定是要一試。甜品真的很好吃,我只吃到了一枚檸檬撻和蒙布朗,檸檬撻里的creme細膩,酸甜平衡,撻皮酥脆且厚度與creme比例完美。
而且作為世界大賽級別的甜品店,特別平價,每一款甜品基本都在40左右。不像國內有許多甜品店,手藝還沒幼兒園畢業,一個蛋糕就也敢賣個60,70以上。
畬室非常推薦甜品愛好者來試試。
coffee sweet是當地有名的美食工作者推薦的。淺烘風格,像茶一樣淡雅的咖啡。
我不太喝咖啡,同行的夥伴都表示很喜歡。但是店家算任性有堅持...等他們沖杯咖啡大概要等半個鐘頭以上...而且濾紙如果沒了,當天就說啥也不賣了。
詹記麻辣鍋
中山區南京東路二段178號
麻辣鍋是結合了花椒之麻,辣椒之辣的火鍋,1980年代,麻辣鍋就在台北走紅了。經典的台灣麻辣鍋還會有濃郁的葯膳風,在湯里翻滾了許久的鴨血和豆腐,是麻辣鍋的經典。
詹記麻辣鍋在台北非常有名,光看康熙來了就聽過好幾回。
帶葯膳的麻辣濃湯,涮台灣經典的甜不辣(天婦羅本土異譯,在台為炸魚糕),豬血糕,還有豬腳筋,牛肚各種,是冬日裡的慰藉,蘸著1:3的香油白醋生蛋一起使用,非常之爽。
可能對於葯膳和台式麻辣有一定免疫,平常比我會吃辣的朋友說麻辣鍋辣翻了,而我吃完了倒沒什麼感覺。
欣葉台式料理
信義區松壽路9號8F
終於寫到此行我最愛的台菜館。
這家吃到也是相當佛系,因為要趕飛機了,於是在臨近101的附近,隨便找了一家作為中餐。
沒想到吃得我搖頭晃腦,決心下回來要掃一遍菜單。
欣葉其實店家不少,我來的是信義區新光三越8樓的店。
聽說它作為台菜餐飲集團,開到大陸的店家,都紛紛慘敗。
台菜閩菜,其實大部分烹飪手法不難,講究的更多是當地食材的堅持。
許多吃食材吃火候的料理,無論是海產還是內臟類,離開當地,就算賣上了天價也很難復刻出當地的風味和鑊氣來。
在欣葉,我點了他們的煎豬肝和三杯雞。三杯雞的大蒜燒得鮮香軟糯,比雞肉好吃個三百倍。煎豬肝醬香微甜,包裹著脆嫩的豬肝,每一道菜都鑊氣十足,讓我拍手叫好。
蒜蓉地瓜葉簡直必點,地瓜葉嫩糯乾淨,沒有一絲筋筋拉拉的地方。伴著熱氣騰騰,可以下一大盤。
最最最最幸福的是,我吃到了記憶里的紅蟳米糕。紅蟳米糕經常出現在福建人嫁女兒的喜宴上,我去年在廈門的回門宴,爸爸就給每一桌都配了紅蟳米糕,對我來說,紅蟳米糕非常有暖意和家鄉記憶的一道菜。
膏肥肉壯的紅蟳,蓋在荷葉油飯上,入蒸籠大火蒸熟。紅蟳的香膏美汁,沁入糯米油飯里,油飯粒粒分明,口口鮮香。
收尾的甜品是欣葉的招牌杏仁豆腐,口感特別像麻薯,軟Q綿彈。再塞一顆炸得酥酥的芋頭棗,我一個澱粉愛好者,感覺就像在天堂。
穿插著大吃大喝,還在閑逛中小吃小喝了許多。
春水堂的珍珠奶茶,蘸著酸梅粉的水果撈,彰化的肉圓,濃濃的貢丸湯,嫩滑的虱目魚肚,哦,還有吳寶春的麵包,無論是在高雄還是台北,的確都不錯吃!
沒日沒夜吃了好幾天,算了一下花銷,也沒有超過1500人民幣,聽朋友說,台灣人其實不太會在家做飯,因為想吃什麼,外面都有了而且又便宜。
的確是呀~街邊燒著千年老滷,燉著糯糯的豬蹄,快炒著噴香的海鮮,膏肥肉厚的大紅蟳,只要800台幣,有的在家做不出,有的也沒必要做。
土地的名字蘊含了土地的身世,食物的名字,也承載了族群生活的歷史和文化。
嗯,是有一點點體會到台灣的慢節奏和代表的一類人堅持的本土生活感了。
祝大家新年快樂~願大家都有一個好胃口哦~
麵粉已經下訂入廠製作了,歡迎大家隨時關注公眾號的新推送哦~~~
面少公號:面少(id:mianshaoms)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