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茶記│寫在2017年歲末

歲末年關,各行各業開始年終總結,還有朋友圈也逐漸出現個人的工作、生活總結,總結這個詞是很有意思的,意味著回顧,回顧過往所發生和所經歷的事。身處茶行業的我也想在這2017年最後的日子寫點什麼,當作是過去一年裡所見所聞所想覺得挺有意義的幾件事與大家做個簡短分享。一年365天,可以說每天都在與茶相伴,仔細回想了一下也確實好像沒有哪天是無茶的,亦是工作也是生活日常,與茶相處越久,越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心中的「茶」該是什麼樣子。

去繁就簡是我一直認為喝茶應有的方式,就像茶具一樣,許多人剛開始初入茶門,喜歡買各式各樣的茶具,瓷的、紫砂的、玻璃的等等都恨不得統統收入家中,擺滿整個茶桌、柜子;隨著茶齡時間增長,發現最後常用的茶具就那幾個,更注重自己是否用得順手和實用性,不再沖著華而不實的茶具外觀買買買。

值得一說的是,在這一年裡接觸到的茶客已經很少有人喝茶喜歡強調「繁」的部分,譬如前些年總被提及的茶文化、茶道、禪茶一味等字眼。大家開始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如何把茶泡好、如何把茶喝明白」這兩件事上。茶客們的思想在發生改變,知道自己喝茶追求的是什麼,不得不說這屆茶客很可以。

講到喝茶群體就繞不開年輕人喝茶這個已經被討論多次的話題,做茶行業,一邊是與茶相處,一邊是與人打交道,每天面對不同的茶客喝茶聊茶,讓我感受最深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喝茶,印象中最小的茶客是個還在讀高中的學生,他跟我說他喜歡茶的味道,由於還在讀書沒太多錢,只能偶爾用自己的零花錢來買茶。喝茶群體不再被標籤化,也恰恰說明喝茶這件事與年齡無關,年輕人不是不愛喝茶,只是不喜歡與茶捆綁在一起的各種概念,在他們看來跟玄學沒區別,茶作為飲品的一種,好喝自然能吸引更多人。

吸引年輕人的不止有傳統茶,還有不排隊喝不到,最後要實名登記、限購的喜茶,喜茶的出現帶動了茶飲品市場,也引來了眾多討論,有人說它與中國傳統茶搭不上邊,就是個奶茶而已,有人不看好它的前景,說它只是個噱頭,不會走得久遠。我個人對喜茶的看法倒是正面的,也有喝過他們的飲品,還挺好喝,有人擔心喜茶這類茶飲品會對中國傳統茶造成衝擊,這種想法未免有點想多了。反而我更期待看到以前沒怎麼接觸喝茶的年輕群體通過喜茶這類茶飲繼而關注到傳統茶,並願意嘗試。

比起被追捧的喜茶,在2017年備受爭議的小罐茶則就更有意思了,小罐茶的創始人叫杜國楹,說起這個名字興許陌生,但說到他所創立過的背背佳、好記星、E人E本、8848手機這些品牌你應該有聽過。一句「小罐茶,大師作」是這位做營銷出身的「外行人」進入茶界的切入點,把產品與八位制茶大師捆綁一起,很快就在市場站住了腳。與喜茶不同的是小罐茶自面世以來就被指套路滿滿,各種玩概念、品質低、價高不值。但即便如此備受褒貶,小罐茶在2017年天貓雙十一全茶類品牌交易指數排行中排進了前三,在它之後的是紮根茶行業多年的藝福堂、八馬茶業、天福茗茶等老品牌,相信很多人都會為此感到意外。拋開茶葉品質、性價比如何,在我看來小罐茶並非一無是處,也絕非只是單純的玩概念,它們的產品體驗有諸多創新的地方,以一種全新的思維做茶對傳統茶行業來說是很有學習價值的,為廣大茶企提供了新的思路,換一個「玩法「做茶,打破成規或許是新出路,至於具體什麼玩法,那就是茶企自身該多思考的事。

天貓雙十一茶葉類排行榜有小罐茶的名字讓人感到意外,而讓茶客們更想不到的是衝天而起的小青柑卻榜上無名。小青柑不屬於傳統茶葉,但要劃分的話,暫且把它划到普洱茶的分支,曾有人打趣說小青柑拯救了普洱熟茶,幫助了廠家去庫存。對小青柑的看法我有點不知該怎麼描述,談不上反感也談不上喜歡,第一次是知道柑普是幾年前在微博上看到的,沒想到幾年後能這樣火熱。小青柑的做法並非獨一無二,它讓我想起了菊普,即菊花與熟茶一塊沖泡,還有苦瓜鐵觀音,做法跟小青柑的形式相似,把苦瓜掏空放進鐵觀音再進行烘焙,只不過也許是小青柑的外形顯得有趣,所以更易受到關注,當然,其背後還少不了行業的合力傳播。小青柑火起來後,各地茶產區也效仿其做法,就我見到過的,已經有拿白茶、鐵觀音、岩茶、紅茶做成小青柑,可謂是一窩蜂的在「蹭熱點」。之前針對「小青柑們」的現象與一些茶客做過交流,大多數的茶客都認為不好喝、不對味,不同品種的茶葉就該有它們本真的茶味;也有茶客認為如果做出來的味道協調好喝的話也是可以接受的。小青柑的走向會怎樣,目前還是未知,這次雙十一的數據大概能說明問題,但喜歡喝它的人還是會選擇喝它,不喜歡的喝過一次一般不會有第二次,第三次,至於所宣傳的功效方面,建議還是聽聽就好。

2017年的春茶制茶天氣比往年好,好天氣容易出好茶,好茶多了也熱鬧起了鬥茶賽,茶農們都希望自己選送的好茶能夠在鬥茶賽中獲得好評。各茶產區的大大小小鬥茶賽如井噴一樣湧現,僅武夷山本地的鬥茶賽就好多個,其中還細分紅茶與岩茶鬥茶賽,連茶農都感嘆太多了,一場接著一場,喝不過來,比過年還熱鬧。鬥茶賽初衷是提供一個供茶農之間以茶交流的平台,相當於古代比武大會,彼此切磋技藝,交流經驗。而現在的鬥茶賽雖然也是以茶為主題,但這杯茶似乎有些變味,每年還在繼續一波一波的進行著,花樣越來越多,獲獎的茶也能賣出個好價錢,功利心卻越來越強。我是個不喜歡喧鬧的人,所以這類鬥茶賽還有各大小茶博會都沒有前往過,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我不認為在人來人往、嘈雜的環境下能夠準確喝出一泡好茶,何況還是那麼多款茶同時對泡。凡事講個度,物極必反,鬥茶賽再這樣如雨後春筍冒出來,到時茶農家家戶戶都是茶王、金銀獎,多到茶葉都不夠評選,那會是怎樣一個魔幻景象。

八月去了趟馬連道,走進幾個茶城比想像中還靜,靜到走路腳步聲都能夠明顯聽清,周圍商戶門面關的比開的多,開店的商戶能見到客人寥寥無幾,老闆或店員不是在看手機就是在獨自喝茶,類似的情景在廣州芳村也見到過,作為南北地區兩家最大的茶葉市場,已很難再見往日的車水馬龍。一邊是茶葉產區鬥茶賽的熱鬧,一邊是終端門面銷售的蕭條,這樣鮮明的對比看起來真有些百感交集,這裡面還少不了電商的繁榮。

互聯網讓茶葉多了個銷售渠道,也讓茶客更便捷快速獲取茶葉信息,方舟子在網上發文稱普洱茶有致癌風險引發茶界軒然大波,涉及到食品衛生安全這條紅線不得馬虎,茶客自然擔心自己喝的茶是健康還是有害的。這事出來之後本以為可以引起行業思考,再進一步完善改進,可看到的不是自我檢討,而是急著闢謠,批方舟子胡說八道,要起訴他(到現在好像也沒看到起訴有啥動靜)。事情過去這麼久,普洱茶到底有沒有致癌風險,茶客到頭來依然不知該聽誰的,更像是一場鬧劇。喝茶追求茶香茶味的同時,入口衛生安全同樣需重視,方舟子發文並不是完全沒意義,身邊不少喜歡喝茶的朋友開始關注到茶葉安全問題,對消費者意識提高是有積極作用的。

茶行業的種種紛爭是見怪不怪的事,以至於給外行人留下水深、亂象多的印象,最後把許多想入門喝茶的茶客擋在了門外。慶幸的是,過去一年以我自身體會及結合看到所有與茶有關的事情來看,茶行業沒有往差的方向走,反之不斷地在改善,茶農注重茶品質量,提升自身制茶技藝,從以量取勝到以質取勝。而茶客的意識也不斷在增強,不隨便跟風盲從,山頭效應、大師效應、老茶效應等眼球效應逐漸被淡化,回歸到茶葉本真的味道。寫到這裡很是期待新的一年看到更好的進步。

最後,說件關於我自己的事,2017年從事了一個新茶葉品牌,它叫「一葉歸真」。今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做的事很多,望諸位鄉親今後能夠多支持關注與擔待。

新年祝吉祥,好茶常有。

推薦閱讀:

如何從消費者角度構建茶葉零售渠道?
茶與保健,誰才是偽命題?
存茶4大要素排座次,從此不再盲目!
小青柑怎麼沖泡?三種泡法,總有一種適合你
怎樣才能泡出一杯好喝的茉莉花茶?

TAG: | 茶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