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萬格,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之爭——北歐三國近世海軍史(上)
序言
19世紀下半葉,世界開始從後拿破崙時代的相對平靜轉入劇變前夜的動蕩不安,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理論正無孔不入的彰顯著它野蠻的威力,歐洲列強的政治與經濟傾軋已經將荒蕪的非洲變為新的戰場,塞西爾.羅德斯甚至感慨道:「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星吧......如果可能的話將吞併這些星球。」
在過去以彪悍善戰著稱的維京人後裔們,自然也無法自外於這股潮流。本國和外國的工業大亨,造船公司也開始注意到這塊雖處苦寒但卻工業發達人民富裕的土地。衣冠楚楚的資本家,技術專家,財政顧問開始頻繁出入阿倫戴爾,丹麥,瑞典的政府大樓,啟動了一場至今未畫下休止符的海軍競賽。
「北歐的荷蘭人」
「Vi sverger med v?r ?re og stilling: S? lenge Arendell eksisterer for en dag, vil vi ikke la Danmark st? for en dag!」(我以我的名譽和地位起誓:阿倫戴爾存在一天,就要讓丹麥不得翻身一天!)——艾莎女王在1874年春季國會上的發言
就民族性而言,如果說瑞典人是「北歐的德國人」,那麼,阿倫戴爾人就可以被稱為「北歐的荷蘭人」。
早在挪威王國還沒有被丹麥吞併之前,當地的居民就不是像丹麥人或者瑞典人那樣偏重農耕,而是更多的投資於海上貿易。在1611年阿倫戴爾的獨立獲得丹麥承認以及三十年戰爭爆發後,這個小國便迅速接過被戰火摧毀的漢莎同盟的地位,幾乎壟斷了波羅的海上的商業活動,到了它建國的第二個一百年,更是投入了臭名昭著但卻獲利頗豐的非洲三角貿易,並且通過緊抱英國大腿,在荷蘭衰弱後也分得一杯羹,將觸角伸展到地中海和南美。在拿破崙戰爭中,阿倫戴爾一開始沒有參加直接的地面作戰,只是在海上與英國共同行動,但在皇家海軍火燒哥本哈根,法國被俄羅斯所困之後便果斷與瑞典瓜分了丹屬挪威,並且獲得了丹屬維爾京群島和法羅群島這兩處殖民地。
在1860年的時候,阿倫戴爾擁有一支北歐最強大的海軍,它由1艘104炮機帆戰列艦,以及8條50炮機帆重巡航艦擔綱主力。不過阿倫戴爾海軍明顯不會滿足於此,在英國和法國分別傳來了「鐵甲艦下水」的消息後,自由黨政府很快便責成海軍部開始自己的大型鐵甲艦的設計工作。1862年6月12日,阿倫戴爾第一艘鐵甲艦「托爾登斯基爾德提督」號在卑爾根海軍船廠下水,她的姊妹艦「女王」號和「弗雷德里克親王」號則在四個月後在奧斯陸卡爾斯塔德船廠下水。這三艘軍艦單價227萬克朗(約合31萬英鎊),排水量5800噸,裝備9英寸前裝線膛炮6門,7英寸前裝線膛炮12門,船殼為木質,水線和火炮甲板層包覆有4.5英寸熟鐵裝甲,航速11.5節,在當時足以壓倒丹麥和瑞典海軍一切戰艦。在1864年,她們執行了生涯中第一次軍事行動:為了支援被丹麥在海上壓制的普魯士-奧地利聯軍,三艦被派往丹麥近海實施武力威懾行動,意圖分散丹麥海軍的兵力。當時丹麥只有一艘半路出家的船旁列炮鐵甲艦「丹麥旗幟」號,還在使用前裝滑膛炮;和排水量不足1500噸的「羅爾夫.克拉克」號炮塔鐵甲艦,裝備4門老式68磅前膛炮,根本不是阿倫戴爾三艘鐵甲艦的對手。因此,丹麥海軍此後被迫收縮回本國岸防炮台的掩護範圍內,放任普奧聯軍登上菲英西蘭兩島,很快丹麥不得不求和,並割讓石勒蘇益格和赫爾施泰因。
1866年,阿倫戴爾國會在新一期的海軍預算中,決定批准一筆額外的經費用於建造2艘較小的鐵甲艦。在收到利薩海戰中奧地利海軍用衝撞戰術大敗義大利艦隊的消息後,海軍部決定用這筆錢建造兩艘撞擊艦。翌年兩艘2800噸級撞擊艦「卑爾根」號和「奧斯陸」號開工,裝備2門8英寸後裝線膛炮,裝甲厚7.5英寸,航速12.5節。在此後的8年,阿倫戴爾除了1869年開工的「奧拉夫二世」號中央炮房鐵甲艦(7400噸,8門10英寸/4門6英寸前裝線膛炮,12節)以外,沒有添置新的鐵甲艦,只是在1870年代早期建造了9艘排水量530噸的倫道爾型炮艇(當時中國稱「蚊炮船」),此外就是新建4艘「夜鷹」級木殼機帆巡航艦,裝備14門6英寸前裝線膛炮,航速10節。
但是到了1873年,丹麥在鐵甲艦數量上已經接近了阿倫戴爾(5對6),同時還準備建造兩艘「赫爾戈蘭」級炮房/炮塔結合鐵甲艦,裝備1門12英寸炮和4門10.2英寸炮,裝甲帶厚12英寸,設計航速14節。這下子,不要說海軍,連國會和不怎麼直接過問政事的艾莎女王都坐不住了——她在1874年度春季國會開幕演講中,甚至直接呼籲國民支持政府的海軍擴軍計劃,還從自己的年金中捐出90萬克朗(她的年收入的三成)作為造艦經費,以營造一種王室、政府、國會和國民通力合作的氛圍。
不出大多數人的意料,《1874年海軍法》沒遇到多少阻礙就獲得了高票通過。接下來,要負責操心的就是海軍部下屬的艦船設計總局了。在無數次討論,廢案,爭吵以後,到了深秋,2艘8000噸級鐵甲艦的設計基本敲定了。她們採用主流的裝甲堡防護模式,有一層4英寸的穹甲和一層5英寸的水線純鋼裝甲帶,裝甲堡厚度為16英寸,炮座和炮塔有15英寸鋼面鐵甲加以保護。新戰艦裝備4門12英寸25倍徑主炮和6門6英寸30倍徑副炮,動力組為2台蒸汽機搭配10台鍋爐,在論證階段被認為能實現13.5節航速(實際航速13.2節)。除了2艘大型鐵甲艦,這部法案還計劃建造5艘3200噸級鐵殼巡航艦,這些船的指標比較接近同期的德國「俾斯麥」級,航速13節,裝備16門6英寸炮。這7艘軍艦在1875-1876年間相繼開工,到1881年全部加入海軍服役,阿倫戴爾又一次成功在艦隊方面將兩個鄰國遠遠甩開。
順便說一句,「西格麗德女王儲」級鐵甲艦的那層5英寸裝甲帶在服役時被認為是「無用之物」,但是到了不足十年後速射炮開始在各國海軍中普及時,它的作用就得到了體現——這樣厚度的裝甲剛好可以防禦4英寸到5英寸級別的速射炮(當然還是擋不住6英寸炮),使得該級艦在面對速射炮時的生還概率高於沒有這層裝甲的「杜里奧」級。
1886年8月,英國維克斯船廠開始動工興建一艘新型防護巡洋艦,設計師是大名鼎鼎的瓦茨爵士,排水量3810噸,裝備12門新式4.7英寸40倍徑速射炮。試航中,正常狀態下指示功率14120馬力,航速21.27節,強圧通風下可達22.34節,穹甲厚3.5-4.5英寸。1889年7月,這艘新艦正式交付阿倫戴爾海軍。在軍艦還沒有下水的時候,船廠方面將皇家海軍關於新型速射炮對船體的傷害報告交給了阿倫戴爾海軍部,建議安裝部分裝甲帶(4英寸鎳鋼)以抵禦高射速火炮的打擊,為此在阿倫戴爾建造的二號三號艦修改了圖紙,延期一年開工。這三艘巡洋艦被命名為「阿倫達爾」號,「克里斯蒂安桑」號和「斯塔萬格」號。
在這之前的1882年,為了替換老化的「托爾登斯基爾德提督」級鐵甲艦,阿倫戴爾基於英國人的指導,設計並開工了兩艘「埃德加一世」級露炮台鐵甲艦。這級艦外觀酷似英國「海軍上將」級,排水量8400噸,裝備4門11英寸35倍徑主炮和6門6.1英寸35倍徑副炮,航速17節,裝甲帶最厚處15英寸。
1888年,也就是「阿倫達爾」級後兩艘開工的那一年,阿倫戴爾也跟隨國際潮流建造了2艘「頑固」級魚雷炮艦,排水量810噸,裝備3門阿姆斯特朗4.7英寸速射炮和5具15英寸魚雷發射管,最大航速20.2節,單艘造價89萬克朗。值得一提的是,這兩艘軍艦的建造商不是傳統的三家船廠,而是歷史只有不到50年,僱員數剛剛破萬的麥克米蘭工業,這也是這家日後的歐洲重工巨頭在造船業的初試啼聲,在日後,它將會發展為擁有15餘萬僱員的龐然大物。
瑞典人登場
「Vi borde f?rst? en sak: f?r de tv? l?nderna till ett gemensamt m?l finns, ?r samarbete r?tt alternativ.」(我們都該明白:對於這兩個為了一致的目標奮鬥的國家,合作才是正道。)——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1903年給阿倫戴爾女王西格麗德的信件中的文字
與北歐最大的國土面積和最多的人口不相稱的是,在鐵甲艦時代的頭25年,瑞典一直是一個幾乎被人遺忘的存在。因為君主更加偏好陸軍,對海軍的投入一直得不到重視,所以在整個60與70年代,瑞典的海軍只有一條改裝船旁列炮鐵甲艦,6條莫尼特型淺水重炮艦,此外就是12艘倫道爾型炮艇。
與弱不禁風的海軍相比,瑞典面臨的周邊形勢可謂險象環生。在東方,幾十年前逼迫瑞典割讓芬蘭的俄羅斯帝國,正對瑞典殘餘的領土也虎視眈眈——特別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要求參加和會後,就更不能指望與沙皇搞好關係了;在南方,與丹麥的宿怨看起來依然沒有多少化解的跡象,儘管有一些主張北歐聯合的泛斯堪的納維亞主義者主張北歐三國應當結成一個聯盟,共同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在每一個國家中這樣的人都為了誰來當這個老大爭吵不休,更多的人則將這些人看做是鄰國用於吞併自己主權的陰謀分子;只有在西方與阿倫戴爾的關係好一些,但也出現了一些微的裂痕——兩國都有不少人對1812年戰爭的結果感到不滿,阿倫戴爾覺得自己沒能統一挪威是莫大的遺憾,瑞典則抱怨好地方都給了阿倫戴爾,自己只佔據了「只有山脈和雪原的不毛之地」。
此時的瑞典海軍不要說和阿倫戴爾海軍或者俄國海軍作戰,甚至面對丹麥也沒有幾分勝算,如何改變不利的現狀?1885年2月9日,瑞典國會通過了一個海軍建設法案,準備在15年內購買建造4艘5500噸級一等岸防艦,10艘3500噸級二等岸防艦,2艘二等裝甲巡洋艦,4艘三等防護巡洋艦,16艘魚雷艇,並擴建斯德哥爾摩和卡爾斯克魯納的海軍工廠,新建特隆赫姆海軍基地。
瑞典「新海軍」的第一批產物是三艘「斯維亞」級岸防艦,她們裝備兩座單裝254毫米架退炮,4門152毫米副炮。排水量從3058噸到3248噸不等,在1887-1889年間相繼下水。緊隨其後的是4艘「哥德堡」級偵察巡洋艦,於1890-1891年開工,裝備6門博福斯仿製的阿姆斯特朗4.7英寸速射炮,8門47毫米機關炮和4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常壓航速22.4節,服役時是世界最快的巡洋艦之一。
1893年,瑞典海軍派出考察團前往英國,德國和義大利,首個目標是英國阿姆斯特朗船廠。該廠推出了一款5700噸,裝備4門9.2英寸炮和6門6英寸速射炮的設計,但是,在過程中,瑞典海軍部改變了主意,決定將一等岸防艦和二等裝甲巡洋艦的建造方案合併為3艘7000噸級裝甲巡洋艦,這下難壞了英國人——他們此時正在大量建造排水量過萬噸的大型防護巡洋艦,無法提供裝甲巡洋艦的設計方案。於是考察團的目標集中到了義大利熱那亞的安薩爾多船廠,他們來的正好,義大利人此時正在設計一級被後世評為「傑作」的新式裝甲巡洋艦,也就是日後行銷西班牙、阿根廷、日本還有瑞典的「加里波第」級。
按照1894年1月義大利方面提交給瑞典人的文件,意向中的裝甲巡洋艦標準排水量7240噸,擁有2門254毫米40倍徑阿姆斯特朗速射炮,12門152毫米40倍徑博福斯速射炮,左右舷各裝備2具457毫米魚雷發射管,航速20節,裝甲帶和炮塔裝甲厚150毫米。瑞典方面對該設計相當滿意,唯一的要求是將二三號艦的建造工作放在瑞典進行。義大利方面對此有些不爽,但是也捏著鼻子同意了。
與此同時,阿倫戴爾也找上了義大利人。他們委託設計了一級7400噸,裝備4門維克斯8英寸45倍徑速射主炮和14門最新式的麥克米蘭6英寸45倍徑速射炮,裝甲帶厚5.25英寸,航速21節的裝甲巡洋艦。1894年4月21日,阿倫戴爾國會批准了新的《1894年海軍法》,決定建造3艘這種裝甲巡洋艦,4艘3000噸防護巡洋艦(23節,裝備2門6英寸速射炮,8門4.7英寸速射炮,4具18英寸魚雷發射管,穹甲厚2英寸),3艘1200噸魚雷巡洋艦,12艘180噸魚雷艇。至此,瑞典和阿倫戴爾在這輪海軍軍備競賽中暫時打成了平手,至於可憐的丹麥,他們在這十年間只建造了4艘3600噸級岸防艦,2艘2900噸防護巡洋艦,4艘1200噸級三等巡洋艦,根本打不過任何一個鄰國。因為實在開闢不了新的財源,丹麥不得不試圖把服役只有十年的一些魚雷艇和無防護巡洋艦出售給甲午戰敗後的中國,以期換得一些資金,但最後以失敗告終。
維持了五年的相對平靜後,1899年,瑞典開始了第二期海軍擴軍計劃。1899年,考庫姆和林德霍門船廠開始建造3艘「大膽」級岸防艦,預定用于波羅的海海域,設計排水量3445噸,裝備2門210毫米速射炮,6門152毫米速射炮,裝甲帶厚8英寸,航速16.5節,1901年又追加了2艘「奧斯卡二世」級岸防艦,她們的指標和前級相仿,裝甲鋼材質換成了克虜伯滲碳鋼,防護增強。
瑞典的「約翰.埃里克森」級莫尼特艦建造時間過早,無法投入作戰,已經淪為浮動倉庫;而阿倫戴爾的兩艘「埃德加一世」級因為完工未久就趕上速射炮的普及,成了不折不扣的雞肋,因此也不計入一線戰鬥部隊。世紀之交時的瑞典海軍主要編製如下:
北海艦隊
1.裝甲巡洋艦中隊:「西哥特蘭」,「斯科納」(艦隊旗艦),
2.防護巡洋艦中隊:「哥德堡」,「維斯比」,「馬爾默」
3.第一魚雷艇中隊:8艘魚雷艇
波羅的海艦隊
1.混成巡洋艦中隊:「延雪平」(艦隊旗艦),「卡爾馬」,「尼雪平」
2.第一岸防艦中隊:「奧丁」,「托爾」,「尼約德」
3.第二岸防艦中隊:「斯維亞」,「哥塔」,「圖勒」
4.第二魚雷艇中隊:12艘魚雷艇
在1901年,阿倫戴爾海軍開始尋求露炮台鐵甲艦的代艦。經過幾年的資金積累,阿倫戴爾已經有錢購買2艘二等主力艦。由於本國沒有自行設計建造此等大型戰艦的能力,因此只能選擇外購。1902年9月,阿倫戴爾首先派出在英國和美國的外交人員聯絡各大船廠,徵集戰列艦設計方案,要求裝備4門9.4-10英寸主炮,裝甲帶厚7-8英寸,航速19節。此時,智利剛剛取消了兩艘戰列艦「自由」號和「憲法」號的訂單,這兩艘戰列艦標準排水量11800噸,裝備二級戰列艦的標準火力——4門10英寸45倍徑MK VI型主炮,14門7.5英寸45倍徑副炮,10門裝在炮郭內,4門裝在單裝炮塔內,此外還有14門14磅炮,4門6磅速射炮,2具18寸魚雷發射管。7英寸厚的主裝甲帶深入水下8英尺,主炮塔裝甲7英寸。與同期的英國戰列艦相比,她們的武裝和防護較輕,長寬比則顯得瘦小,但速度較快,蒸汽機出力12500馬力,在6小時的海試中達到了14000馬力,20節的高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該級艦可以被視作一級「超級裝甲巡洋艦」。
阿根廷的財政支柱是農林牧產品出口,智利則主要依靠礦石出口。兩國經濟都不發達,受財政壓力影響,智利和阿根廷都無意繼續昂貴的安全賭博了。智利政府請求英國政府出面調解。經過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幾輪協商,雙方達成一致:阿根廷取消15000噸新戰列艦的建造,出售兩艘建造中的裝甲巡洋艦;智利方面作為對應,也要將兩艘正在建造的「自由」級出售。7月30日,阿根廷國會批准該條約,智利也在8月11日加以批准,兩國裁軍條約則在1903年1月9日正式簽署。
緊張得到緩解後,阿姆斯特朗船廠準備拋售兩艘即將完工的戰列艦。但是一開始英國政府不想把她們賣給歐洲國家,擔心德國或者義大利將其轉手給俄國海軍。不過最後,在阿倫戴爾承諾在購買兩艦後絕對不將其轉手,並且開始與瑞典的海軍軍控談判後,英國還是同意將兩艦出售給他們。在加入阿倫戴爾海軍後,兩艦改名為「西格麗德女王」號和「歐根親王」號。1904年5月28日,阿倫戴爾和瑞典的代表開始在馬爾默進行第一輪談判,最終在四個月後,雙方達成一致:在八年內凍結一切4000噸以上艦艇的建造和購買,兩國主力艦(戰列艦,岸防艦,裝甲巡洋艦)總噸位均為55000噸,不得超過這一噸位。阿倫戴爾對此表示同意,但是不同意對今後可能獲得的主力艦設置單艦噸位限制。按照這一條約,阿倫戴爾要退役三艘露炮台鐵甲艦,瑞典要退役四艘最老的岸防艦;最終露炮台鐵甲艦和岸防艦因為使用的還是架退炮,被直接改做浮動倉庫。
為了紀念這偉大的和平,兩個國家用熔毀的大炮,在國境線上樹立了一座青銅紀念碑,銘文上這樣寫著:「但願我們做出的表率,能夠成為其他國家效仿的榜樣。」可惜天不遂人願,僅僅十年後,醉心於與英國的海軍競賽的那位威廉皇帝,就把全歐洲拖進了一場毀滅性的浩劫,它的影響,至今也沒有完全散去。
超無畏之夢
「Vi vil ha begge og vi vil ikke vente.」(我們都要,不能等待。)——1913年阿倫戴爾海軍部內部的口號
《馬爾默條約》簽署後的最初幾年間,瑞典和阿倫戴爾兩國表現出了強烈的步調一致:互相派出本國海軍軍校生到對方的海軍實習,簽訂了郵政和電信同盟,還討論了北歐關稅同盟和煤鋼聯盟的草案(居然想把丹麥也拉進來!)......甚至共同設計了一級驅逐艦。
與此同時,我們一開始提到的丹麥,此時正在......修要塞,買水雷,造潛艇。1907年歐洲經濟危機後,丹麥飽受經濟不振的影響,國家再次陷於內訌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出於通過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外加畏懼瑞典和阿倫戴爾聯手發起海峽戰爭的考慮,丹麥政府反而大興土木修建海岸要塞;從奧匈帝國買了一大堆海岸炮,水雷;向本國船廠訂購了一打潛艇和魚雷艇/雷擊艦。在戰略上,丹麥將「專守防衛」提高到一個高度,拾起了中世紀的民兵傳統,結合總體戰學說中的一部分內容,搞出了一套光怪陸離的作戰理念。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丹麥擴大了陸軍的預備役,加強了用於固守防衛的28個守備營,而機動兵力則被削弱到4個步兵旅(16個營)加2個騎兵旅(6個團),配屬於1、2、5三個師團。實際上是一種焦土抗戰思維。很多人都認為這種思維模式是執政的自由黨的一廂情願,若當時瑞典和阿倫戴爾真的南下攻略日德蘭與哥本哈根,當地人民未必肯在德國或者奧地利已經註定不會馳援的情況下抵抗到底。
然而更大的諷刺還在後面。1911年阿倫戴爾保守黨上台,明確表示:「阿倫戴爾的國防建設計劃,並不是意圖對丹麥打一場進攻性戰爭」。1912年初《馬爾默條約》失效,北歐海軍競賽即將重開。至此丹麥這六年花了大把錢搞的烏龜洞體系看起來都變得毫無意義,暴怒的選民當場就把自由黨轟下了台,政壇新星約瑟夫.延森領導新生力量社會民主黨佔據了政治舞台的中央。可最最出人意料的是,僅僅一年後世界大戰爆發,丹麥修建的這套岸防體系卻讓它躲過了一場劫難——因為整個日德蘭半島和幾個大島都已經要塞化,成了難啃的硬骨頭,結果使得提爾皮茨得出這樣的判斷:「攻克丹麥不是做不到,但是很可能要付出沉沒幾條主力艦的代價。一想到這,我就只能盡量勸說陛下放棄對丹麥不切實際的想法。」
鏡頭轉回北方。從1910年開始,瑞典海軍開始籌劃用於替代「奧丁」級和「大膽」級的新一級岸防艦,設計代號軍艦Hs,預定建造4艘,具體要求如下:
裝備4門與無畏艦同級的火炮(也就是至少11英寸級別)。
航速不低於21節。
裝備能抵禦大型巡洋艦主炮(8-11英寸級別)的裝甲。
裝備中央火控系統。
吃水控制在7米以下。
總體上來看,這一級軍艦可以被看做用超無畏艦時代技術建造的一級前無畏艦,但是對於當時瑞典的設計水平來說,拿出各方面均衡的方案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最終在兩年後該級艦的設計大綱才得以敲定:標準排水量6850噸,吃水6.5米,裝備4門博福斯M1912 283毫米45倍徑主炮和7門博福斯M1912 152毫米50倍徑副炮,主裝甲帶厚203毫米,航速22.5節。1911年8月,瑞典政府正式公開了「瑞典」級岸防艦的建造計劃,預定在1913年條約失效後,一年開工一艘。瑞典人甚至連四艦的艦名都取好了,依次為「瑞典」,「古斯塔夫五世」,「英格麗王后」(她是艾莎女王的三女兒,西格麗德女王的妹妹),「卡爾十四世」。
4艘「淺水前無畏艦」(諾曼.弗里德曼語)的出現,頓時讓阿倫戴爾的二等前無畏艦立即顯得應對無措。在斯塔萬格,圍繞著是否要增加海軍軍費,阿倫戴爾國會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一派主張購買兩艘正規主力艦,用質量優勢壓倒數量優勢;另一派則認為,寶貴的國家預算應該用在改善民生與福利上,只需要建造三艘同級別戰艦就夠了。但隨著瑞典公開了更大的海軍建設計劃(3艘4200噸輕巡洋艦,10艘驅逐艦,6艘潛艇)和對德國日益露骨的侵略性的恐懼,天平最後還是倒向了增加投資的一方。海軍藉此機會提交了一個龐大的擴軍計劃,準備在8年內購買和建造2艘戰列巡洋艦,4艘快速巡洋艦,12艘驅逐艦,10艘潛艇,3艘佈雷艦。但這一計劃實在過大,連主張擴軍的哈拉爾森首相都看不下去,親自動筆將時間延長到10年,主力艦訂單改為分成兩次隔5年發出,並且砍掉了驅逐艦和潛艇各3艘後方加同意。
1913年5月,阿倫戴爾首先派出在英美德的外交人員聯絡各大船廠,徵集戰列巡洋艦設計方案,要求裝備8門不小於13.5英寸口徑的主炮,航速28節。到了8月設計方案陸續提交到阿倫戴爾海軍部:來自英國的設計包括4個船廠的15種方案,美國方面也有三個船廠提出了5種方案。阿倫戴爾海軍部艦船設計總局比較欣賞維克斯的一款設計,排水量27000噸,裝備4座雙聯MK V型13.5英寸45倍徑主炮,航速28節。德國人也不甘示弱,雖然他們的350毫米主炮還要至少兩年才能準備好,但維克斯的競爭對手克虜伯搬出西格麗德女王的妹夫威廉二世作為說客,竭力宣揚既然瑞典的岸防艦隻有11英寸火炮,那麼僅用現成的30.5cm SK/L50火炮也足以壓制它們,況且一艘裝備12英寸主炮的戰艦比裝備13.5-14英寸主炮的戰艦更經濟。這讓阿倫戴爾海軍部感到左右為難,於是決定兩條腿走路,同時審查雙方的方案。
消息傳到巴羅-因弗內斯,維克斯公司上下一片焦急,1914年初,菲利普.瓦茨親自動身進行遊說。阿倫戴爾海軍部長亨里克.布萊特曼明確告訴他,德國人的報價比英國的便宜整整40萬英鎊。當天晚上,困坐旅館的瓦茨爵士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繪製出了一幅空前絕後的戰列巡洋艦藍圖:阿倫戴爾要最大口徑的炮,就給他們最大口徑的!阿倫戴爾要世界上最快的戰艦,就給他們最快的!阿倫戴爾要最經濟的報價,那就用性能證明貴的有所值!
次日上午,布萊特曼被這個橫空出世的「707號方案」驚呆了:8門14英寸主炮,32節高速,這是這個世界上排水量最大,速度最快的主力艦!至此,阿倫戴爾人再也沒有拒絕的理由了。當天晚上,瓦茨向維克斯總部發出電報:「這船是我們的了。」
「707號方案」實在是一艘史無前例的超級戰艦。標準排水量29400噸,滿載排水量33100噸,長239.5米,寬27.2米,吃水7.9米,編製1024人。裝備4座雙聯MK VI型14英寸50倍徑主炮(同時也被俄羅斯「博羅季諾」級採用),副炮為14門單裝5.25英寸50倍徑速射炮,為對抗新出現的空中威脅,還有4門3英寸45倍徑高射炮,不過沒有魚雷發射管。側舷主裝甲帶最大厚度7英寸並向內傾斜12度,主炮塔正面12英寸,炮座11-5英寸,上部裝甲帶5英寸,甲板1-2英寸,指揮塔10英寸。動力系統採用4檯布朗柯蒂斯蒸汽輪機,42座巴布科克-威爾考克斯全燃油鍋爐,最大功率124000馬力,2小時過載功率146000馬力,航速32節,續航力4000海里15節。
然而,這艘圖紙上的超級戰艦,終其一生也只是停留在圖紙上——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遇刺一個月後的8月2日,德國越過西部邊境,開始侵攻盧森堡和比利時。兩天後,英國對德宣戰。事已至此,任何訂購的戰艦都沒有開工的可能了,即使有,也基本可以確定要麼是完工後被徵用,要麼是變成爛尾工程。8月10日,阿倫戴爾政府發電維克斯,取消兩艘戰列巡洋艦的訂單,同時要求退回預付的第一期35萬英鎊保證金。看起來,阿倫戴爾的無畏艦之夢,就這麼隨著歐戰而破滅了。在戰爭中,阿倫戴爾只開工了2艘4200噸的「阿倫達爾」級輕巡洋艦和6艘「嚴格」級驅逐艦,前者裝備8門5.25英寸50倍徑速射炮,航速32節,裝甲帶厚50毫米;後者排水量1160噸,裝備4門4英寸50倍徑主炮和兩座三聯裝21英寸魚雷發射管;瑞典方面則因為陸軍進入動員狀態財政緊縮,「瑞典」級的開工速度不得不放慢到一年一艘,動力組的供貨也中斷了,不得不從美國西屋公司(「古斯塔夫五世」)和阿倫戴爾麥克米蘭機電分部(「英格麗王后」)訂購蒸汽輪機和鍋爐;至於丹麥么......因為自認有了要塞炮和水雷陣便可高枕無憂,所以新上台的社民黨政權對於建設海軍相當懶散,只是在1914年才批准了2艘岸防艦(用於替換已經服役20餘年的「胡菲爾特」級),5艘魚雷艇和5艘潛艇的預算,到1916年,又追加了5艘魚雷艇和3艘潛艇。丹麥1914年9月開工的岸防艦「尼爾斯.約爾」號是一艘標準排水量不足6000噸的小軍艦,但卻奇葩的在首尾各安裝了兩門14英寸45倍徑MK 4型巨炮,指望以「四兩撥千斤」的奇兵戰術擊穿主力艦的裝甲,起到威懾效果。可惜計劃趕不上變化,她在戰爭即將結束的1918年春下水後,不得不再等了一年,才裝上了美國運來的火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創了北歐三國某些重要的現代運動:社會民主主義,有組織的勞工運動,對過去歷史的釋懷和重新聯合。不過,戰爭的直接影響仍然是破壞。1915年8月,一艘阿倫戴爾商船在北海被德國潛艇擊沉,儘管柏林為這一事件支付了賠償金,但隨後兩個月內,又有7艘阿倫戴爾商船慘遭厄運。鬧到最後,西格麗德女王不得不親自出面,發電給自己的妹夫,請求他阻止對阿倫戴爾商船的無差別攻擊。考慮良久後,威廉二世勉強答應了她的請求(主要原因是阿倫戴爾是德國的第二大商品轉手中介國),但是魯登道夫和興登堡對此表示反對。最終在威廉二世,貝特曼-霍爾維格宰相,提爾皮茨,興登堡四人近一年的扯皮後,總算勉強達成了一致意見:「對最終目的地確認不是英法意三國的阿倫戴爾商船,不要發動攻擊。如果無法確認目的地,原則上也不允許開火。」明眼人都看得到,故意留下一個參戰國美國不在制裁範圍內,其實是給自己留了後路,方便搞到更多的物資。而瑞典因為丹麥關閉卡特加特海峽,不得不把大多數貿易改從阿倫戴爾的港口出入,因此,作為中介商,阿倫戴爾雖然商船隊蒙受了不小的損失,但也掙得了大筆錢財。
由於北歐三國皆不出產優質的無煙煤,而戰爭的爆發又中斷了大部分燃煤燃油來源,因此艦隊的活動大大減少。戰爭期間,瑞典於1915年成立了海軍航空兵中隊,裝備從德國和法國進口的飛機;1916年,阿倫戴爾與丹麥也隨之跟進。
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國在貢比涅森林簽訂停戰條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事實上結束了。被打斷的北歐海軍競賽正需要一個最後的一錘定音。24日,阿倫戴爾重新向英美兩國的船廠發出了競標單,這時英國提出了新建議:與其花大價錢購買新船,倒不如以特價挑選兩艘皇家海軍的二手戰列艦或者斯卡帕灣里的德國戰利艦,除了兩艘裝備380毫米炮的「拜仁」級戰列艦英國要留下自用,其它隨便挑。一開始阿倫戴爾海軍部中意「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但這時海軍作戰部長海勒中將和未來的國王,當時在海軍部擔任參謀軍官的埃里克王儲表達了不同意見,他們認為「英王喬治五世」級雖然火力可觀,但防禦相比德國海軍的「皇帝」級和「國王」級還是差了一截,航速和為改裝預留的空間也不能讓人滿意。海勒的意見是購買兩艘「德弗林格」級戰列巡洋艦:她們擁有與英國舊戰列艦同級的裝甲和26.5節高速,8門305毫米主炮的火力也足以壓制丹麥和瑞典的岸防艦。英國人同意了這筆交易,可就在這時,英國海軍情報處獲得了德國水兵準備在最終和約簽訂前自沉戰艦的情報。為了阻止這一企圖,英國人設下了一個圈套:1919年5月2日,他們借口要請半年來一直靠劣質食品和捕魚打鳥維持食物供給的德國水兵「上岸吃自助餐」,等到餓的兩眼放光的德國水兵吃飽喝足,才發現食堂的出入口都被荷槍實彈(還帶來了重機槍)的皇家海軍陸戰隊士兵團團圍住,只得舉手投降;與此同時,英國水兵抓住這個機會,一艘一艘地控制了德國軍艦。
1919年7月12日,阿倫戴爾與英國正式簽署合同,將「德弗林格」號與「興登堡」號送回德國船廠接受恢復性能改裝後出售給阿倫戴爾,同時作為遲來的對海軍的補償,1920年初,阿倫戴爾從英國購買了2艘G級潛艇和6艘H級小型潛艇,全套打包價410萬英鎊(含55萬英鎊改裝費)。
最終北歐三國的海軍實力對比態勢為:阿倫戴爾擁有2艘最強大的「德弗林格」級戰列巡洋艦(阿倫戴爾的前無畏艦先是作為宿舍船,30年代改作浮動防空炮台;裝甲巡洋艦在1920年代初全部出售給了拆船廠)和7艘輕巡洋艦(含老式防護巡洋艦),14艘驅逐艦,13艘潛艇;瑞典擁有4艘「瑞典」級岸防艦,6艘二等岸防艦,2艘老式裝甲巡洋艦(用於北大西洋),4艘輕巡洋艦,13艘驅逐艦(大半是只有四五百噸的小傢伙),14艘潛艇;丹麥擁有最弱的5艘岸防艦,沒有巡洋艦,只有驅逐艦/魚雷艇一打半和潛艇一打。
和平還是休戰?
「Ce nest pas une paix, c』est un armistice de vingt ans.」(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休戰。)——費迪南.福熙元帥
1921年2月23日上午10時30分,斯塔萬格市蘭達貝格區的海軍基地。
阿倫戴爾王儲埃里克.卡爾.奧斯卡.弗雷德里克.梅瑟爾開始宣讀兩艘新戰列巡洋艦的命名書:「軍艦卡爾一世,軍艦艾莎女王,1919年7月12日購入,今日正式服役。茲命名。1921年2月23日」。這兩艘戰艦寄託著整個阿倫戴爾海軍和王儲本人的莫大期望——它們是他費盡心機親自爭取來的成果,兩年前為了駁倒國會內部反對購入新艦的社會黨議員們,埃里克本人身著海軍軍服(王儲穿這身衣服不是為了裝樣子,他當時是北海艦隊的高級作戰參謀)在國會做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說:「......如果在未來的歲月里,我們的軍隊在海上或陸地上折戟沉沙,讓阿倫戴爾國家蒙受恥辱,讓阿倫戴爾人民遭受迫害,請記住那些在國會表決大會上專門唱反調的罪人。屆時我們的戰士和水手們所遭受的所有損失,我們國旗所蒙受的一切玷污,都將由這些人全責承擔。承擔歷史罪名的,不會是缺乏鍛煉的指揮官和經驗不足的部隊;不會是人手、資源都捉襟見肘的公務部門職員;也不會是麾下只有寥寥幾艘戰艦可供調遣的海軍將領;而將是那些缺乏先見之明,姑息奸惡,未能及早糾錯的官員,以及一個支持這樣官員的國家。此外,先生們,你們也要記住國內那股逆流。記住正義是雙面的。為了祖國的未來,不光我們海軍的締造者們需要得到公正的對待,那些反對建立海軍的人,你們也須牢牢記住。看看國會的記錄,看究竟是哪些議員反對給戰艦撥款;是哪些人明知軍備過時的艦隊只是擺設,還反對我們添置軍備;是哪些人反對我們撥款維持海軍運作;是哪些人千方百計地裁減海軍隊伍。這些人的所作所為,無一例外是在給這個國家和它的人民帶來災難。我們在八次與我們民族的敵人的戰爭中取得的榮光,我們海軍官兵的英勇、我們旗幟的榮威,他們沒有資格感到驕傲!他們的動機或善或惡,已難以明辨,但他們的行為帶來的後果可以說是災難性的。最後,我想用一句話結尾: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
可是在此以後政府,國會,國民都認為這樣一支海軍對於阿倫戴爾這個人口300多萬的小國來說,已經絕對足夠,甚至有些過剩了;連西格麗德女王都警告他:不要再盲目為了艦隊夢徒費國帑,否則,她將不再支持自己兒子的行動。在聆聽了母親的告誡後,埃里克明白,在一戰後全世界和平主義流行的大背景下,任何大規模的軍備更新是不太可能得到廣泛的支持的。於是他暫時隱退幕後,不再直接過問海軍建設事務,安心當他的戰巡艦長(兩艘戰巡因此被謔稱為「王儲的巨型遊艇」)。
在1921年凡爾賽和約與華盛頓條約相繼簽署。魏瑪德國最終獲準保留老式無畏艦6艘,在1930年以後允許建造兩艘標準排水量不超過20000噸,主炮口徑不大於283毫米的代艦。作為回應阿倫戴爾開工了6艘1440噸的「倔強」級驅逐艦,航速37節,裝備4門單裝4.7英寸45倍徑主炮和兩座四聯裝21英寸魚雷發射管;還從英國花了61萬鎊收購了32門屬於剩餘物資的MK V 13.5英寸艦炮(含火控台,部分裝在炮塔內部分單獨安裝),部署在幾個主要峽灣入口的要塞群中。
接下來我們對阿倫戴爾暫且不表,回過頭去看看他的東方鄰居。在1919年英國正式公開出售給阿倫戴爾戰列巡洋艦之後,怎麼對付兩艘「德弗林格」級和她們的跟班,就成了瑞典海軍頭疼的問題。雖說從政治上,阿倫戴爾海軍機動部隊從卡特加特海峽殺入波羅的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即使是出於「有備無患」的考量,準備相應的反制措施也是應該的。鑒於本國無法建造能夠與之對射且不落下風的戰艦,瑞典海軍也想到了外購這條路。可惜的是,他們沒有一位地位接近埃里克王儲的政治靠山——總價600萬英鎊的海外購艦案在社會民主黨主導的國會被大比分否決,海軍只能另闢蹊徑。他們很快想到了一樣武器——水雷。在一戰剛開始的時候,僅僅一枚德國水雷就炸沉了新銳英國戰列艦「大膽」號,此外在達達尼爾海峽戰役中,還有多艘英法老式戰列艦因為觸雷而沉沒。為此瑞典防衛裝備局海軍科設計了「光榮」號布雷巡洋艦。這艘布雷巡洋艦的標準排水量為5500噸,長154米,寬15米,吃水4.7米,設計航速31.5節,裝甲帶厚50毫米,裝甲甲板厚30毫米,裝備三座博福斯M1922雙聯裝152毫米55倍徑炮,四座單裝105毫米50倍徑兩用炮和2座四聯維克斯2磅高射炮,可以攜帶350枚各型水雷。按照瑞典海軍的作戰想定,「光榮」號將會在驅逐艦,航空兵和日後建造的8000噸級輕巡洋艦的掩護下,對三個假想敵國:威脅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蘇聯,德國和阿倫戴爾的海軍基地港口執行攻勢佈雷,盡量爭取封鎖敵方艦隊于海軍基地中,然後開足馬力以最大戰速撤退。想法很美妙,但在20年代後期的幾次艦隊演習中,瑞典人發現,這樣一個大傢伙在晝間布雷行動中會是敵方岸炮和驅逐艦的大靶子,只能在夜間執行任務——即便如此,因為導航技術不發達還要冒著相比小船更大的觸礁擱淺的風險,因此該艦被揶揄為「用來作戰則過於冒險」;況且這樣的一艘佈雷艦造價高昂(足以建造兩艘2500噸級佈雷艦,隱蔽性和機動性遠勝其上),所以只建造了一艘便草草結尾。
除了布掃雷艦艇,20年代瑞典海軍建設的重點是放在雷擊艦上的。1924年,瑞典基於一戰末期德國海軍V 116級大型雷擊艦的基礎,設計了「托爾斯滕森」級大型驅逐艦,設計排水量2020噸,裝備四座雙聯博福斯M1924雙聯裝120毫米45倍徑主炮,兩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航速36節。然而出乎設計師們意料的是,在古斯塔夫五世國王的干預下,國防部要求防衛裝備局修改圖紙,改用152毫米主炮。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失敗的改動:在北大西洋的狂濤中,2000噸的船體就像擺錘一樣晃個不停,原先預想的靠射程優勢壓制敵方驅逐艦的主意完全是空談,而且貧弱的雷裝使得她們對大型戰艦的威脅難以讓人滿意。於是,在僅僅建造了兩艘後,「托爾斯滕森」級後續兩艦就被下令停工再次修改設計,換回了120炮,被派到波羅的海充當雷擊隊領艦。除此以外,瑞典在1923-26年間,還先後開工了7艘800噸的「拉格納」級雷擊艦用于波羅的海方面。她們擁有33節航速,2門105毫米50倍徑主炮(只能平射),一座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艦員118人。最後,建造了2艘1000噸級布雷潛艇和5艘600噸級中型潛艇。
回到阿倫戴爾。1927年1月12日,西格麗德女王效仿她的母親,選擇在年事已高時讓位給自己的繼承人。四天後,時年40歲的阿倫達爾公爵埃里克王儲加冕成為了阿倫戴爾國王埃里克三世。埃里克剛一坐穩國王的寶座,去年二月,他的政治搭檔,首相兼自由黨黨首約翰.斯威夫特就提出了一項6年艦艇建造計劃。老實說,這個計劃的規模並不大,僅建造2艘輕巡洋艦,6艘驅逐艦,4艘中型潛艇,10艘魚雷快艇,以及對戰列巡洋艦進行強化防禦改裝;而且國會第二大黨社會黨與反對一切軍備建設的共產黨人這回倒也並未表示太多的反對之意,計劃沒費什麼勁就獲得了通過。
驅逐艦方面艦船設計總局已經為此準備好了六套方案,噸位從1400噸到2100噸不等。最終海軍部選擇了噸位最大的「71S號方案」,並要求稍微做噸位和水下線型優化。9月24日,首艘驅逐艦在奧斯陸卡爾斯塔德船廠開工,11個月後下水,1929年7月7日服役。按照阿倫戴爾海軍用形容詞命名驅逐艦的傳統,它被命名為「永恆」號,後續五艦相繼在1929到1932年間服役。
「永恆」級驅逐艦就是一級為了雷擊作戰而生的軍艦,其全長130米,全寬12米,吃水4.2米,為10的大長寬比艦型。它採用了平甲板艦型,在2000噸的船體上安裝了三座四聯裝21英寸魚雷發射管,發射Tp 25壓縮空氣動力魚雷,其在設計上參考了一戰德國的魚雷設計,其身長7.7米,自重1.63噸,戰鬥部裝有620磅黑索金炸藥,射程達到45節/7000米;在火炮方面,該級艦的設計比較保守,沿用了被認為是簡單且可靠的Rk 21 4.7英寸45倍徑主炮,使用前一後二布局雙聯裝甲板炮座,外罩一層0.3英寸厚度的鋼板用來防止上浪以及免受戰時的彈片影響。雙聯裝甲板炮座最大仰角45度,每秒俯仰速度12度,每秒旋迴速度6度,最大射速每分鐘10發;此外還在B炮位安裝了一座四聯維克斯2磅炮,艦橋兩側則是兩座雙聯裝12.7毫米機槍用於阻擋敵方俯衝轟炸機。遺憾的是,「永恆」級的第一批次2艘因為新式高溫高壓鍋爐尚未準備就緒,只好沿用了單爐最大帶動13000馬力的老式鍋爐,而這也造成了「永恆」級的第一批次布局局促。第一批次「永恆」級下水後,該級艦的後3艘「驕傲」號,「兇猛」號和「無窮」號即全部更改為三鍋爐,該動力組出力54000馬力。「永恆」級的各艘在試航中分別跑出了35.9節,36.1節,35.7節,35.8節,36.2節,35.9節的好成績,在一向風高浪急的北海航行中,「永恆」級也可以保持34節以上的航速。該級艦燃油攜帶量為330噸,航程為15節時4500海里。
「永恆」級被認為是一級穩健而成功的艦型,在她們服役的時候,唯一能和其對應的只有日本的「吹雪」級驅逐艦:「永恆」級的單發魚雷威力要弱於「吹雪」級,但火力密度更大,在島礁密布的沿海海域和近距離夜戰中更加好用;此外相比「吹雪」級多出來的300噸噸位基本都用在了強化船體結構上,使得「永恆」級雖然在海況遠較太平洋惡劣的海域行動,但卻從未遇到過結構受損問題——這可以算是「非海軍條約簽約國的幸運」(二號艦「威嚴」號第四任艦長羅伯特.阿爾夫海姆語)吧。
1927年8月4日,克拉格勒,麥克米蘭工業電船分部船廠內,一艘巨艦正在機車車頭的牽引下緩緩入塢。這是準備接受第二次服役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改裝的「卡爾一世」號戰列巡洋艦,半年後她的姊妹艦「艾莎女王」號也開始接受改裝。兩艦第一次現代化改裝的首要目的是增強防禦性能。她們在炮塔頂部敷設了一層3英寸厚的MNHS(麥克米蘭非滲碳均質鋼)裝甲,炮座裝甲加厚至13英寸,彈藥庫通風裝置也加設了裝甲。防禦方面,穹甲被加厚到5英寸,水下防禦則沒有改動。在炮塔增加裝甲的同時,兩艦的主炮最大仰角也由20度升至30度,射程相應地由20400米增至26800米,每門主炮備彈數量從90發增至110發。同時,船艏的外形改為傾斜36度的飛剪艏,艦尾改為延長了7米的小方尾,多出的空間用於設置水上飛機機庫和10米彈射器,搭載3架麥克米蘭工業航空分部製造的R6M水上偵察機(最大飛行速度292千米時,航程610千米)。由於這些修改,兩艦的標準排水量上升至29200噸,航速則因為噸位增加,所以小幅下降了0.3-0.45節。
就在兩艘主力艦呆在船塢里的時候,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市崩盤,世界金融海嘯毫無預兆地到來。在這災難到來的時刻,因為其它政黨無法應付危機而上台的社會黨/工黨政權們決定暫停一切國防建設投資,削減軍費以盡量減少赤字。於是,阿倫戴爾計劃中的「德弗林格」級第二期改造被拖到了1935年,新驅逐艦的開工日期也被推遲了3年;瑞典也直到1933年才開工了接替一戰前建造的「休金」級驅逐艦的「哥德堡」級,兩艘老舊不堪的裝甲巡洋艦終於在1931年退役拆解,但是一直到1934年都沒有開工代艦;只有丹麥在這期間開工了8艘標排不足400噸的大型魚雷艇(2門75毫米炮,8具457毫米魚雷發射管,航速27.5節),依然立足於岸防。1933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宣誓就職德意志國總理,納粹黨正式掌握了德國的政權,北歐持續長達一個多世紀不知戰火為何物的日子,就要畫上句號了。
推薦閱讀:
※Kaiserreich中的一條世界線: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一天
※【大世界觀官方小說】繪里之歌第十二章:苦樂記(完)
※純架空世界與半架空世界
※多年前《1852鐵血中華》小說的一篇同人——列寧同志論中國選段
※分歧:新春秋:大明帝國興衰史(中)大明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