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奇制勝,農產品如何走出滯銷怪圈
農產品滯銷現象已成為年復一年的常見現象。
一邊是農民守著大量農產品低價難銷,一邊是城市民眾抱怨吃不上廉價果蔬,農產品「滯銷、賣難、買貴」的怪圈一次次上演。
荔枝與香蕉、菠蘿、龍眼號稱「南國四大果品」,今年廣東揭陽的荔枝喜獲豐收,但果農告訴記者,僱人採摘,一個人每天成本150元,但荔枝6毛錢一斤都沒人要,連肥料錢都難以回本。
被稱為「瓜中之王」的西瓜也遭到了同樣的磨難。開封杏花營農場西網村瓜農種的一千多畝西瓜又大又圓,長勢喜人,紅瓤多汁,卻無人採摘。
早在2010年,就有菜農因為捲心菜滯銷而自殺的悲慘案件。
近日,柿子滯銷更是一夜之間上了微博熱搜。
榨汁、做乾果、釀酒等看似能解燃眉之急的策略,也不過是杯水車薪。
不僅水果如此,一些蔬菜也遭受了同樣的命運,六毛錢一斤的白菜,2.4元一公斤的毛豆,仍是無人問津。
這下可坑苦了這些菜農果農,優質農產品因沒有銷路而瀕臨腐爛、變質,過去這一年的辛勤耕耘就這樣毀於一旦。
農產品滯銷的原因有哪些?
首先,農民獲取市場信息的通道閉塞或市場行情預判能力不高,生產方式封閉,商品信息不暢通,缺乏有效的農產品信息交流平台,受當前價格引導進行盲目跟風種植或生產,產大於銷,價格就會下降,進而出現滯銷。
其次,果蔬品種單一、質量不高導致市場競爭力低,資金、規模有限,農產品科學保鮮成本高,最終只能季節性集中上市,市場供過於求。
再有,蔬菜在分揀、物流運輸中的損耗問題是迴避不了的,於是大家就把各種可能的風險、損耗、物流配送等全估算進去,這樣就成了「低銷高買」。
最重要的一點,銷售渠道窄且較為被動,銷售渠道較少,大多數人卻沒有意識到。
歸根結底,除了難以預測的天氣因素影響外,造成農產品滯銷的原因我們都可以歸結為市場信息落後或不對稱而直接導致的。
每年中央和地方相關部門都根據滯銷數量、程度和影響範圍制定應急預案。預案包括組織採購和促銷、設立專項補貼獎勵資金。其中組織採購和促銷包括搭建網上產銷對接平台,不斷加大網上銷售力度等。
扶持補助卻並非長久之計。
如何走出農產品滯銷怪圈?
目前農產品流通主要以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連鎖超市和小型生鮮專賣店等為載體,形成了「農民——農產品批發市場——零售商——消費者」的主要流通模式。
多層級導致市場存在長期供需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造成了如今越來越多農產品滯銷現象的發生。信息的不對稱可以看做是點與點之間無法實現對接,然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必須要藉助互聯網的力量。
藉助互聯網+農業,構建信息對接平台。信息發布平台的構建,產銷信息對稱,利用農信社點多面廣和信息渠道暢通的優勢,全方位收集農產品銷售信息,多形式向農戶發布供求消息,幫助聯繫銷售客商,在第一時間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問題。
建立健全合作組織,形成產銷規模化。要加強組織創新,鼓勵農民把農產品拿到城市去銷售。
實現「農民—消費者」的直銷模式
農產品直銷,就是菜地直接供應到社區,做特供。
基地直供社區的模式,說到底就是做生鮮O2O,是目前互聯網+最有發展空間也較難搞的一塊。
網路訂單+基地生產+物流配送到家。走有機路線,前期投入宣傳,加上政府補貼,注重打造品牌效應。
社員訂單+基地生產+物流配送。規模小,各地都有此類作法,承諾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甚至可以親自採摘,走高端路線,注重個性化,充分滿足小眾消費。
蔬菜直通車。很多小區附近都有這樣不起眼的蔬菜直通車,早上開到社區門口賣菜,小本經營,十幾年如一日,是真正的菜地到社區,價格也較便宜,大家似乎也沒重視他們,卻會習慣性的選擇購買。
社區連鎖果蔬門店。部分有自己生產基地或是採購基地來降低成本。為一個特定城市中的若干門店進行蔬菜配送,再輔助糧油等其他家庭物資的採購來豐富其銷售產品。這種模式可以說是大勢所趨,藉助第三方電商平台來配送,如京東到家,充分滿足附近周邊的社區需求。
只有學會在「互聯網+」的時代掌風使舵,才有機會走出農產品滯銷怪圈。
本文由唯恆農業(weihengny)發布
唯恆農業,有想法的新農人都在這裡
產品設計、農業項目申報策劃、政策諮詢。。。。
你想要的,都在這裡!
推薦閱讀:
※特朗普經濟政策將如何影響美國農業、世界農業格局
※淺析阿根廷農業崛起之謎:阿根廷被轉基因毀了嗎?
※「東方之旅」:最新研究揭示主糧如何全球化
※這5類「共享農場」國家將重點扶持,你的農場符合嗎?
※11年,他只修一棟老屋,卻點亮了一座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