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獨立存活,無人貨架的歸宿在哪裡?
不是所有的創新都能「改變世界」,有時候你辛苦琢磨出的點子,只是給別人的產品添加了一個新功能而已,即使它一時風起雲湧,獲得巨額投資也不例外。
在我看來,現在獲得資本火熱追捧的無人貨架,就屬於不足以支撐一個獨立產品的創新,它最好的結局,是作為別的零售業態的一種附屬功能而存在。
為什麼無人貨架難以獨立存活?
一種新事物,新形態的出現,當然可能成為顛覆行業的獨立產品,但同樣可能淪為其他大平台的一個小功能。
在8-9年前,以 Foursquare和「街旁」等為代表的LBS(以位置為基礎的服務),用手機GPS定位標註你的位置,並可「打卡」簽到,與人分享心情日記。當時有很多觀察者覺得LBS風投喜歡,用戶又多,好像是有戲的。
但是微博、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工具,只是在發消息時輕鬆的加入了位置屬性,就輕鬆地打敗了除簽到打卡外缺乏其他附加功能的LBS應用,使之銷聲匿跡。
近年來,「足記」,「時光相冊」等相對冷門的相機應用以一款濾鏡或特效刷爆網路,但終因欠缺持續開發能力,又沒有忠誠用戶群而曇花一現。
一個新點子能否獨立生存,主要是看它:(1)是否很容易被抄襲;(2)是否有分拆玩法,多元化發展的空間。
被抄襲的風險讓創業者如履薄冰,是創業最難的地方之一。科大訊飛長期被認為擁有AI先發優勢,但今年阿里和騰訊等試圖「彎道超車」,訊飛未來是否能繼續領先被打上了問號。
而只有從一個單獨的功能出發,繼續演變出多種不同的玩法,才能支撐其擴展為一個完整的產品。手機短視頻因為出現了動效、變聲、尬舞等創新點,從社交網路的子功能中獨立出來,市場空間得到了明顯擴大。
以上述標準看最近「風口」上的無人貨架,儘管已經有十餘家無人貨架獲得總額超過25億元的投資,但在長遠看來,它能獨立存活下去的前景卻不樂觀。
首先,無人貨架的競爭門檻太低。
作為極度追求降低硬體成本的商業模式,無人貨架在重資產的線下實體商業領域,試圖以相對「輕資產」模式追求快速啟動。自動售貨機硬體費用可達每台數千元,而無人貨架僅僅需要花幾十塊錢買一個貨架而已,運營方面的費用佔了大頭。
這當然利於快速驗證商業模式和獲得融資,卻等於放棄了實體經濟固有的資產門檻,以至於什麼類型的企業,都可以過來插一腳。阿里就不說了,順豐、餓了么甚至獵豹移動都來做。所有企業不分青紅皂白地參與進來,使得無人貨架的「行業領導者」們十分尷尬。
而且,貨架企業標榜的大數據精細化運營,目前尚未看到實際效果。貨架本身並無技術含量,也不包括攝像頭什麼的,難以杜絕入住後的貨品損失隱患;因為都是小額交易,即使抓到了貨損證據,「處罰」也無從談起。現有的貨架運營商都很難用開放的貨架形式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其次,現有的全開放式無人貨架,並無太多的後續想像空間。
當前用來解決上班族零食消費需求的「最後10米」方案,大致包括:傳統自動售貨機、加入面部識別等功能的改良型售貨機、以及開放的無人貨架。所有這些方案,從本質上來說是一樣的,主要的區別可能僅在於產品設計和用戶體驗層面。
從媒體報道來看,無人貨架運營商似乎寄希望於通過隨便敞開拿,降低人們使用時的設防情緒。只要購物流程稍微麻煩一點點,就會讓消費者其他的念頭有可乘之機,打消購買慾望。這可能是無人貨架唯一的相對優勢。
而這種只能說得上是「微創新」的形態,更說明了它不具備成為獨立產品所需的條件。如果貨架形態不變,除了在貨架放廣告,在App付款時候放廣告,也沒有其他創意性的盈利辦法。
無人貨架將成為哪些業態的補充?
現有的開放式無人貨架,幾乎沒有可能會長久做下去,反而特別適合成為其他零售業態的一個附屬功能。無人貨架企業未來或許有多種活法,但恐怕前提是必須戰略放棄敞開的貨架,轉為其他形態。
第一種可能:做以大數據服務企業零食採購的供應商。
現有的無人貨架模式,主打通過全國和區域性的大數據,來實現所謂的「千架千面」。假設大數據真的可以增加復購率,那麼這些數據有比現在更好的利用方法。
免費零食可是很多「互聯網思維」的企業在招聘時亮出的誘惑。畢竟企業買零食的錢都出自本應發給員工的工資,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因此,如果知道員工愛吃什麼,就可以幫助企業集中採購食品後對員工免費發放,甚至可以開展零食「訂閱」服務。從考驗人性的讓員工自律付費,轉向對企業整體打包服務,也能更好地防止無謂的運營損耗。
如果說順著這個思路轉型為數據驅動,那麼本來就在白領工作生活半徑內的便利店、大超市和已有的自動售貨機都可以走這條道路。而且,銷售經驗越豐富,數據積累越多的零售企業,做起來效果越好。
第二種可能:做寫字樓高峰時段運送鮮食的中轉站。
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和有人便利店有一個共同規律——鮮食即使SKU並不多樣,也能在實際銷售中佔據半壁江山。
在早中晚三個人流高峰時段,寫字樓白領們下樓難,排隊難,上樓也難,兩小時午休基本上不夠用。任何企圖讓員工自己取餐的方法,在電梯面前都非常不人道。雖然網上訂外賣相對緩解了就餐難,但要想準時吃上飯也得提前兩小時下單。
如果有一種統一的配送方式,能將樓內甚至園區內所有用戶的訂餐需求及時收集上來,再安排一次性統一配送,就能防止每個人辛苦上下樓一次,只取了自己的那一份。
有無人貨架為針對性解決上班族午飯問題,主打鮮食供應,為此定製了每台成本約千元的冷櫃或熱櫃。這也讓它們原本一個貨架就能解決的低成本優勢蕩然無存,實際上改變了無人貨架的原始形態。
而如果只是提前一小會錯峰把訂購的午餐送上樓,那麼配送和保存問題就會相對輕鬆很多。如此看來,在3-5km配送範圍內的零售網點,或者快遞物流平台直接參与,效果更好。
第三種可能:做配送範圍內商超、餐飲的體驗站。
如果運營商不自帶供應鏈,或者沒有自己的倉儲平台的話,那麼自動售貨機不能解決的缺貨、補貨問題,無人貨架一樣是解決不了的。
自帶線下網點的玩家,如果做一個擴展性的貨架業務,將樓下部分商品直接弄上樓的話,就是很自然的業務延伸。
所以,無人貨架還適合作為周邊零售、餐飲業者的一個「體驗站」。最近貨架領域競爭的一些新變化,已經體現出和其他業態相互融合的跡象。
順豐、餓了么等物流配送服務都有布局貨架,如果要通過貨架實現錯峰送餐,那快遞和外賣來做顯然更適合。反過來,最初做貨架的則開始嘗試布局更大型的店面,除了增加覆蓋之外,更重要的是方便就近補貨。
總結來看,單純放一個架子擺零食這樣的無人貨架形態是沒什麼可能深入發展的,它更可能變為物流、外賣、零售店面等現有業態的一項附屬功能。
無人貨架可能演變的方向包括但不限於:以大數據服務企業零食採購的供應商;寫字樓高峰時段運送鮮食的中轉站;便利店、超市、餐廳配送範圍內的體驗站等。
推薦閱讀:
※新零售風口:蛻變的力量,進化的想像
※不用懷疑,辦公室無人貨架必死無疑
※商務部將加快實施消費升級專項行動,傳統零售業還坐的住么?
※亞馬遜收購全食超市成中國新零售的學生,最終卻會成為對手
※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無人超市,新零售這個風口上的豬將飛向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