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經濟制度創新報告筆記
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和建設被納入國家戰略,也是「一國兩制」實踐的二十周年。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張思平圍繞此議題展開了深入研究,形成《「一國兩制」與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制度創新》內部研究報告。
本報告在堅持「一國兩制」的前提下,從制度、體制、機制、管理和政策創新的角度,研究大灣區未來的方向、功能和前景,探討如何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制度優勢,大膽進行制度創新,真正實現把粵港澳大灣區建成全球一流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最發達、最文明的大灣區的目標,並提出一些建設性、長遠性、方向性的意見和建議。
一國兩制下的粵港澳大灣區二十年
20年的實踐證明,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不僅有利於保護香港過渡時期的穩定和1997年主權的平穩移交。回歸二十年來,「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依然是國際性的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依然是全球經濟最自由、最開放的地區,仍然是全球著名的自由港,在全球競爭力排名中名列前茅。
20年來,珠三角九城在香港的輻射帶動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基本完成了工業化、城市化的歷史轉變,成為引領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珠三角的經濟總量占整個廣東省的80%,1998年到2016年,廣東省GDP從8350.88億元增長到79512.05億元,增長了10倍;深圳特區增長了15倍,與香港經濟總額等量齊觀,已經成為1800萬人口的國際大城市,創造了世界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的奇蹟。
但目前,香港不僅在經濟總量、增長速度方面遇到了很大困難,在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發展動力等方面也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香港作為國際化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的高水平服務型經濟體,經濟腹地對其持續增長尤為重要。在十八大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包括珠三角九個城市在內,廣東與內地相比基本上失去體制優勢,廣東的改革基本處於停滯狀態,在改革創新領域乏善可陳,靠吃老本維持著表面上的繁榮。關東作為世界工廠和中國對外開放的先行地區可以說是中國加入WTO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但隨著加入WTO對外開放紅利的逐步消失,廣東對外貿易從2013年起已經連續三年大幅下降,進出口總額從2013年的近萬億美元,下降到2016年的9704億美元。
港澳內地化還是珠三角國際化?
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特別關稅區、是一個城市範圍內的規劃、建設和發展,它承擔著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過程中特別的戰略任務。因此,粵港澳大灣區應該有著自己特別的方向、目標和策略。從國家層面上看,香港的GDP增長對全國經濟發展和穩定並無大的影響。但如果失去了香港的全球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特殊國際地位,就失去了香港作為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繫、溝通的橋樑和樞紐的特殊作用,失去了香港對中國未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真正價值。
應堅持以港澳帶動大灣區進一步一體化、港澳化、國際化、全球化的方向,讓整個大灣區儘快納入世界經濟、社會、文化體系中。這樣的方向,雖然難度很大,所需時期較長,但符合鄧小平在1980年等待香港回歸之前就提出的在中國再造幾個香港的戰略構想,符合習主席所講的中國將繼續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繼續推動全球經濟進一步開放、交流和融合的基本方向;符合李總理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的初衷。
應參照歐元區的模式,打造大灣區「經濟共同體」,使其成為人員、貨物、資金等各種生產要素自由流通最暢通、最活躍的地區。各城市之間在社會、文化、教育、衛生、公共服務等方面,也應該逐步江湖融合為一體,使大灣區全體居民都能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務。實現社會層面的融合,比經濟層面的融合困難更大、矛盾更多,受各方面的束縛條件更複雜,但這應該是未來大灣區發展的目標,否則沒有社會層面的融合,大灣區經濟融合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與世界一流的大灣區(東京、舊金山、紐約)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具備建設世界一流彎曲和全球最大灣區經濟中心的基礎條件。
2016年大灣區GDP已經達到1.4萬億美元,接近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的規模。大灣區具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空港群和發達的交通網路,對外貿易總額、利用外資總額、港口集裝箱年吞吐量(6250萬標箱)、機場旅客吞吐量(1.75億人次)等躋身國際一流灣區行列。
大灣區內高科技創新能力很強,既有香港4所世界100強大學,更有深圳這樣中國乃至全球最重要的科技產業創新型城市。大灣區內第三產業比重已經達到62.2%,其中香港達90%,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門戶,國際化水平最高和全球投資最活躍區域之一,香港已經是全球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
未來通過進一步改革開放,粵港澳大灣區將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全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成為全球經濟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大灣區經濟中心。
再打溫奶器的規劃和發展過程中,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避免單純用行政手段規劃、干預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而是主要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和條件,股利城市之間的競爭,進一步激發珠三角經濟和社會的活力,促進大灣區的大發展、大變革。同時在鼓勵競爭的基礎上,國家和廣東省在跨境跨城跨區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跨境人員、貨物、資金自由流動的重要體制改革和重大政策調整以及不同城市之間社會政策的銜接和融合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協調,適當的引導城市之間的分工,促進城市之間的合作,使各城市形成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促進大灣區的共同繁榮。
經濟社會一體,讓它無邊界可好?
當前由於兩制,大灣區內港澳與朱掃腳九城市之間實際上存在三種隔離:制度隔離、物理隔離和互聯網隔離。三種隔離給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和發展帶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造成很多經濟社會文化的交流帶上政治化和意識形態上的標籤,使很多的經濟、社會政策不能統一,阻隔了人員、貨物、資金等要素的自由流動,讓人類多元文明的成果不能被大灣區人民共同分享。
兩制是《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中為香港與內地制定的「制度邊界」,也是物理隔離、互聯網隔離的根源。《基本法》第五條指出「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
就目前的認識水平,在香港的制度體系中,只有政治制度是香港港資本主義制度的核心和基本屬性,是「一國兩制」的主要體現,其它有關經濟、社會、有關保障居民基本權利和自由的制度以及香港的生活方式基本上已不屬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範疇。到現在依然籠統的把香港的制度列入資本主義並實行隔離顯然不能適應未來建設國際一流的粵港澳大灣區的實際需要。因此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實行「一國兩制」基本格局應該是「政治上兩制,經濟社會一體」。政治兩制就是大灣區的珠三角九城市在共產黨領導下實行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香港、澳門的行政管理、立法、司法等方面實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經濟社會一體,就是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國家賦予更特殊的政策,在大灣區內輻射、移植、借鑒香港的經濟體制、政策,實現大灣區內經濟體制、政策的全面融合和一體化。
移關合區,讓大灣區成為最大自貿區
2003年CEPA的簽訂對加強內地和香港的經貿關係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在具體落實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尚未能充分發揮香港貿易自由築和政策的優勢。不征關稅、自由流動時香港自由港政策的核心。《基本法》114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保持自由港地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徵收關稅。」目前香港除了極個別商品,如酒類、煙草、化妝品、甲醇、碳氫油外,一般進口商品免徵關稅。粵港澳大灣區在規劃和發展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香港自由港政策的特殊優勢,打通港澳和灣區其它城市、地區之間的商品壁壘,把大灣區建成大保稅區,讓整個灣區人民能像香港居民一樣,購買安全、便宜、豐富多彩的各種進口商品,讓灣區居民冒著違法的風險、不辭辛苦的赴港買奶粉、手機、服裝等日常用品的購物活動成為歷史。
未來減少對國家經濟發展可能造成的波動和影響,可以分布分階段實施並逐步達到目標,比如可考慮首先放開生活資料市場,然後適時放開生產資料市場,在生活資料市場方面,可考慮首先放開日用的消費品市場,然後放開奢侈品市場,等等。
要實現灣區貿易自由化、一體化的戰略目標,必須對大灣區內口岸海關管理體制和設立布局進行重大改革和調整。一是撤銷香港、澳門政府在深圳珠海陸路上的海關。二是將九城直接通向香港澳門的陸路、水路、鐵路的海關,後移至大灣區九城市與廣東境內的其他城市接壤的區域,形成大灣區與內地之間的二線海關。
三是將現有分別屬於WTO體系下的三個關稅區合併為一個關稅區,並在此基礎上,實施貨物貿易自由的自貿區政策,不僅實現貨物貿易自由化,而且在服務貿易、投資、政府採購、知識產權保護、標準化等多種領域實現自由化和一體化,實現我國對外開放的新的重大突破。
建設全球影響力最大的港深金融中心
多年來,香港在全一直是排名三甲的國際金融中心,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香港作為最大的人民幣結算中心,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鞏固。香港是全球第七大 、亞洲第三大證券市場,香港證券市場使之成為全國最大的IPO市場和融資中心。香港還是亞洲第二大、全球第四大的外匯市場,香港的保險業、基金、黃金市場、私募投資等在全球都有重要的地位。香港在金融中心方面的獨特優勢是任何中國內地國家級新區不可比擬的,即使與紐約、東京、舊金山等世界一流大灣區相比也毫不遜色。
經過多年的改革創新,深圳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和現代化城市,不僅在高科技產業發展方敏在國內獨佔鰲頭,而且也稱為繼背景、上海之後第三大金融中心城市,為大灣區港深金融中心的發展如虎添翼。深圳作為中國兩個證券交易市場之一,2016年市值已達到3.41萬億美元,超過香港聯交所3.2萬億美元的水平,其證券市場發展的優勢是國內其他城市難以趕超的。深圳集聚了像招商銀行、平安保險、國信證券等國內外著名的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深圳2016年金融總資產已達12萬億人民幣,金融業增加值佔GDP的15%,金融機構數量達1849個,從業人員7萬人,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6.4萬億人民幣,2016年深圳證券期貨資金管理總規模達13.9萬億人民幣。
深圳是個金融創新最活躍的城市,與北京金融業以國有企業為主,上海金融業以國有和外資企業為主相比,深圳的金融業以民營企業為主,市場機制靈活、創新能力強,近些年來有近百項全國金融創新第一。
深圳作為全國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在未來大灣區的規劃和發展過程中,如能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進一步合作、融合、優勢互補、揚長避短,將為大灣區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金融中心發揮重要作用。
據有關方面預測,到2030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可能接近或超過日本。大灣區有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基地、高科技產業集聚中心、港口物流中心以及金萬億美元的進出口貿易總額等,為打造全球影響力最大的金融中心提供強大的經濟支持。
香港和深圳具備發展國際金融中心的制度環境,尤其是香港長期實行自由港政策,沒有資本管制,企業界最低的公司所得稅合個惡人所得稅,邊際制度交易成本低,結算程序高效,香港還具備計容中心發展的法制環境和會計、審計等專業服務體系,聚集了大批融貫中西、熟悉金融與實業的優秀人才。深圳金融創新能力不斷加強,金融生態環境不斷優化,目前正在積極推進金融改革,包括以促進港深金融合作為目標的前海自貿區金融創新,大力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不斷推進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以及完善存款保證金制度。
在中國加入WTO和2003年簽訂CEPA以來,大灣區內港澳與珠三角九城市的金融聯繫和金融合作日益加強。一批香港銀行、基金、證券機構進入珠三角,珠三角的一些金融機構也在香港國際金融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一大批的珠三角的企業赴香港上市,香港成為珠三角最大的外商投資來源地和企業境外融資中心,「深港通」已經開通,「債券通」也在加緊推進。
香港一批金融服務機構,包括銀行、證券、基金、保險以及會計、審計、律師事務所等,在珠三角得到一定的發展。香港市人民幣對外開放的先行地區,並已經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和全球最大的人民幣資金地。但總體來看,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和開放長期受制約,造成在大灣區內人民幣、港幣、澳幣三種貨幣分別各自流通,統一的金融市場被分割,三地在金融監管體制、金融貨幣政策等方面還存在極大的差異,等等。
六大特色下的大灣區港深金融中心
- 三種貨幣自由流通: 未來需要解決的主要是放開珠三角城市居民在港澳地區使用人民幣的問題,目前內地到香港的居民使用銀行卡已經比較普遍,但人民幣在香港的自由流通還需要在制度和政策上進行突破。
- 內外資本自由進出:重點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在大灣區內對港澳資本全面放開,二是放開灣區內資金進入港澳地區的各種限制。可以考慮採取兩項重要措施,一是通過分步對港澳及國際資金進入灣區取消管制,循序漸進,降低風險;二是通過在粵港澳大灣區與中國內地之間在金融監管領域設立隔離措施,方案風險。
- 多種貨幣自由兌換:目前全球已有50多個國家接受《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實行了貨幣自由兌換。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大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至今未嫩嫩趕時間貨幣自由兌換,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納入世界經濟體系,與國際慣例接軌的主要的障礙。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幣沒有國際化,實行外匯管制,各種貨幣不嗯呢該自由兌換,主要是國家有關方面總由於對我國經濟實力有限、監管體制不健全、匯率利率沒有市場化、國內金融企業的競爭力不強、方法金融風險等方面的考慮。但現在中國金融監管體系不斷完善,外匯儲備成為全球第一,人民幣匯率長期以來大體穩定財政收入穩健平衡。國家有關部門應該解放思想,通過大灣區各種貨幣自由兌換的改革試驗、制度創新和政策調整,為人民幣成為自由兌換的國際貨幣創造條件。
- 九大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應事先資金、證券、債券、保險、黃金、期貨、外匯市場和金融科技市場等九大金融的全面雙向開放,最終建立打完去同意的金融市場,以共同服務大灣區全體居民和所有企業。
- 金融機構雙向開放,同等待遇:全面放開香港、澳門金融機構進入大灣區的市場准入,到最終在大灣區內全面實施香港自由港政策,放開所有國外金融機構的市場准入,對大灣區包括國際金融集團在內的所有金融機構實行國民待遇,並創造各種條件吸引更多的國際金融資本財團進入大灣區,使目前在香港實行的資本自由進出的自由港政策全面在大灣區實行。
- 金融監管體制和金融政策基本一致
金融中心的基本格局
香港無疑對整個大灣區金融經濟發展起著特殊的帶動作用。首先要更好的發揮香港作為全球最大融資中心的優勢,在進一步暢通「深港通」「基金通」,引進更多的內地上市公司和內地投資者的基礎上,吸引東亞地區的優秀公司來香港上市,既擴大香港證券市場的規模,活躍香港證券市場;積極發展香港債券市場,強化香港金融體系中的薄弱環節,要努力發展一個具有三種貨幣計價的規模大、高流通性的債券市場。
當前香港各種基金已經管理者2.23萬億美元的資產規模,積累 相當多的人才和經驗。為此,香港應該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並可借鑒瑞士金融機構對私人資產保護的有關措施,吸引中國國內地巨大的儲蓄 財富來香港保值、增值,從而為香港國際財富管理和基金管理中心提供巨大的支撐。
香港應該發揮提供美元、人民幣等多種貨幣融資的獨特優勢,成為「一帶一路」國際融資中心和項目融資平台,包括發行債券、股票、基金以及各種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既滿足「一帶一路」對資金的需求,又大大擴大香港金融中心的規模和功能。
要通過多種方式加快深交所的發展,加大IPO深圳市場融資規模,進一步增加基金、債券交易的規模,尤其是加大債券市場發展的步伐,縮小與上海債券市場之間的差距,使深圳成為中國內地最大證券、基金、
推薦閱讀:
※中國首例,入選美國名校,創新「瘋子」飛貸的黑馬之路…
※當人工智慧遇上互聯網金融
※譽存科技CEO劉德彬:服務對公信貸全流程,提高風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