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預測準確度究竟要多高

經常有人問,需求預測多准才對?答案是這取決於你所在的行業。比如在工業產品領域,批量小、品種多,60%的預測準確度可能就相當不錯;但在汽車製造、家電、消費品行業,這樣的準確度可能意味著災難。

美國有個叫ToolsGroup的公司做過調研,說消費品的預測準確度在85%上下,零售業跟消費品差不多,而工業品就低得多,只有70%不到[1]。這應該主要是針對北美企業,採用的是月度預測。別的細節就不清楚,比如準確度是如何計算的,提前多久的預測作為基準等——你馬上就知道,這些都是預測準確度統計的關鍵構成。

根據Gartner的調查,消費品公司的預測準確度在50%到60%之間。這一數字明顯低於ToolsGroup的統計。不過Gartner的統計方法相當嚴苛,是基於SKU和庫位層面,統計方法是絕對差的百分比(MAPE),即預測的準確度=(1-(|實際值-預測值|)/實際值)*100%[2]。

其實,預測的準確度多高才算高,其意義不是有些人想像的那麼大。在我們看來,圍繞預測準確度,更重要的是對偏差的分析,理解偏差的誘因,採取糾偏措施,提高未來預測的準確度。

這裡還要提醒的是,預測的準確度是個多維概念,一定要弄清楚其中的細節:(1)產品層面還是SKU層面?產品層面的預測準確度可以很高,而SKU層面的則會低很多;(2)工廠層面還是渠道層面?工廠層面可以很高,但銷售更關注的是具體的渠道。(3)提前多久的預測作為基準?是M-1(上個月做的預測),還是M-2、M-3?

企業也經常在時間單元上做文章。時間單元越小,預測的準確度就越低,反之亦然。生產希望時間單元越小越好,最好是天,如果不是小時的話,因為那是他們安排資源的方式。再不行,周。銷售的要求就沒有那麼細,月度即可。不過對生產來說,月度的第一天和最後一天、第一周和最後一周可大不一樣。所以按月統計,離解決生產的日常產能安排尚有距離。

說到這裡,讓我們講個笑話。有個百億級的多品種、小批量企業,供應鏈職能在不斷抱怨,說預測的準確度太低。究竟有多低?答曰百分之八九十。那麼高還算低?答曰這是按年算——銷售說了,今年計劃賣掉10個,結果到12月31日只賣掉9個,預測的準確度就是90%。啊,原來是這樣。你不得不佩服人民群眾的創造力。但是,這個預測準確度對供應鏈又能有多大意義呢?

跟很多指標一樣,預測準確度如何統計,取決於職能之間力量博弈。在銷售強勢的企業,需求預測準確度更多地定義在產品而非SKU層面,提前期也更短,時間單元也更大。現在你知道,在那個以年為單位的企業里,銷售一定是爺,供應鏈肯定是三孫子。作為供應鏈專業人士,你要跳槽的話,能去這樣的企業嗎?

對供應鏈來說,SKU層面的預測準確度最好。但是,這個層面的準確度一般都很低,我們熟悉的一些公司只有百分之二三十,實在太寒磣了。對有些產品來說,從生產工藝的角度看,SKU層面的區別很小,統計這一層面的預測準確度或許沒太大意義,如果考慮到為評估而花費的資源的話。比如同樣式樣,同樣顏色,褲管26吋和28吋是兩個尺碼的衣服,因而是兩個不同的SKU,但區別實在是小,提高生產的靈活性,通過供應鏈的柔性來應對,或許比花費巨大資源來提高SKU層面的預測準確度更可取?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僅供商榷。

劉寶紅 | Bob Liu

暢銷書作者,供應鏈管理專欄創始人(scm-blog.com

最新專著《供應鏈管理:實踐者的專家之路》聚焦專業能力提升,在京東、噹噹等網站正式發行。


[1] Benchmarking Your Supply Chain Planning in 2017,作者Alicia Oriol and Frederic Rousseau,ToolsGroup.com

[2]Why CPG Demand Forecasting Has Hit a Ceiling,作者Jeff Bodenstab, blog.toolsgroup.com/en/

推薦閱讀:

關於預測:短文兩則
預測不是衡量準確性,而是偏差率
為什麼銷售做不好預測?

TAG:预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