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商教育入門(5):遺棄之傷

遺棄傷痛的來源

遺棄之傷,往往來源於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感覺被遺棄了。

一個人在幼年感受到這種傷痛,比較普遍的一種情況是,父母離異,子女跟一方生活,感覺被另外一方拋棄。事實上,這種情況下,很多時候離異的夫妻,往往也會產生被伴侶拋棄的"遺棄之傷",因此可能單親家庭中的兩個人,都有遺棄傷痛而互相影響,那麼這種傷痛會更深。例如,很多女性在離婚後,帶著小孩,可能有意無意的跟小孩灌輸"你爸爸拋棄我們了",並且流露出傷痛。

這種物理上的遠離,還有諸如:

  • 生下來小孩就被拋棄
  • 小孩因為各種原因,長時間不能和父母在一起,而是和諸如祖父祖母輩生活

物理上的遠離比較明顯,而另外一種普遍又被忽視的,是雖然父母和子女在一起,父母卻對子女的需求嚴重缺乏響應,因此造成了心理上的遺棄感。

需要說明的是,哪怕是內心非常重視子女的甚至是溺愛的家長,他們的子女依然可能有遺棄傷痛。因為需求是否得到有效響應,從子女的角度未必是和父母一直。

例如青春期小孩,學業繁重覺得缺乏生活意義,跟父母提起自己的想法,例如"覺得學習很沒意思",父母可能用諸如:

  • 都是這樣的,堅持過去就好了
  • 加油,爸媽相信你
  •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balbla

總之,就是看上去是在回應,其實可能在對方看來,根本就是敷衍而不是真正關心自己。

如果一個人在親密關係中,長期期望得到對方的響應,而一直又感受到對方只是敷衍甚至完全無視、缺乏對自己真正的關注。那很多時候就像自己在拚命引起對方的注意,但對方卻全無反應,甚至感覺自己是不是空氣。這種情況下,往往也會有被遺棄感。

今天有個詞叫做"喪偶式婚姻",婚姻真到了這個份上,也可能促成伴侶的遺棄傷痛。

遺棄之傷 => 依賴者

前面談到,人類的心理本能,會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再次感受到同樣的嚴重傷痛,由此形成了性格的假面。

那麼我們的心理機制,會如何避免再次受到遺棄之傷呢?

這裡面一個常見的方向,是發展出依賴性格,將他人緊緊地粘住。如果我們能夠將他人粘的緊緊的,那麼他們就不會遺棄我們了。於是,遺棄之傷就造就了依賴者。當然,依賴性不僅僅是遺棄傷痛造成的,但是,遺棄傷痛往往會深度影響一個人的依賴性,並且讓人難以解決依賴性問題。

在中國社會,尤其是女性群體中,遺棄傷痛非常的普遍,依賴者非常的普遍,如果你不理解這兩者,就沒法理解人們的很多行為。

情感依賴

在前面我們談過,獨立的幾個維度:人身獨立、經濟獨立、思想獨立、情感獨立。

遺棄傷痛造成的依賴,最核心是情感依賴。他們的情感不能自主,而是取決於他們所依賴的對象,戲劇性的跌宕起伏。可能稍微風吹草動,就驚天動地。

例如,伴侶在未告知的情況下晚歸,依賴者往往會想像到最壞的可能,各種心潮起伏。而且不明白為什麼對方不事先告知,讓他這麼痛苦。事實上,可能這種晚歸在伴侶看來完全是正常的,無需預告。

在江歌案中,江歌的媽媽,"她每晚都要等到江歌回到家,關好門,才會放心睡覺"。很多人講這是愛,其實往往這是依賴者典型的特徵。如果江歌不回家或者沒有即時溝通,就「睡不好覺",很大程度是情感的不能自主。健康的愛,對於成年人,並不至於擔心到每天不確認對方回家,就睡不好覺。

順便說一下,江歌媽媽在很早就離異了,一個人將江歌帶大。

對於依賴者來講,他們在情感上總是認為擁有的不夠,想要覺得自己足夠重要,重要到得到他人的支持。在跟他人溝通時,他們往往把"贏得認同",放在其他之上。

我的戀愛課當中,依賴傷痛比較嚴重的學員,很讓我頭疼的一點就是:他們遇到麻煩往往喜歡來找我,但是你花了一大把時間了解情況、給出建議,他們(女性居多,男性也有)很多當時就知道,雖然他們口頭應承,其實根本沒特別在意。事後也可以看出來,一個人如果真的去做了,總會在做的過程中遇到後續問題,然後尋求支持。但他們典型的是沒有任何亙進了,然後下次來,又是拋出一個麻煩。

其實他們特別在意的,往往不是解決問題,而是獲得認同。要麼是獲得他們關係中的對象的認同,要麼就是獲得第三者比如我的認同。

鑒於情感依賴強烈需要他人的認同,他們很容易陷入糟糕的關係。例如在一個案例中,女方遺棄傷痛嚴重,老公非常渣(雖然我一般不用渣這個詞),一開始各種甜言蜜語,在一起後就開始各種羞辱、責罵女方。然後女方很憤怒,但行為上還是各種爭取老公的認同。而往往對方可能打100下,偶爾給一顆糖吃,女的馬上就覺得「哎呀他對我不錯有希望」。

要說他們在這樣的糟糕關係中沒有痛苦嗎?不可能。但是這些痛苦對他們來講,往往也好過被遺棄的傷痛。

在江歌案中,江歌媽媽解不開的心結,是劉鑫居然不願意承擔責任,哪怕是語言上的,承認江歌是因為她而去世的。這個本質上也是在"爭取認同"。

可能大多數人站在劉鑫的位置,都會給江歌媽媽這個認同。這也是為什麼有那麼多簽名支持江歌媽媽的原因之一。問題是,她就沒能夠從劉鑫這裡得到這個認同,很多情感就糾結在這上面了。

那麼多的簽名支持,雖然從法律角度無效,但從」你是站在我一邊的"這個角度,卻是一種認同、一種支持。

然而問題是,這之後呢?新聞的熱點會過去,江歌的離去已是事實,而江歌離開應該又引發了嚴重的遺棄傷痛。

遺棄傷痛的濾鏡

具有嚴重心理傷痛的人,往往各種事情都容易牽扯到自己的傷口,會帶上傷痛的有色眼鏡看待和感受這個世界。

在高情商人的三個品質中,我們談到中興一位員工在接到裁員通知後跳樓自殺,妻子發了一篇文章:

我曾經有個美滿幸福的家庭,老公忠厚善良、一對兒女乖巧聽話。我老公歐建新本來就職於中興通訊下屬中興網信科技有限公司,也是某研發組的主管,更是我們一家四口的精神和經濟支柱。可是12月10日這天他竟突然在中興研發大樓墜樓當場死亡。我們的家庭支柱倒了,留下我和9歲的兒子以及2歲的女兒、四個年邁的老人茫然失措,讓我天崩地裂!!完全不知將來該怎麼辦?怎麼辦?

"精神和經濟支柱",不知道讀者有沒有看到,這背後的依賴性。

沒有人願意幫我們討回公道,沒有人在乎正義和人道,大家都覺得我們是以卵擊石、不自量力。儘管傷心欲絕,可想想年邁病弱的雙方父母、想想年幼無知的兒女,我不得不堅強地站出來、抗爭到底。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做了虧心事的人也遲早會有報應。因此,我懇請大家幫忙轉發,多多擴散,讓更多的人知道中興公司的作為。看看他們如何唾棄一位勤勉的員工、為了節省開支不顧一切地以非人性的惡劣方式辭退還在合同期內的員工,惡意中傷和壓低賠償,把我老公短時間內逼死。我知道他們在等著時間過去,等著我們被忘記。也許對於中興、對於這些領導,這只是倒霉的一天、一周、一個月。但對於我、對於我的兩個孩子和四位父母,從今以後的生活就徹底昏暗了。我內心滴著血和淚請求大家幫幫我,為我們全家僅剩的老小伸張正義!我們全家跪謝!!

在這段話里:

  • 沒有人願意幫我們討回公道,沒有人在乎正義和人道,大家都覺得我們是以卵擊石、不自量力。
  • 我知道他們在等著時間過去,等著我們被忘記。

摘錄這兩點,是想大家去體會一下,那種文字背後的"遺棄傷痛"。

然而,事情是不是真的是這樣,其實我們沒有證據不知道,甚至發文的作者也未必知道,因為就在她的同一文章里,寫到:

我不知道我親愛的老公究竟受了什麼威脅和嚇唬,受了多少委屈和刺激把他逼上了跳樓的絕路?我也不知道我家老公與公司簽寫的勞動合同的時間是從2011.4.18至2019.8.18,至今個人無過錯公司單方面撕毀合同是不是違反了勞動合同法?是不是與領導據理而爭失敗,氣急攻心一時衝動做出了失去理智和控制的事情?我更不知道我的老公,我孩子他爸為什麼能這樣不顧一切的不顧及他年邁體弱的老父母,不顧及他那可愛的一雙兒女就撒手人寰!

既然她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又能夠做出一個算是對公司比較嚴重的指控呢?既然勞動合同法都可能沒看過也沒諮詢過律師和仲裁機構,又怎麼會判斷"沒有人願意幫我們討回公道,沒有人在乎正義和人道"。這可能是已經帶上了遺棄傷痛的濾鏡。

有遺棄傷痛的人,可能將下面一些情形,鏈接到"對方要遺棄我了":

  • 離別
  • 有衝突
  • 拉遠距離的行為

例如在中國式家庭中,常見的問題是當子女有了獨立意識,想要自主的時候,與父母可能會有意識的拉開距離、或者產生衝突。然而對於有遺棄傷痛的父母(特別是母親),往往這時候可能觸發遺棄傷痛和恐懼,以至於很多事情沒法用理性來評估。

對孤單的恐懼

依賴者最怕孤單。

他們可能會恐懼,我自己一個人會變成什麼樣?要做什麼?如果那樣該怎麼辦?他們認為自己沒法處理好這個問題,因此千方百計要引起他人注意,粘著他人。

對於依賴者來講,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課是,學會可以和自己很好的相處。獨自一人未必等於孤獨。

在很多家庭暴力案例中,被家暴的女性受害者,儘管有非常多的痛苦,但忍受孤單貌似可能對他們而言,要更加難以接受。

拯救者

有遺棄傷痛的依賴者,其實是難以承擔自己責任的人。另外一方面,他們往往又容易去扮演幫助者甚至拯救者的角色,扛下別人的責任,甚至可能陷入一堆困境。

這種扮演拯救者的角色包括諸如:

  • 在兄弟姐妹中扮演父母的角色
  • 拯救危機中的伴侶
  • 在朋友、同學中扮演救助者

在不止一個家庭暴力案例中,女性受害者明顯知道男方有嚴重的性格缺陷和其他問題,卻有"如果我不陪著他,他怎麼辦"的想法。這看上去非常有愛心的想法,背後的現實是,她們有嚴重的依賴性,而」對他人有價值「既能夠從情感上獲得認同,同時也是讓對方難以離開自己的方式。

另外,從心理學的角度,依賴者特別期望"拯救者",所以成為"拯救者"也是滿足自己的某種期望。

從這個角度,在關係中他人有麻煩,對於心理健康的人來講,可能很多時候發現這種是他人自身不能或者不願意承擔責任造成的,需要加以注意甚至遠離。而依賴者卻很容易把麻煩當成證明自己價值、讓對方需要自己的,從而實現依賴的方式。

這樣造成的後果是,依賴者可能有些時候被人利用,作為工具。而另外一些時候,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可能創造出雙向依賴。

因為當你拯救他人,不分青紅皂白,把別人的責任自己扛上的時候,其實也可能讓其他人沒法去承擔自己的責任,因此也就沒法成長。這一點在溺愛式的家長對子女關係中,非常明顯。其實溺愛的家長,往往就是依賴的家長。

例如在中國式家庭中,哪怕小孩長大了,家長也忙著操心工作、工作操心完了操心戀愛婚姻、婚姻操心完了操心生小孩.....這事幫助可以理解,但是很多時候可以說是代替了,例如選擇什麼行業之類。做的極端的,估計就差沒代替入洞房了。

媽寶男問題

理解了遺棄傷痛和依賴,對於"媽寶男"這個現象,就理解了一大半。

媽寶本身,就是一種依賴性的產物。而媽寶的生成,往往是有遺棄傷痛和依賴性的媽,過度溺愛子女,從而造成了雙向依賴的結果。

這樣的媽,通常原生家庭(小時候與父母在一起的家庭)缺乏關愛,長大後在戀愛和婚姻中,往往夫妻關係也不夠甜蜜幸福(哎說來大多數家庭的夫妻關係質量都不高),情感一股腦投到小孩身上。當然媽寶不一定有男,也有女。

與媽寶的婚姻問題,是比較熱門的話題。在這種婚姻中,至少有兩個難點:

  • 媽寶缺乏承擔責任的能力,要走向獨立和互賴,過程很長,代價很大
  • 小家庭要獨立,容易激發依賴型母親的心理傷痛,那麼這樣以來,就很難理性了

整體來說,婚姻應該是成年人的遊戲。但目前法律只能從年齡判斷成年,沒法從心理入手。媽寶心理沒成年、媽寶的父母可能心理也沒成年,硬讓小孩玩成年人的遊戲,就容易鬧劇化。典型的請參考中國撕逼家庭劇。

===情商教育內容===

兩性關係:電子書《單身女人,讓男神倒追你》

情商教育:教程《家庭情商教育入門》

推薦閱讀:

TAG:情商 | 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