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醫·明妃傳》服飾的歷史解析:允賢篇(女主角)

(本文首發公眾號「傳統服飾」,作者「春梅狐狸」)

文 | 春梅狐狸

特別說明:本文對任何「漢服」不具備指導意義,所有名詞如有「漢服」雷同純屬巧合,若有疑問未能在本文得到符合預期的答覆,不要懷疑,就是因為我不想理會!

允賢(劉詩詩)造型:裙子篇

△ 《女醫·明妃傳》劇中造型

△ Q商家2010年作品

除了配色,其他還真就學得八九不離十啊!裙子上的繡花題材及布局、衣服上的繡花布局,還有裙子打折方式、衣服版型,懷疑直接買過一件吧。然而,這個真心只是這個商家的設計作品,意思就是這樣的裝飾方式不是什麼歷史靈感、或者行業通則,就是這個商家自己想出來的。時隔三四年後,設計師不要告訴我,你跟人家想得一模一樣啊!

還有下圖這種裝飾方式的裙子,簡直是時間通過網路給設計師下了一個「圈套」啊!

△ 《女醫·明妃傳》劇中造型

△ M商家2007-2008年作品

這種在裙子中偏下部位用繡花、拼接等方式裝飾成橫條的形式早期很常見,也算是上圖商家腦洞後帶起的風潮。但是現在經過不懈科普與糾錯,已經沒有人做這種裝飾方式的裙子了。可能設計師在收集資料的時候,這種裙子還是「流行款」,沒想到上映的時候早已作古成為「過去的錯誤」。

明代裙子上的裝飾一般被稱為「襕」,由於明朝長達近三百年,所以整個明朝的裙子裝飾流行是變化的,不能一概而論。就本劇發生的時代背景來說,正流行交領斜襟短衣+雙襕長裙。

△ 圖自《真武靈應圖冊》

△ 上圖中「裙襕」的放大圖,留意裙子底部也有很窄的橫襕

擴展閱讀:《淺談明代馬面裙裙襕裝飾發展:從雙襕裙的流行到清代風格的開啟 | 舊文重發》

此時的衣服很短,最短可以只有50多厘米,而雙襕的是膝襕較粗而底襕較細。

△ 寧靖王夫人墓 龜背卐字絹綿女衣。衣長64.5厘米,通袖長206厘米

△ 寧靖王夫人墓 八寶團鳳雲襕裙。長87厘米

當然,沒有雙襕的裙子也是有的。(我真的很怕那些腦容量小到覺得別人沒提到的東西就是別人主張不存在的有罪推論)

△ 圖自《明憲宗元宵行樂圖》

△ 寧靖王夫人墓 折枝團花紋緞裙。長78厘米

而本段一開始說的那種底部呈現散點狀分布的裙子,也有,不過形式會更接近寬寬的底襕。

△ 左:白羅繡花裙;右:明代桃紅紗地彩綉雲蟒裙

由於整體明代上衣流行趨勢是逐漸變長,衣裙的流行是相互的,一旦衣長「逼近」雙襕裙中的膝襕,只有底襕的裙子才成為流行。所以這種寬底襕的裙子是明代晚期的,不僅不屬於這部電視劇的年代,更不應該拿來搭配明代中期的短衣。

明代還是那個明代,但是人家也是有快三百歲的年紀啊,明代晚期的人看到明代中期的人也是會嚇一跳的。任何朝代的服裝都不應該給「內部穿越」找借口,這也是錯誤的。

允賢(劉詩詩)造型:上衣篇

說到裙子的時候其實大概說了下上衣。其實我看到下圖這個海報的時候,還是由衷想給做衣服的人點個大拇哥啊!因為我認識的大多數做仿製明代服飾的,可能做工和細節還沒這部電視劇(抄得)好!

留意看這件方領衣服上肩部靠近脖子的這條縫合線,服裝設計師竟然沒有因為不理解這條線是幹什麼的而省略!(可能是出於不明覺厲的感受而保留的吧)

換張圖可能看得更仔細。

這種方領上衣的特殊剪裁方式出自於明代定陵(萬曆皇帝和她老婆們的墳頭)出土服飾。之所以說它很特殊,是因為從考古報告看,這類服飾竟然在肩膀處打了兩個活褶!!!

△ 圖自《定陵》

這完全是顛覆一般人對古代服飾的認知,說好的平面剪裁呢?所以肩膀這裡,也就完全不應該像本劇這樣縫死的。

△ 網友澤桑雍楠2010年根據定陵仿製的作品,注意肩部的陰影

穿著效果可能也會令人感到有一點點詫異。

△ Y商家2011年作品,注意肩部的褶皺

並且,這件方領裡面是不應該搭配交領的,因為整個定陵就沒有出土交領女裝,而且當時的明代女裝比較時髦的是立領服飾,連流行相對滯後的宮中都沒有了交領,出土全是各種領式的對襟服飾。

另外,還有兩個比較大而明顯的問題。

定陵出土的全不是短衣,衣長都在70厘米左右,之前我們說明中期的短衣可以短到50多厘米。70厘米的衣服一般女孩穿可以遮住屁股了,只是這些衣服通袖都很長,我們總是容易現在衣服的比例去理解,所以那個線圖看起來就像個短衣一樣。

△ T商家2012年作品,沒有做肩褶的短衣

此外,定陵的衣服的確有前後都綴有方形的補子,由於服飾是對襟的,所以前片是分裂成左右兩個的。這些補子往往不是為了品級而存在,而是為了應景!七夕節,補子上圖案就是牛郎織女;清明節,補子圖案是盪鞦韆;元宵節是燈籠;中秋兔子;重陽菊花……就是這麼有情調啊!(重點還是有錢有閑吧)而且,前面這個補子並非把一個方形補子裁成兩個,而是在圖案設計的時候,就設計成了對稱圖案。

△ 「玉兔萬壽」補方領女襖,及補子特寫(此為定陵出土品的複製件)

△ 左:鞦韆仕女經皮面;右:刺繡牛郎織女鵲橋補子

所以,聽到很多人吹捧本劇的服飾考據程度,作為一個較真(認真我就贏了)的人,其實更怕這種具有迷惑性的錯誤,因為將會有更多人去效仿錯誤,並且當作絕對正確的東西。許多人所謂的本劇已經「進步」的寬容論調,助長了這種錯誤。如果正確答案是「1」,那麼「2」或「20」都是錯誤的,「2」沒有任何立場得到讚揚。本劇若要扒細節,感覺光這一件本文稿費都可以夠我吃一年了(放心,我不會這麼對小編的)。最後強調一遍,這是定陵(萬曆)的東西,離本劇差著幾輩可以算算。

另外一種上衣是下面這種交領衣加對襟短袖的衣服——

△ 《女醫·明妃傳》劇中造型

說實話看上圖我以為我在看劉詩詩的三部不同的電視劇,因為這三件看起來不在一個次元里啊!起碼,它們不像是一個設計師在同一部電視劇里應該有的發揮,並且審美趣味也相差很遠,不過也足以說明這部劇的服裝設計是一個拼盤(說實話,現在好多古裝劇都是這個毛病,不信大家回去看看良心劇《琅琊榜》里的人,其實他們人物的造型也不再一個次元里)

左邊那個,直接有藍本。

左:明代容像;右:2013年初風靡一時的「中國女性時裝演變史圖示」

擴展閱讀:《扒一下近期風傳的「中國女性時裝演變史圖示」》

看吧,連配色都沒怎麼改吧。至此,本劇已經集合了我大明朝早中晚期的所有女裝!寬大的交領短衣,配以對襟半袖,下穿褶裙,中國絲綢博物館有類似藏品。

△ 圖自中國絲綢博物館

中間的那張圖的服飾看起來就是不甘於寡淡,非得在領子邊作點東西才甘心的模樣。花邊我們不約!我們不約啊!明代除了像「眉子」的特別存在,一般都是與衣身相似的面料,不會特別裝飾領子的(有錢人都把錢砸在衣服面料上,窮人才在領子這種一畝三分地上動腦筋呢)

△ 《女醫·明妃傳》劇中造型

類似的還有這個!(茶具還真是悲劇啊!)

△ 《女醫·明妃傳》劇中造型

僅有的經費都綉在了顯眼處——領子和袖口,其他地方都不捨得多放一點,還不如就素色呢!我真的以為這種窮(劃掉)病只有韓服才有呢!

△ 韓服

最後那件艷麗的繡花,感覺才是設計師的真實審美,後面會扒到,在所有他可以發揮腦洞的地方,他都加上了這種俗氣(劃掉)鮮艷的繡花。我一度以為這部戲和《國色天香》、《活色生香》、《傾城雪》是不是同一個設計師,後來才明白……大家只是英雄所見略同吧了,咳咳(PS:有人提到的確有設計師重疊)

允賢(劉詩詩)造型:長衣和外套篇

△ 《女醫·明妃傳》劇中造型

又一件會令愛好古裝的人感到十分眼熟的裝束,只是劇中使用了繡花,而明代一般喜歡使用織成料,比如我們熟悉的雲錦,花紋都是織成的,並非繡花(織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織的花紋是在織布過程中就形成了,綉則是在已經成型的面料上加工的工藝)。相較而言清代才更喜歡繡花。

△ 左、中:某商家2011年作品;右:圖自董進著《Q版大明衣冠圖志》

乍看花紋布局很像,但是明代這類裝飾都是過肩的,顯然設計師自作聰明地省略了。留意下圖的袖子上也有花紋,這種組合一般會被稱為雲肩(胸前和肩上部分,前後對稱)通袖(貫穿袖子的橫襕)膝襕(前面裙子篇也有提到,衣服下半部分的橫襕),是非常典型的明代服飾裝飾,一般所用紋樣題材都較為祥瑞尊貴,並非普普通通的人在隨隨便便場合就能穿的。

△ 綠羅織金鳳女袍,圖自《斯文在茲 孔府舊藏服飾》

這種圓領袍一般在裡面搭配交領,但是女裝立領服飾從流行到普及,直至最後成為了女裝領式中的主要,所以圓領袍中也開始採用立領服飾。但是這個轉變大約要到明朝後期才會發生,到了清代由於「男從女不從」所以漢人命婦基本是在明代服飾基礎上發展,圓領袍中也就都是立領。

△ 左:清 一品夫人方母吳大夫人容像,右:明 中山孺人汪氏容像,圖自《徽州容像藝術》

明代立領與現在我們所見的旗袍、唐裝都有所不同,並且立領在很長時間裡都是漢人女性的標誌性領式。這種立領高而方,使用金屬子母扣,由於領子較高而扣子又非處於頂端,所以在部分容像里就呈現如翻領般的開口模樣。

△ 不同開口形態的立領

所以立領在正常狀態是閉合,而非一定要去拗那個開口,開口應該是服飾穿著下的自然狀態(畢竟面料是軟的而人是活的),並不是刻意強調下的結果。上圖最後那幅開口特別大,可以看出來她比左、中少了一顆扣子。、

△ 《女醫·明妃傳》劇中造型

但是由於設計師模仿的那商家特意做了一個刻意的造型,於是設計師也跟著學來了,所以這一套整體都是一個小和尚念經只動了嘴而沒過心的結果。

擴展閱讀:《【立領】與女人有關的四百年歷史》

作品是設計師自己思考的結果還是百度的結果,其實很容易看出來的。除了上面提到的風格不統一、照抄照錯以外,還要看有沒有統一的搭配邏輯在。比如下面這兩身對襟大袖外套,這裡是搭配立領的。

△ 《女醫·明妃傳》劇中造型

但是很快又搭配交領去了……

△ 《女醫·明妃傳》劇中造型

擴展閱讀:《回到明朝鬧元宵:來一份長達10天的嘉年華套餐!》

完全看不懂設計師是怎麼想的,並且看到後面那個可怕的繡花,就知道這是一個表現設計師本質審美的作品,因為它跟前面白色、青色的兩件又不在一個風格里了。

這種大袖對襟的服飾源自於明代男子的「披風」。披風不等於斗篷,披風是一種服飾。明代晚期女子們開始穿上了這種服飾,並作為具有時髦感的休閑裝,它看起來袖子寬鬆很莊嚴的樣子,但是其實它在明代並非一種禮服。披風的禮服化發生在清代,反正怎麼都不關本劇的事兒了。女款披風的流行年代,也是立領的流行年代,所以不會去搭配當時怎麼看怎麼復古的交領的。

△ 明代女性披風容像

△ 左:圖自《Q版大明衣冠圖志》;右:雍親王十二美人圖

箭頭所指的是玉花扣。但是由於設計師看的是Q版,Q版並非真人比例,所以它就錯誤理解並自己添加腦洞成為了一個圓形的紋樣裝飾。

△ 《女醫·明妃傳》劇中造型

好想給設計師寄一個「服」字過去啊!

擴展閱讀:《請別用清朝的態度對待明朝 | 明代女子直領披風》

允賢(劉詩詩)造型:腦袋篇

此外,劉詩詩的這個腦袋,也是有點看不懂啊!

△ 《女醫·明妃傳》劇中造型

這奇怪的髮帶是某商家在2010年突然推出的髮帶產品,而實際上中國雖然也有類似髮帶的東西,但是使用方式和髮帶本身的模樣跟這個完全不同。

順便提一句,她頭上的黑色小包,稱「[髟狄]髻」,前面兩幅畫里也出現了,也是完全瞎來,正確的[髟狄]髻不是一個正圓錐型,而是向前傾的造型,這裡就不擴展了。可以對照前面貼的《真武靈應圖冊》和《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圖片看。

△ Q商家2010年推出後跟風無數的髮帶

而實際上這種又粗又誇張的髮帶,是很容易令人聯想到深受了韓國古裝劇的影響。韓國稱髮帶為「唐只」,從普通的少女辮子到一些髮髻都會使用到。

△ 《大長今》劇照,梳的「雙辮髻」

△ 「雙辮髻」的梳頭過程。繪製by GLIMJA

感覺本劇才是更得棒子(劃掉)韓國人的精髓啊!

而明代的髮帶稱「頭須」,隨便看一眼就知道這區別大了去了。

△ 容像中的「頭須」

頭須類似頭繩起固定作用,不過更具裝飾性,但是不是韓國的那種誇張的裝飾。但是從資料來看,常見於侍女,夫人們一般則是[髟狄]髻或戴翟冠之類的更顯身份和富貴。而劉詩詩另外那種長辮子的少女感妝扮,完全就是被電視劇程式化了的造型罷了。

△ 《女醫·明妃傳》劇中造型

而這個看起來是想做成女官效果的耷拉耳朵,不清楚腦洞在哪裡,從整個腦袋來說這倆耳朵簡直是故意加上去的。目測是參考了下圖。

△ 左:圖自董進著《Q版大明衣冠圖志》,中、右:宋仁宗後坐像局部

本劇許多配色和服飾都有上圖左邊這本書的影子,但是這本書並未對明代不同時期進行斷代,有些是像這個形象一樣,由於文獻記載「制與宋同」所以直接用了宋代的畫像資料進行繪製。本劇估計是無法解決這種細長的耷拉耳問題,或者仿製物不好上鏡,所以直接用了普通官員一樣的耳朵,只是調整了調度罷了。

* 本文所有圖片來自豆瓣、花瓣、百度等,僅用作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由於原作者已不可考,故請原作者看到有攜相關證明聯繫本號。

——完——

(所有「原創」文章謝絕轉載,授權請微博私信@春梅狐狸)

(本文首發公眾號「傳統服飾」,原址:《女醫·明妃傳》服飾的歷史解析:允賢篇(女主角))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明朝的崇禎皇帝?
為什麼我覺得萬曆朝鮮戰爭明軍被日本爆的挺慘的??

TAG:明朝 | 古代服饰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