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擇:從城中村看未來城市居住可能性

城中村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討論議題。從小在深圳這座快速發展的城市中長大,我們耳濡目染地見證了城中村在城市多元化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2017年深圳香港雙城雙年展以「城市共生「為主題,討論在現代城市化進程中城中村與城市相輔相成的關係,也為研究城中村獨特的城市和建築環境提供了平台。在此次雙年展的背景下,四位分別畢業於英國巴特萊特和美國pratt建築系的學生,以對於城中村獨特的建築環境的理解為背景,提出了對於未來城市居住模式的暢想。

▼展覽現場

城中村模式:爭擇

「一爭一擇,而變化之事出矣。」——赫胥黎

城中村往往因為設施不齊全、治安難以保證等社會問題通常被視為城市發展的隱患,但是城中村的存在同時也解決了一些城市快速發展所導致的問題。其在市中心為居民提供了高密度的便宜住房,解決了城市發展初期交通網路不便和廉價住房不足等問題。

▼展覽提出了對於未來城市居住模式的暢想

城中村的發展狀態是無意識且自發的。這種發展狀態賦予了居住者以自由,這種居住者對自我生活環境的定製化,重新定義了建築:開發商、建築師、建造者和使用者的人格合一。同時,城中村環境的空間局限性帶來了居住者們之間在任何細小公共空間內對於使用權的爭奪。不斷激化的多方關係創造了一個隱形的搭建邏輯,創造了城中村中多樣的建築契機與類型。

即便這些對於建築類型的創造通常是無意識的,城中村作為便利與隱患同時存在的城市空間,不可避免的豐富了一個統一城市空間內的建築形態類型。可以被視為是城市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城中村的出現是偶然且必然的、無比稀缺與珍貴的、值得我們視為城市的資產而非隱患。

▼從城中村爭擇模式到規則和機制

居住實驗

通過創建模擬城中村發展模式的小型實驗,我們研究了爭與擇的發展模式和其發生所需要的規則。以大量在不同規則下進行的小實驗為基礎,我們總結出了創造城中村居住模式的規則和機制。

▼小規模實驗例子

擬態 1: 討論形體形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和與大體環境的相互影響性。

擬態 2: 討論形態在特殊邊界下的互相影響和競爭關係。

擬態 3: 添加了特殊的旋轉機制來研究運動與靜止對建築形態的影響。

擬態 4: 添加了空間與空間之間的限制,和所有權的界定。

▼居住模型

▼規則,機制與體制

空間的需求度

我們在前期的小規模試驗中選擇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來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此體塊被分為14.4萬個小像素,計算出了每一個像素在6輪居住者更迭中被佔用的次數,並被總結、製作出來變為模型。不同被佔有次數的像素被用不同透明度的體塊表達出來,以此來研究在這個範圍內,不同像素的需求度的區別。

▼6輪居住占有權更迭

▼佔有次數

▼模型照片

新城市居住形態

如何能合理利用城中村建築的爭擇模式,填補未來城市缺失的類型多樣性?以城中村為起點,建築師構架起了一個擁有獨特規則的大樓框架與建築爭擇平台。在這個全新的居住形態框架下,服務於規則的機制與體制將會被更加有效率的運用到細細劃分的空間中以最大程度上的避免加建中的弊端。建築師以此研究在城中村爭則模式中規則的相互影響與對居民生活的根本改變。

▼新城市居住形態構想

▼細部

團隊

李熠冬、伍鈺、朱紫元與熊英,是分別來自於英國Bartlett建築學院與美國Pratt建築學院的本科建築畢業生。認為建築的方法來自於對類型學的研究與匹配。在這樣的關係下,建築將超越形式的束縛,直接與其需要滿足的社會關係及周圍環境產生對話,因而擁有了深刻的意義與無限的可能。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可以收藏及分享!

關注VX:瀚能設計俱樂部 裡面會分享更多的乾貨和資訊,歡迎來撩小編!~

看完文章不要忘記給小編點個贊哦!(づ ̄3 ̄)づ╭?~

推薦閱讀:

為什麼城中村老是髒亂差?
517豬扒包——確實是「我要吃」
為什麼城市中會有「城中村」?它真實的狀況是怎樣的?

TAG:城中村 | 建筑 |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