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是怎麼過冬至的?早年間不吃餃子!

今兒個您就聽我給您念叨念叨這冬至的由來,還有咱老北京人過冬至的一些講究。

咱們常說的農曆,實際是陽曆跟陰曆的結合。陽曆是把太陽運行周期分十二段兒,再劃為二十四節氣,節氣的日子口兒趕上哪天是哪天,不跟月份較勁;陰曆是按照月亮運行的周期定的,純粹的月份,一節一氣是一個月。冬至這日子口兒一般都在陽曆12月22日或是23日這兩天兒。

過了冬至這天,白晝就要慢慢的一天比一天長了,而夜晚就會一宿比一宿短了。按咱老北京的話說就是:接夏至那天就一直奔西走的老陽兒,這會兒走到頭幾兒啦,過了冬至這天,就該奔回走啦。吃了冬至飯,一天漲一線。

這跟您說的是冬至的由來,那麼到了冬至這天,人們都是怎麼過的呢。

古人認為由打冬至這天起,天地陽氣興作漸強,表示下一個循環的開始,是個大吉的日子口,可喜可賀。

漢武帝那年頭,採用夏曆把冬至跟十一月分開了,人們這才拿冬至當個節過,那會兒叫「賀冬」。

唐宋時期,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或神靈的節慶。

明清兩代時皇帝也有祭天大典,說是「冬至郊天」。朝廷里的百官要向皇帝呈遞賀表,相互也要投詞祝賀,就像過年一樣。

民國以來,人們過冬至的心氣兒跟熱鬧勁兒漸漸地沒了。這還不僅僅是朝廷政府不再舉行祭天祀祖的節典啦。

您趕到了現而今,人們大都不認為冬至是什麼重要的節日,到了這天無非是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吃頓餃子,沒啥特別的慶祝方式。

可不是這麼回子事。冬至這天是慶典也好,是講究也罷,這裡面有許多傳統的習俗是很有價值的。不僅有文化有道理,而且講究文明禮儀,講究孝道和諧。跟咱們現而今的社會所倡導和追求的是相吻合的,是很值得咱們傳承下去的。冬至這天,咱們國家很多地方都有用不同的方式祝賀冬至到來的習俗。挨這兒,筆者就跟您說說老北京人過冬至的習俗。

很多人都知道「冬至餃子夏至面」,可您知道為啥冬至要吃餃子嗎。

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都要吃餃子是老年間傳下來的習俗,為的是紀念醫聖張仲景寒冬舍葯濟世的善舉。他讓人把羊肉跟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跟藥物等物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模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葯的人,每人兩隻嬌耳再加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的肉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也都治好了。後世的人們為紀念這位醫聖的善舉,照著嬌耳的樣子,包成吃食,也叫餃子或扁食。

老北京人過冬至可不是吃餃子,那句民謠也不是那麼唱的。

老北京人歷來重視冬至這節,都說冬至賽過年,民謠唱到:

肥過冬至瘦過年,

冬至餛飩夏至面。

接明清時期起冬至就有「肥冬瘦年」之說, 四九城內外每逢冬至祭祀祠堂之風盛行。老年間的北京城內傳承著吃餛飩、吃餃子、吃火鍋、吃狗肉、吃豆腐、吃年糕、吃湯圓、赤豆粥等食俗。自古至今的冬至這天,咱北京百姓人家最愛吃的就是餛飩。老年間的百姓家像過除夕夜那樣,在冬至的頭天晚上全家包制多種餡兒的餛飩,並預備過節要食用的冬至肉和年糕等菜肴,那情景很像是除夕守歲,所以又叫冬至夜。

老北京街面兒上最有名制售餛飩的就有「致美齋」和「餛飩侯」等店家,人家那餛飩皮薄如蟬翼,其透明度可見到肉餡之色,多種細餡,獨特的湯料,包得精緻, 包得講究。老字號的美味餛飩很受名人、墨客、名伶、百姓們的喜愛。

清人楊靜亭曾寫有竹枝詞讚譽過京味兒餛飩:

包得餛飩味勝長,

餡融春韭嚼來香。

湯清潤物休嫌淡,

咽後方知滋味長。

為什麼老北京人這麼重視冬至這節呢?這是因為冬至這天靠近陰曆十一月初一。十一月初一被認為是「一陽生」,十二月初一是「二陽生」,正月初一是「三陽生」。這三個日子加在一起就是「三陽開泰」,大吉大利的。這也是先人們對四季輪迴得出的結論,未必科學。

冬至這天除了吃餛飩以外,還要吃醬蹄子或是鵝掌等,蹄子跟鵝掌象徵著春天的腳步開始邁動了。

老北京人挨冬至這天講究吃餛飩,這裡面還有個傳說呢。說是:漢朝時鬧韃子,北方的匈奴部落經常來騷擾邊疆,百姓們得不到安寧。那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老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就想像著把他們的肉剁成肉餡兒吃了解氣。當然了是用豬肉做成餡兒包成角兒(不是餃子),但是取了「渾」跟「屯」的諧音,就叫作「餛飩」。恨而食之,祈求平息戰亂,安享太平。趕巧了最初做成餛飩那天是在冬至這天,後來的人們相傳就約定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冬至是嚴冬季節,人們以食取暖,以食治病,經過數千年發展,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節令美食傳統。而伴隨著冬至食俗,還有很多民間傳說。

要說冬至吃什麼,由仝冰雪老先生編撰的【解說老北京】是這樣描述的:「清代冬至,大祭南郊(天壇)。清帝還宮,後膳進餛飩,是齋後取暖之意。夏至,大祭方澤(地壇)。禮成後,謁雍和宮食龍鬚芝麻醬麵,殆因麥秋豐獲,兼祁大秋有成,而祭地祗之意。俗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者,蓋以此也。」

這是說的老北京人挨冬至這天的吃食。老北京人挨冬至這天不光是講究吃喝,還有許多的習俗是很值得傳承的,特別是文化的習俗,智慧的習俗,禮教的習俗,等等。

您聽我挨幫兒的給您背背。

這頭樣兒說就是冬至這天開啟編皇曆的習俗。

老北京,元代後,皇宮在冬至這天有向官吏賜送新曆書的習俗,而編印曆書(俗稱皇曆)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冬至跟其他許多節令一樣,在老北京的民間也傳承著很多習俗。冬至日影長之至(長日),古人們用竹竿立在地上,在正午時瞧其影最長時刻即測定為冬至。由此產生以履襪獻給師長或長輩,讓其在冬至這天穿上新鞋襪足踐最長的日影,即可迎來長壽之福,所以冬至又有「履長節」之稱。

民間冬學在冬至這天要舉行拜師活動,學生們要在先生的帶領下在孔子像前行跪拜禮, 然後向先生請安。禮畢, 學生還要在先生家中搶著做些家務活兒, 教書先生也要設宴招待前來拜師的學生們。學生們祭孔,拜師,同學互拜,先生訓誡後就要停課放學(相當於現在的放寒假),回家預備過年啦。

冬至這天,老北京民間還有觀兆測年的習俗。

農家觀知天象可預卜來年的好光景。那些喜愛學習武術的青少年大都在冬至這天拜師開始學藝, 老北京人叫做「看冬」。

冬至這天,要殺豬祭天。祭祀結了,親朋圍坐吃白肉,這種白肉叫做「神余」。

冬至這天,老北京各大道觀都會有盛大的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冬至這天,當數九寒天之時,一些文人雅士還喜歡相約九人於每逢數九之日聚宴擺「九九件」,就是宴席間要擺九碟九碗以取九九消寒之寓意。而老年間缺衣少食的窮苦人在寒冷的嚴冬時卻是另一番情景,民國時的北京城曾流傳著一首民謠:「數九天兒,肚內空空沒錢買吃食兒……唉,又飛了雪花兒,冷得抱著肩兒,老天爺呀竟和咱窮人鬧著玩兒。」這民謠唱出了窮苦百姓在嚴冬中的凄慘生活景象。

冬至這天,在老年間還是為人傭工扛活的下工的日子口。老北京為人傭工的人們習慣在冬至這天跟東家結算工錢,準備回家。東家呢,按照傳統要設宴招待夥計,並且相互商議下一年的事宜。就是到了現而今,還會有一些鄉村的個體企業,保留此習俗,在冬至這天設宴跟夥計們共飲,您能說這不是和諧的一幕嗎。

冬至這天,民間還有貼繪描勾「九九消寒圖」的習俗。九九圖的形式多種多樣,有九格消寒圖,魚形消寒圖,泉紋消寒圖,孩兒消寒圖等多種形式。這既是計算時間的日曆,又是精美的裝飾品。


推薦閱讀:

帝都這家裝滿國貨的百貨商店,年代感爆棚啊…
北京涮鍋子的老派兒吃法,看完您就知道為什麼吃不出以前的味道!
我的晚年教學生活
菜市口兩大靈異事件,是真的還是假的?膽小慎入!
老北京玩主茬架的4大神器!

TAG:冬至 | 老北京 | 饺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