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卓浩:人工智慧時代的體驗設計

吳卓浩:現任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副總裁、商學院副院長,鉑諾、INWAY Design聯合創始人。2010 年創立創新工場用戶體驗團隊,2006 年創立谷歌中國用戶體驗團隊。

2017 年 12 月 15 日,「馬力全開」知乎 Live 欄目邀請吳卓浩講述人工智慧時代的體驗設計。

一、AI 發展到哪個程度了

從 1956 年人工智慧這個概念被提出來,到現在已經過去 60 年。每當人工智慧發展到巔峰時刻,總會掉落下來,然後研究人工智慧的工程師就會被罵作是「騙子」。谷歌微軟其實在那個年代做了大量的工作,放到今天來說就是人工智慧,但在那個時代卻被稱之為騙子。

但是,這幾年 AI 又興起了,主要是因為幾個重要條件的成熟。第一、互聯網經歷這麼多年的沉澱,積攢了海量可供標記機器學習的數據,第二、技術方面的運算能力已經足夠強大。第三、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儲備也已經就位。

AI 在識別率和穩定性上早已遠超人類。當然要做到識別之後的理解,還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不過單純識別就已經很了不起了,比如攝像頭在對動態影像的識別已經相當先進了,可以初步判斷人物動作、意向等等。

人工智慧的集大成者就是 Alph Go。當有無窮的計算能力時,Alph Go可以窮舉各種可能性,但人類卻不可能做到。有一句很經典的話:關於圍棋,人類錯了三千年。人類在圍棋上的空白領域最後被機器所突破。

但也要考慮到圍棋本身的特點。它是規則清晰且穩定,且有閉環反饋系統,所以比較適合訓練人工智慧去,和阿里的魯班系統有異曲同工之妙。

人工智慧其實早已經出現我們生活中,它無處不在:包括知乎、亞馬遜的個性化推薦系統還有小型攝像頭可以拍出景深效果。

AI 應用經歷了四波高潮。第一波是互聯網的數據化,七大黑洞:Google、Facebook、Amazon、騰訊、阿里等等(涵蓋了這個星球上大部分數據)就在這一階段產生。

第二波高潮是把數據用在更廣泛包含線上線下的商業場景中。

第三波高潮以 Amazon echo 為代表,大量新型硬體的誕生和廣泛普及。移動設備開始收集真實生活中的數據,進一步加強了線上線下數據的融合。

第四波高潮是汽車行業的突破,這個難度是比較高的,而它的推動也是極其強悍,讓簡單的人工智慧走向完全自主的系統。

二、AI 產品什麼樣

在大眾心中,AI 就是機器人。 但其實……想太多了,工業機器臂已經是現在能做到的極限了。當期那能接觸的民用機器人,大部分是頂著人工智慧的名字,做著人工智障的事情。

這是創新工場梳理出來的未來 10 年 AI 行業發展藍圖。包含晶元、應用以及最高等級的自動駕駛、機器人。目前所處的階段還是在吃老本,未來的方嚮應該就是如何利用技術把數據和資源打通,創造更有意義更高效的服務。

對於企業來說,人工智慧和他們所經歷的 IT 浪潮以及後來的互聯網+浪潮是一樣的。他們並不在意這些,企業只在乎這個技術是否能夠幫他多賺錢,少花錢。商業是個很複雜的系統,單靠酷炫的技術,是沒有用的。他們需要的人工智慧是能夠全面解決商業問題。

互聯網巨頭公司掌握了大量的人工智慧資源和技術,佔比重較大的傳統企業坐在金山上但缺乏意識,而創業公司往往擅長單點突破。所以不同類型的企業需要找准自己的位置。鑒於人工智慧很難做到跨領域決策,所以領導力和創造力在未來會是更有力的競爭點。

三、AI 產品如何設計

每個時代都是被打臉的時代,沒有人可以準確預測未來的趨勢。

不過我們可以嘗試從三個方向去探索一下未來。

從設計基礎來說,傳統設計也是有效的。比如用戶調研、色彩構成、網格理論等等。但是技術發展過快,比如機器翻譯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設計師需要保持對技術的高度敏銳。

最重要的是學會以 AI 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跨越時間、空間的界限以及千人千面,例如心裡要明白定量研究可以在全世界範圍內做採樣以及花一年的時間來監控數據也是沒問題的。

而千人千面則意味著只要有足夠的資源,人工智慧完全可以做到為每個人單獨打造一個產品,例如人工智慧驅動的個人定製化教育。

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未來,設計師可能連有形的界面都沒有機會去設計。新的交互,比如語音、肢體的交互開始變得普遍。

設計對象可能不會停留在軟體界面,未來解決的是綜合商業問題,需要什麼做什麼。設計師要學會設計一個框架來收集數據、利用數據服務自己的產品設計。

未來的設計將會是各個設計領域的融合。對設計師的綜合能力要求會更高。人工智慧也在改變工作流程和方式,設計師和其他團隊的合作方式也會相應發生變化。

四、AI 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從廣義上來說,人工智慧一定會幹掉一批職業:重複性、機械性。比如低水平、初級的平面設計。但是在可預見的將來,人工智慧很難做跨領域的決策以及情感性關懷。

在技術相對穩定和突飛猛進的時候,產品設計反而會發揮重大的價值。各位產品設計師們要抓緊機會了。

所有的創造物都是為人服務、解決問題、滿足期待。如果想在未來有競爭力,設計、技術、商業 sense 是最重要的3個要素,爭取成為複合型人才。

吳卓浩老師在最後推薦了一系列深入了解人工智慧的學習資料。

以上是整場Live的部分摘要,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一下完整版喔!

關注公眾號「可能性與大設計」,公眾號後台回復「人工智慧

即可免費可獲取觀看直播方式


推薦閱讀:

有關訪談類節目的幾點思考
用戶訪談的五點小結
[迷你訪談]錦妖,PM@AOL(下篇預告:微軟工程獅)

TAG:人工智能 | 用户体验设计 | 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