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倚山靠水的廿八都豆腐

1.

朱元璋做了皇帝後,縈繞心懷的是窮困潦倒時吃的剩飯白菜燉豆腐 ──「珍珠翡翠白玉湯」;乾隆下江南,令他食指大動的菠菜燒豆腐,美其名曰「金嵌玉印紅嘴綠鸚哥」;慈禧太后駐顏有術,每天必吃潤膚養顏的珍珠豆腐功不可沒......

在80、90後的記憶里,非常熟悉的一句歇後語就是「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兒時不懂寓意深,現在回味過來,「清清白白做人」是一句多麼簡潔而有力的格言。

對於廿八都古鎮來說,古代挑夫的下飯菜,出名在外的八大碗宴席,尋常人家的飯桌,文人雅士的食單,遊人必點的菜品,都少不了這一味豆腐。

以豆腐為珠,以歲月為線,串起來的是廿八都古鎮數百年來一代代人舌尖上的記憶。

2.

小時候就聽母親說過,誰家做的豆腐好吃,要趕早去買。最平常的做法就是豆腐切成小塊,撒上一把蔥花,澆上些許香油,再加一小勺辣椒醬,嫩滑可口的勁兒,彷彿到現在還齒頰留香。

廿八都豆腐的好吃,在於兩點:豆子好和水質佳。本地的田塍豆,豆質新鮮、營養豐富、食用安全;地理環境特殊,山高水好,分享了錢塘江水系和鄱陽湖系,也就造就了廿八都豆腐。

76歲的姜大爺做了幾十年的豆腐,他告訴我們,哪怕廿八都豆腐運到市區去,也做不出潯里老街風爐仔的味道。因為這裡的水與城區自來水是不一樣的,無雜質才能煮出這一鍋地道風味。

當然還有這質樸不已的風爐仔,兩層構架,上放大大的陶罐,下面可加炭火,這裡家家戶戶都備有的家什,也是廿八都豆腐不可替代的「原料」之一。

3.

有些寺廟專門設立做豆腐的場所,說做豆腐是一種修行。製作出好吃的豆腐,非常不容易,耐得住性子做豆腐的人也越來越少。縱使機械化發達的現在,也很難找到機器替代豆腐製作的繁瑣流程。

前一天下午就要將黃豆浸泡,水沒過食材十公分有餘,靜置近十個小時候,吸收了水分的黃豆膨脹的極為厲害,等待它們將是另一番磨練。

次日凌晨,是磨豆和做豆腐的專場。機器研磨代替了以往的石磨,近百斤的黃豆歷經研磨失去本來面目,化為豆汁,然後過濾、煮沸,點滷水,不一會就成豆腐腦了。

豆汁入鍋而煮,汩汩如流水,最關鍵的一步是點鹵成型,有用滷水,也有用石膏,轉眼之間就化為清白方正的豆腐,無我相,無眾生相,令人驚奇不已。

豆腐腦上板,板上承壓瀝出水分,靜置幾個時辰,揭開紗布,熱騰騰白嫩嫩的豆腐令人垂涎欲滴。那濃濃的豆香里,充盈著小小的豆腐作坊,此刻東方將白,寂寥的古鎮里只有豆腐人翻轉木板的聲音,平凡的令人動容。

4.

白如純玉,細若凝脂,清淡馨香,是為中國豆腐。江山人念「豆腐」,發音和日語幾近相同,在有著十幾種方言的廿八都,說起豆腐來,倒有著同一種發音和鍾愛。

廿八都只要家裡有客人,這一鍋豆腐是必不可少的:佐以鮮筍香菇,色澤鮮艷,細嫩香醇,令人大快朵頤,就著小酒和著暖意,清貧的日子因為豆腐而變得有滋有味。

豆腐的美味,隨著廿八都鎮旅遊的發展,也出名起來。各家客棧也發明出多種做法來:洗凈排骨入鍋燉熟,加入豆腐和香料,讓簡單的豆腐香味四溢;或是滿滿一鍋白豆腐加些香菇、青菜,道盡了柔軟。

滾熱的風爐仔吃一塊豆腐,再喝一口薏米酒,清淡中有一絲幾乎不可辨的苦,心懷眾生苦,平心性生悲憫。廿八都的豆腐,是守住生活的本真,在舌尖上找回人生本味。

山珍海味都如過眼雲煙,歷盡繁華才知道。不如就來廿八都吃這一口清清白白的豆腐,感受來自古鎮人未了的溫情。

圖為張紀中吃廿八都豆腐。

文字參考:物道 微信公眾號

圖片來源:網路 侵刪


推薦閱讀:

麻婆豆腐和麻辣豆腐有什麼區別?
豆腐乾之王——豬血丸子
豆腐做早餐竟然這麼好吃,超簡單!
豆腐有這麼多新做法!都比肉還香!
豆漿變豆腐的原理是什麼?用石膏為什麼還能吃?

TAG:江山市 | 豆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