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計劃的優化:組織和系統的博弈
前面說過,庫存計劃就是賭博,放在「長尾」需求上尤其如此。我們都是賭徒,但要像賭場那樣去賭,提高總體贏面。庫存優化的目標就是全局優化(贏得戰爭),從統計學的角度增加整體的勝算,以最小的庫存投資來達到整體的服務水平目標,而不是局部優化(贏得戰鬥),執迷於一城一池的得失。
比如企業有幾千個產品,大部分是「長尾」產品,需求低、周轉慢。該企業希望達到的整體有貨率是95%,即客戶訂貨時,95%的情況下手頭立即有庫存。如何投資才能使庫存金額最低?優化的邏輯其實很簡單:越是便宜的越多備,這些產品的有貨率高;越是貴的越少備,這些產品的有貨率低;但兩者結合,既能達到整體的有貨率,同時總體庫存最低。我們的挑戰呢,是成千上萬的產品,單價不同,需求歷史不同,究竟哪些多備,哪些少備,備多少,可能的組合有千千萬萬,最後試出個最優組合來。你一眼就看得出,這可不是Excel表格能對付得了的。
市面上有庫存計劃軟體,不過大都是針對單個產品的,即可以計算單個產品的庫存水位和服務水平(有貨率),但沒有能力做多個產品的組合優化。市面上也有個別高級計劃軟體,能夠做庫存的全局優化,但有各種短板,使得全局優化的效果不理想。
比如沃頓商學院的教授、博士們開發一個服務備件計劃系統,叫SPO[1],專門針對「長尾」需求明顯的服務備件進行庫存優化。該軟體在需求預測、庫存計劃方面有非常優秀的計算邏輯,是基於多年的研究和博士論文,但一般的計劃員不懂。不懂就不能信任,不信任就不願用、不敢用。而且這個軟體「歧視」單價高的產品,往往就建議那些很貴的產品一個也不備,儘管這些產品的歷史需求相當多,而且也很關鍵。這是由軟體的全局優化邏輯決定的:多備便宜的,少備貴的。
舉個極端的例子:比如一個產品是1元,另一個是10000元,那SPO一類的軟體的建議往往就是1元的備很多,達到99.99999%的有貨率;10000元的一個都不要備,有貨率為0,但所有產品一起,能達到95%的整體有貨率目標。稍有業務常識的人都知道,這不行。
這問題的解決方案有二。其一,把產品按照單價劃分為不同的組,每個組內進行互相比較。比如單價1到10元的放一組,10到100元的一組,5000到10000的放一組。這樣,10000元一個的產品不和1元一個的比較,而是跟單價差不多的比較。其二,設定最低有貨率,比如5000到10000元的那一組,至少要達到85%的有貨率。
但不管怎麼樣,優化軟體系統「歧視」高價產品的根本「問題」還在,特別是高值慢動的產品,因為那是庫存全局優化的本質所在。而這些高值慢動產品往往是最為關鍵的,一旦缺料,後果嚴重,純粹的數據分析沒法客觀反映這些,導致計劃員不敢輕易遵循軟體系統的建議。結果呢,就可能出現這樣的問題:便宜的產品加了相當多的庫存(那是遵循軟體系統的數據分析),而昂貴的產品又沒有減下來(那是遵循計劃員的判斷),導致有貨率高、庫存更高的「雙高」現象。
計劃員是天生的自下而上,一個一個料號來計劃,從每個料號的局部優化做起,代價是可能犧牲全局優化;計劃軟體是自上而下,綜合考慮全局而提出優化建議。對一個幾十億幾百億規模的企業來說,計劃員動輒就幾十個,計划水平層次不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邏輯,自下而上地構建庫存的「大廈」。在計劃人員眼裡,「大廈」的每一塊積木是獨立的,互不關聯,因為即使關聯,計劃人員也沒能力關聯;但在庫存優化軟體看來,這些積木是有關係的(這沒錯),就把那一塊塊單獨積木的稜角修修圓,讓更好地套到一起來。結果發現,對於大量的產品,計劃員和軟體系統的想法不一樣,如果要採取軟體的建議,那意味著要調整的太多了,無異於推倒重來,顯然不現實。
計劃員往往是憑經驗,從判斷開始,由判斷結束;庫存優化軟體是憑數據,由數據開始,由數據結束。這兩種方法是兩個極端,用哪一種來代替另一種都行不通。理想的方法是從數據開始,由判斷結束:綜合系統的數據分析和計劃員的職業判斷。有些庫存優化軟體考慮到這點,把計劃人員的判斷輸入到系統里。比如有一堆庫存是出於「政治原因」建的——客戶因為短缺,告到工程師的老總那裡,供應鏈只好花錢消災,放上一堆庫存,雖然沒什麼用,但你還不能拿掉。這OK,我們可以告訴軟體系統,優化庫存計劃時,把這些庫存排除在外。但是,小批量、多品種的行業高度複雜,有大量的情況一直處於變動狀態,難以固化在信息系統里,不得不依賴人工來決策。這是個大挑戰,讓我們舉例來說明。
在大型工業設備領域,有些昂貴的零部件壞掉後,要修復再用,否則成本太高。剛開始,備的料都是新零件,客戶的零件壞了,就給他個新零件,把老零件拿來修理;慢慢地,在維修渠道里的老零件越來越多,「維修池」足夠大了,就不再需要備新零件了,所有的庫存水位都替換成修復件。這個時候,需求歷史也要「清洗」,把原來對新零件的需求歷史轉到修復件上,計劃軟體才能正常運作,給出合理的庫存建議來。但這是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動輒需要幾年才能完成;在此期間,需要人工來判斷,究竟需要備多少新零件、多少修復件,不斷動態調整庫存水平。計劃軟體很難對這類庫存優化。
這類看上去是個例,其實很普遍,比如設計變更帶來的零件交替,也有類似的問題。為了降低成本,供應商在不斷推出新的零件,替代那些成本高、效果差的老零件。而新老代替的過程需要人工介入,比如先替代哪些客戶,後替代那些客戶,需要考慮到客戶的接受度和供應鏈的能力,計劃軟體難以有效來優化。
細究一個工業品的庫存體系,你會發現,凡是那些昂貴的產品,總是有這樣那樣的變化,要麼是質量原因,要麼是成本原因,一直處於變化狀態。你說拋開這些產品的話,優化其餘的,但其餘的也沒多少,至少從金額上來說沒多少了。
說了這麼多,都是說工業品環境錯綜複雜,基於計劃軟體系統的庫存優化很難做到位。但這並不意味著庫存優化就不可為。只要做好基本面的工作,你還是可以比你的過去好,比你的競爭對手做得好。要知道,所有的競爭優勢都是相對的。
比如分析庫存,縱向、橫向比較,不同計劃員之間比較,把最佳實踐固化成簡單法則,全面推廣,也會產生顯著的效益。前面講過的成本—頻率編碼體系就是這樣的例子:對於那些單價很高、全球需求很低的產品,比如有個A3產品(成本高過5000美金,全球在過去12個月里只有3個月有需求),當時備貨時沒法有效判斷需求,就在全球的15個地方倉庫都備;現在有了相當的需求歷史了,發現手頭的庫存大概能支持5年的用量。那好,強制把10個庫存點的庫存計划水位清零,讓這10個成為多餘庫存,大概3年後就可以消耗掉50000美金的庫存。而帶來的服務水平風險呢,其實非常小。
再舉個例子。有個工業設備公司做分析,發現沒有及時發貨的產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非常便宜的產品,比如幾毛錢一隻的螺絲釘、螺母、螺帽等。計劃員一般按照平均需求來設定庫存水位,比如備1個月的量;但客戶下訂單時,因為便宜,有時候會一下子訂幾個月的量,結果公司手頭就沒有足夠的料給客戶,導致服務水平指標偏低,客戶和銷售都有意見。那好,這個公司就回顧所有客戶過去24個月的需求,把所有訂單的第一高剔除(這有可能是異常值),確保庫存水位不低於第二高的訂單量。整個分析做完,全球增加了幾十萬美金的庫存,對於一個有過億美金庫存的公司來說,這點投資相當有限,但整體有貨率提高了幾個點。
調整完了,有些計劃員就跳了起來:這螺絲釘我以前備5個,你怎麼給我調到100個呢?在他看來,這95個的增長是個大數字,但轉化成金額呢,也就幾塊錢。而他不知道的是,在地球的另一個角落,有客戶一次訂了100個。當然他可能會爭辯,那不是我的客戶,我的客戶一次要100個的概率有多高呢?答案是當然不高,但並不是不可能:對於這麼低值的產品,即使這麼小的風險,我們也不願意承擔,而且不應該承擔。
在貴的產品上不夠冒險,在便宜的產品上不夠保守,可以說是計劃人員的天性。比如對那些高值慢動的產品,本來可以少備或不備,承擔一些風險來降低庫存,但鮮有例外,計劃員的做法是每樣都備1個,至少客戶怪罪下來我有的說。再比如幾分錢一個的螺絲釘,雖然金額沒多少,很多計劃人員還是不願拔高庫存水位,因為人天生對大數字敏感(比如備了100個,那可是個大數字)。庫存優化是跟人性打交道:平衡人性的弱點,用數據分析的理性來平衡計劃人員的情感。所以,軟體數據作為支持就非常重要,數據也要系統分析,人分析避免不了感性判斷。
從某種程度上講,庫存優化也是系統與組織之間的博弈:不管計劃軟體建議怎麼做,計劃人員總是有各種理由,繼續按自己的老一套來。企業大了,計劃人員的水平良莠不齊,很多人的水平顯然不如軟體系統,雖然軟體系統並不是完美的。但是,系統很少能斗得過組織——系統是死的,人是活的,那些計劃人員總是有足夠多的理由或借口,置軟體系統的建議於不顧,如果你要挑戰他們的話。試想想,那箭是他們射出的,不管射到哪裡,他們總可以圍繞箭頭畫上圓圈,說那就是靶心。系統總是不完美的,會有異常,而國人的傳統呢,就是拋開系統另搞一套,而不是不斷微調、優化系統,最後系統往往是無疾而終。
很多企業採取分散的組織,把計劃分散到基層,是用組織措施來彌補信息系統的短板——企業原來沒有好的計劃系統,就不得不依賴人的經驗;哪些人有經驗呢?自然是基層離客戶近的人,比如客服、物流、運營什麼的。其實,這些人中的大多數不懂計劃,也沒時間鑽研或者不願學習、改變,就只能在經驗主義的路上走到黑,靠拍腦袋做計劃。當企業上了計劃系統後,這些人其實就成了計劃系統的最大絆腳石。
管理者一般站在系統一邊,但永遠沒有足夠的精力來說服這些計劃人員。那一種解決方案呢,就是把庫存計劃的許可權集中,讓最優秀的那幾個計劃員來負責。專業能力高了,人少了,組織和系統就更容易磨合,建立計劃人員與計劃系統的契合,推動庫存優化。
劉寶紅 | Bob Liu
暢銷書作者,供應鏈管理專欄創始人(http://www.scm-blog.com)
最新專著《供應鏈管理:實踐者的專家之路》聚焦專業能力提升,在京東、噹噹等網站正式發行。[1]Service Part Optimization的縮寫,現在歸PTC公司所有。
推薦閱讀:
※《決戰庫存-製造業供應鏈管理小說》前16章免費下載
※庫存形成的「歷史原因」
※年輕人,我不敢「扶」你了
※《決戰庫存-製造業供應鏈管理小說》後記:我非我
TAG:库存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