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極限是什麼?

台灣作家駱以軍在接受採訪時說:「我要看到文學的極限」。

那麼你覺得文學的極限究竟是什麼呢?


駱以軍所說的,必須是一種修辭手法,表達他的一種期待吧,跟傑克說我是世界之王一樣。

如果按照他說的話,我覺得貼近文學極限的應該是這種——具有多重闡釋,不同的人能夠讀出不同的人生——因為無限而極限。話說駱以軍也沒說什麼就是文學的極限了,他只是「要看到」而已,一個靜態一個動態可差遠了。

在靜態意義上說,不存在所謂的文學極限。

文學是無限的。因為文學不是可以世代積累的知識, 每個人的文學之路都要重新開始,正如每一個人的人生。因為文學不是可以真正比較的,所謂的「好」有萬千方式可以達到,所謂優劣,你其實很難取捨。因為文學可以被無限闡釋的,文論家們還會不斷給你找到別樣的解讀方法,所以每個讀者都可以找到自己抵達文學的獨特方式。

內容上呢,如大師所言,文學就是人學嘛。人的慾望就那麼幾種,故事早就被寫盡了。在內容上的極限早就到達了,只是各有各的表現罷了。形式上倒可以千變萬化,遠者什麼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啊大師層出不窮啊,近者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魔幻現實主義等等現代派也已經嘗試過了,至今還是沒有窮盡,所以在形式上不可能窮盡。

況且我們還沒有開始討論歌詞、劇本等等形式啊,你說它是文學吧,文字只是隱藏在背後的功臣,你說它不是文學吧,但少了文學性它會支離破碎,意義難以被呈現。這些應該算是文學的新的發展領域吧。它一直在發展。

一致的內核,不同的表現形式,所以文學的本身沒有極限,同時文學對我們的意義也沒有極限。只要人類對於庸碌的生命不滿意,只要人類開始思考人生了,文字總是必不可少的的工具。任歌曲擁有多少曼妙的旋律,電影擁有多少炫動的畫面,最後最後,真正能夠抵達你內心的還是——用文字承載的東西。

------------------------------------------------ 增 --- 補---------------------------------------------------

看到大家這麼說出來的答案的都挺新鮮的,發現我之前答的可能有點文不對題了,補充一下我對文學極限的想法。

為了解釋諸多文學理論,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學四要素理論,即「作品、宇宙、作家、讀者」。

艾布拉姆斯認為,文學理論可以在整體上分為四大類:

  摹仿理論(Mimetic Theories):關注於作品和宇宙之間的關係

  實用理論(Pragmatic Theories ):關注於作品和受眾之間的關係

  表現理論(Expressive Theories ):關注於作品和作者之間的關係

  客觀理論(Objective Theories):關注於文本細讀

如果我們是以摹仿理論來看的話,文學作品的極限在於巨細無遺地復刻整個世界,真實地反映社會人心,不摻雜作者情感和立場,19世紀的自然主義,國內的零度敘事就是這種。

如果我們是以實用理論來看的話,文學作品的極限在於其闡釋是無窮盡的,每一個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屬於自己的不同的體驗,很多經典都有這種潛質,《變形記》《紅樓夢》《哈姆雷特》等等,你可以說出十幾種思想主題,你可以看得出來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們是以表現理論來看的話,文學作品的極限在於精確地,無損地傳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傳達作者自認為的時代精神,世界趨勢,人性關懷,思想情懷等等,話說在文學作品裡面,單單有作者的思想是最不值錢的了,不然嚴守馬克思主義現實主義創作理論的我國文學早就享譽全球了。必須首先要作品好,作者的思想才有意義的。

如果我們是以客觀理論來看的話,文學作品的極限在於自身,自立門戶,自成體系。拋開作者,拋開所有時代背景,只細讀文本分析文本。在這方面,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極限。譬如卡爾維諾的驚人的敘事技巧,馬爾克斯的斑駁想像力和感情,卡夫卡對人類境遇的關懷安慰,還有閱讀難度逆天的《喧嘩與躁動》和《尤利西斯》!

綜上,各有各極限,文學無極限。XD


「我要看到文學的極限」這句話,如果想要謙虛地表達,或許可以是「我想知道文學是怎麼回事兒」。

看到和達到不同,隔岸看看彼岸,是理智的。跳下去,是不理智的。不理智不代表不好,至少在文學上,沒什麼不好,一本書只要合起來就傷害不到別人。

一個樣本不足以說就是文學極限,問不同的人答案不一樣,他的理由也不一樣,他所認知的文學也不一樣。比如中國和西方世界對何為文學的認知就有微妙的差異,如同哲學的巨大差異。

我所知道的限定文學極限的條件,諸如可以對「人」真誠到什麼程度、對「人」好奇到什麼程度、為「人」感動到什麼程度,還有外在的限定,作者有多具體的自由、他所使用的語言,他能掌握和藉助的技巧等等。

人設定的極限,經常被打破,有時候把極值推遠,有時候來到另一個世界,好在每次突破經驗,驚奇都大於沮喪。


文學的魅力就在於沒有極限。或者說,具有永恆魅力的事物都是沒有極限的。

駱以軍那麼講,當然是因為他像所有深深迷戀文學的人一樣,希望觸摸到文學形態的地平線,感受瀕臨邊緣搖搖欲墜的升華與超脫,而同時也意識到這種慾望永遠不會得到滿足。如同一個行者想要走到路的盡頭一樣——即使腳下已經沒有了路,新的路隨著腳步又出現了,邊界遠遁,行程永無休止。對不可能滿足的慾望的追逐是人之本性,文學恰好提供了一個無限的空間來釋放這種本性。

樓上御言者按照艾伯拉姆斯的角度也系統地論證了文學極限的不可能,鑒於文學理論浩如煙海,我就粗放總結下:

1.形式上的極端實驗是對作為載體的文字的破壞,或者說對文字表達的界限的突破,我想策蘭的詩歌已經具備了這種特徵。然而進一步想,毀壞了文學的形式,文學便不復存在,就如同毀滅了肉體思維便不復存在一樣,那麼對此的德里達式的回應便是,文學的極限就是非文學。樓上有引海涅,在我看來意思相當。沉默是更好的答案,只是我覺得它更適合回答的問題是「語言的極限是什麼」。

2.內容上的極限意味著人類思維的極限——姑且不論人腦的生物學潛力,想像力本身就是無限的,不是嗎?

倒不妨說文學的極致,就是人類思維與感受的界限。


瀉藥。

和老師討論了一下。

只能答:

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王國維《人間詞話》

大抵是人文終極關懷。與個體來說,尋求內心生活的真正幸福。


無言


文學的極限應該是一種抽象的精神力量的無限凝聚,彙集成改變物質世界的具象的力量。

請看下文:

「關於文學的意義,《海伯利安》作者Dan Simmons有個腦洞。在他的科幻小說Ilium和Olympos中,荷馬史詩由於世世代代千百萬讀者的投入、專註、想像等精神活動凝聚成巨大能量,最終使虛幻的人物和世界成為實體,在類似平行世界的地方真實地存在。——這是我看到的有史以來對文學的最強烈的捍衛了。」(轉自 嚴鋒的新浪微博)


是疼。

寫到手疼胃疼了就不寫了,看到眼睛疼心疼頭疼就不看了,聽到耳朵疼就不聽了。可見是疼。


看到文學的極限,莫名其妙想起這種東西:

璇璣圖,也叫璇璣圖詩。是很古典的文字遊戲,也有人認為它神秘至極,蘊含了巨大的智慧。弄這種東西一定挺費心的,也很純粹。但是你說它怎麼怎麼了不起,也說不上。

其實在藝術領域不存在什麼極限的東西。我們不要往太遠或者太近說,就說八大山人和倫勃朗吧。無疑都是史上的高峰。即使隔了幾百年,仍然可以打動我們。然而這算不算極致呢?是不是有比他們更偉大的呢?說不上,喬托啊、米開朗基羅啊、拉斐爾啊、梁楷啊什麼的,一樣一樣都很偉大。好的藝術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

極限不是藝術或者文學的評價標準。因為藝術和文學是多元的,多元帶來的是多維和多尺度。評價標準就可能是各個方向的。讀者觀者本身就沒有一個唯一的標準。所謂極限,會不會有唯一標準的感覺?

這種修辭手法,是非常媒體化的修辭手法。把文學當作微雕啊、速度賽跑啊、晶圓晶元啊來處理。實際上無論讀者還是作者,甚至理論界,都從來不需要所謂「極限」的作品。


千百年來,中國儒家文化中那種根深蒂固的「微言大義」式的文學功能闡釋,一直把文學作為政治和道德的附庸來作賤。「不學詩無以言」,不是告誡人們要以詩意棲居的方式來構建生活形態,說出話來都要帶有詩情畫意,而是說,「詩」作為一種政治和道德經典,其中許多詩句都已成為政治和道德格言,可以很有效地應用於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雖然人們也很看重這詩中「文」的色彩,但它和現代意義上的審美方式還是格格不入的。「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夫鳥獸草木之名。」這幾句話主要是談《詩經》的認識和教化作用,顯然,當時的孔子並不是把《詩經》當作文學樣式來闡述的。

但是,儒家這種「微言大義」式的文學功能闡釋傳統影響深遠,直至今天,我們有些人對文學的審美教育作用的認識,還遠沒有跳出這一樊籠。把認識作用和教化作用包含在審美教育作用之中,就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這種把認識、教化與審美作用不加區別地混在一起的文學功能闡釋方式,極大地弱化了文學的審美教育作用。其明顯的遺患是:人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首先不是關注其美學形式,而是其思想內容;人們對文學作品的吸收方式不是感受性的體驗,而是理解性的認知;人們不是在接受文學形式美的同時,潛移墨化地受到作品內容的熏陶感染,而是在主題思想先入為主的基礎上,對作品內容做精確的「科學」式的分析,從而達到「教化」的目的。人們忽視了文學作品的藝術特點,漠視了它的多義性、模糊性、主觀性和不確定性,而是多給予一元的解讀,客觀的定論。總之,在強調文學作品的認識作用、教化作用的前提下,模糊了人們對文學和其他文章樣式的區別,理解越位於感受,認知代替了感知,使文學閱讀和教育的效益大為降低。於是,人們不習慣於審美鑒賞,而熱衷於分析歸納;於是,「小說反映了……的社會現實」,「劇本揭露了……的制度」,「詩歌表現了……精神」, 「散文傳播了……思想」這些霸權式的話語方式,一直如黑色的雲霧籠罩在文學解讀領域的上空,揮之不去。特別是對下一代進行文學教育的時候,語文教師闡釋文學作品的視角,走不出受制於主流意識的陳舊文學理論的範疇,在形式與內容的關係,思維與語言的關係,形象與生活的關係等問題上,觀念老化,現代意識匱乏,多數教師對本體論闡釋學、接受美學等全新的文學闡釋理論知之甚少,更不能以新的視野來指導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閱讀和鑒賞。


沒有極限,就像沒有一個絕對完美的事一樣。


文學最重要的兩大主題:對人類有限之生活的悲憫敘寫;對人類無限之精神的執著追求。

前者是情懷,後者是智慧。

因為悲憫無極限,精神無極限;所以情懷無極限,智慧無極限;所以文學無極限。


文學之義,其實不過四字,我笑我哭。文學的極限便是笑與哭的極限。但不是笑的極限與哭的極限。這兩者都不是文學能表達的,這是哲學的領域。文學所能展示的是調和的極限。用喜調和悲,用悲調和喜,調和到極限,便是文學的極限。


不會是思想的極限,思想的極限是哲學思考,哲學思考和文學是兩條路,文學從來不是去解決問題,引一句我異常喜歡的話,是培根說的: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私以為,不僅是閱讀如此,文學亦如此——weigh and consider

也不會是形式的極限,好的文學需要形式和內容相平衡,一味追求形式,出來的東西只能是怪物,並且,最好的作家,是把形式內化的,比如最為國人所熟知的《百年孤獨》,馬爾克斯在寫的時候,真的不停地去設計哪裡要加一些魔幻元素,哪裡又要進行時間的跳躍嗎?一定不是的,所謂「魔幻現實主義」對於他而言,已經無需刻意努力而為之了,我不認為,不經過刻意地追求,就能達到形式的極限,所以說,如果有能達到形式的極限的作品,也不是好的文學,那麼文學的極限,就不會是形式的極限

依我看(當然是依我看),文學的極限,就是表達的極限,傳播學裡有一種觀點(麥克盧漢)——

印刷媒介(和文字)把現實分解為非連續的單位,靠邏輯和因果關係聯繫,以線性排列在書頁上展開而讓人感知,喪失了生活那種整體、無序和多重感官的性質

也就是說,語言讓人的思維只能以語言形式去建構,現實本是整體、無序的,語言卻將現實抽離成邏輯、線性和非連續的,這一過程讓人獲得了極大的能力,卻也喪失了一些東西

那麼,文學的極限,就是用非連續的文字,去嘗試表達(還原)整體的、無序的感官/體驗/模糊的體悟/真實(真實,而不是現實)

我換種簡化的說法,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完整描述出哪怕最原始純粹簡單的性慾,甚至食慾,我們也無法完整描述出一滴水落在玻璃上的聲音,但我們可以無限逼近,如果足夠幸運,讀者甚至可以喚起一模一樣的作者試圖描述的感受或想法(儘管描述是不完整的,但喚起卻是完整的)——即透過文字,達到真實——我相信這就是文學的極限

註:儘管我舉得例子都是感官性質的,但請不要誤會,這個極限既可以是感官性的,也可以是idea性的,idea看似容易表達,但是極難完整,不然如果能用1000字概括中心思想的話,作者何必非要寫出三五十萬字來表達一個「同樣」的意思呢?


文學的極限是人的極限。


以前在另一個問題里看到有人說,人的思想總是不能被100%地表達,任何一種語言,表達出來時,都或多或少存在語義上的損失。

那麼文學的極限可能就是:無限逼近於無損的語義表達。完美地呈現出寫作者的思想。


喜歡佩索阿,不過有時候覺得這不算文學,算是心有戚戚


文學的極限即語言的極限。

我相信有此類存在,這類存在與非它的存在有明顯的界限然而無法用語言清晰的描述。


死——《飢餓藝術家》

文學本來就是飢餓藝術,把自己拆給別人看,拆完了當然就死了。


寫小說的人過來答一記。

無論如何,文字和文學,最大的功能和意義就是描述和表達。不論是表達情感、思想,還是描述具體的、抽象的。

一個作家或詩人最核心的能力,永遠是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這就要求,不論使用任何字句、修辭、手法、風格,作家要用文字將自己想要描述和表達的傳遞到極致。

不論文字背後傳達的是情感、思想、能量、力量還是其他什麼,最好的狀態永遠是,作家的所言百分之百地到達讀者的內心。

而這種信息損耗不斷被降低,就需要作家突破文學的極限。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和李白看到同一個月亮。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我有一部絕妙以至於能過達到文學極限的作品 可惜這裡空太小 寫不下。費馬說到


回答前我得說道說道:這個說法或者這個問法就很朦朧。極限?是形式的極限,還是內容的極限,還是思想的極限…=============================

同意樓上@御言者類似於「我是世界之王」的觀點。「我要看到文學的極限」,只是他的一種外表文藝而又略帶那麼一點點思想腔的態度表達而已。也許抒發了他渴望不斷突破,渴望看到文學的更深入蓬勃的發展,以及自己的視野能夠不斷拓寬等等的希望吧。=============================

其次,樓上@負二 說《尤利西斯》是公認的文學極限,這個需要糾正,最多只能說它是意識流領域的一部出色作品,不可能是文學這個如此龐雜的體系的最優作品。文學這東西,只可具體欣賞,非要比較,也只能在相同體裁相同背景相同語言等等條件下比較的,而幾乎可以拿來等量比較的作品根本就沒有。我們只能從某一個方面去看某部作品,比如這部作品語言好,那部作品的結構又比較好。。。。你說拿沈從文的散文去和《紅樓夢》比比,哪個更接近文學的極限?拿李白的詩歌去和同是意識流的代表作品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比比,哪個更接近文學的極限?再退一步,用一樣的體裁,小說來比,《悲慘世界》和《百年孤獨》哪個更接近文學的極限?是不是覺得這個討論文學極限的事很無聊…=============================

最後,回到開始,我們面對這句話時,所需要做的就是體會駱以軍的心情和理想,在他這句看似具體有所指,但實際上只是一種情緒的表達的「我要看到文學的極限」時,能夠抱以理解並尊敬的微笑就好了。只可意會,不可像買菜似的,挑出一部作品或者一種方式,一種觀點來定義文學的極限。不僅文學的極限,所有的極限都未必可以定義。—————————————————

手機碼字,排版混亂,見諒。


極致的描繪抑或極致的發掘、極致的表演。

極致的自由,和衝破自由而帶來的沒有邊際的想像力。

文學的極限是一片蘊含一切的荒原。


言論自由是文學的瓶頸,突破了言論自由就沒極限了。


文學的極限是描述各種人性發生的原因,是精神分析、人性哲學與詩意的結合

例如佛經、易經、道德經那種神秘東西

文字如果描述最真實但人們又說不出的東西,文字即超越了語言。。這種超越語言的東西最後化為眾所周知的辭彙進入社會語言,幫助人與人達成共識。。這些辭彙通常不是名詞,而是某些人際人性規律的抽象


這個問題就好像「文學是什麼」一樣沒法回答……

樓上理論帝好多。我只是覺得,「文學的極限」就是「文字所能表達的極限」。

文字表達有極限么?當然有。否則古人幹嘛說「肘下有鬼」、「詞不達意」。文字表達的極限在哪裡?不知道。可以舉出很多逼近那個極限的作品,但江山代有才人出,誰知道後有沒有來者呢。

所以個人覺得,文學有極限,但作為一個生命有限認知有限的人,只能努力無限逼近那個極限。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讓人這種卑微而平凡的生物,利用文字這種「人造物」,踏入上帝的領域。

I mean it.


一個無限接近於圓的多邊形。


迄今為止人類公認的文學極限是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


讀起來像生活,放下後更愛生活。


等同於人類語言的極限


需要一個完全開放,包容,自由,博愛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文學的極限就沒有極限,


與神對話。


原封不動地把內心的所思所想以文字的方式和盤托出,而無任何偏差。

說得理科點,就是通過文字為介質傳遞思想,同時無損輸入,無損輸出。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應該就是無法被超越吧


欲下一語而不得,概如曹子健見洛神時也。


文學的極限應該是真誠,過了真誠的線寫作者寫不下去讀者也同意難受。寫作者必須對放下的自己真誠。如果是說文學本身的極限那肯定是沒有極限,故事性,哲理性,已經寫不完了,就算故事可以寫完,哲理性裡面人對自我內心的探索也是沒有止境的。就算是連哲理也不追求的文學作品,寫作者獨特的詞藻排列和行文里的節奏感,也是沒有極限的。

暫時想到這些(這不是極限)


藝術的極限應該都是生命的極限


應該是一種呼應。它能超表達和表現你內心最深沉,最渴望的東西。


先放結論:時間

題主說:

那麼你覺得文學的極限究竟是什麼呢?

既然題主這麼說那麼我就不客氣了腦洞打開吧。既然想要討論這些東西我們不妨先看看是怎麼定義文學的。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文化。
「文學」並不一定是客觀的,一名成功的文學家能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展現自己對於文學的主觀看法,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感觸,但藉由嘗試建立一個「客觀的標
准」,有時對能幫助作家了解「讀者的感受」以求將內心之情感與藝術表現完整的體現在讀者心中。有時也能藉此作家的主觀想法帶給社會不同面相省思現況,例如
女性文學的興起。

--------------------維基百科(為了逼格百度太low)

由此我們能提出幾個關鍵詞: 藝術 體裁 客觀 主觀

為什麼我要說時間是文學的極限呢?

因為在歷史的長河中(小學寫作文留下的毛病總得煽個情)只有時間才是事物的唯一長度。不客氣的說所有事物的極限最後都要歸於時間這個我們無法反抗的維度上。言歸正傳那麼我們來說說剛剛我們提煉出來的幾個關鍵詞。我們不難發現我們對藝術的感覺基本上無時不刻的在發生我們看的見的看不見的變化。請允許我用感覺這個詞。因為不管這個人到底是有多理性最後都要被感覺所束縛住(我知道這句話說的有些絕對)。舉個例子吧我們都知道可口可樂的商標是一直處在變化的狀態下。但是我們基本沒有感覺。

貼了這麼多圖只是想告訴大家的是我們對事物的感覺會慢慢的變化。雖然有些時候改變的會很緩慢。我們也許不會察覺到。但是它還是會變的。藝術也是這樣。互聯網公司會更快。他們要求的就是快速的迭代。例如手機QQ的APP我們幾個版本不更新下次再更新的時候也許會適應不過來。也就是說我們的改變是我們感受不到的。這一點我要說的就是我們對藝術的感覺也會以時間的變化慢慢的變化。

體裁

這點也許更不用我說。春秋戰國(我最喜歡的就是這個詞不知道為啥每次寫到這四個字的時候就有點小激動呢)時期的文學體裁又是什麼呢?詩經(體裁應該是詩吧?)然後就是東西漢,曹魏想必大家也許都知道吧。我就不多說什麼建安三子什麼的啦。也就是一直到唐朝的時候我們的主題體裁都是詩夾雜點為了逞才而弄得什麼「大賦」什麼的。但是到了宋朝風氣變了。由於社會資本力量的崛起,市民文化的興起,還有青樓(捂臉狂奔)的出現一大幫找不到工作的文化人開始寫些淫詞艷曲啥的。我們的體裁從詩賦變成了這些小調調。幻想一下坐在溫柔鄉里還有標誌的小妹妹給唱個曲啥的好生快活(嘻嘻)當然了話本已經出現這也就是後世的小說。小說這種體裁太屌了。我們看到的所謂的名著基本就是這種小說的體裁。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點什麼事就是其實歐洲的體裁的發展跟中國的發展是不是同步的(存疑,如果是的話請有心人研究一下原因)。還有一點我想說一下知乎上有些人問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類似史詩的東西?我想說的就是因為中國人有文化呀。我們的國家基本上是大一統的情況。雲遊詩人基本沒有,詩人基本不是給歌女寫點艷曲就是在某某樓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沒人去扯那個淡。所謂的雲遊詩人其實就是信使,你要有什麼事你給點錢我幫你唱出來如果有人知道了就自然會找你。所以中國大體上不會出現類似史詩的東西。反而蒙古出現了具體叫啥我給忘了大家如果想知道就百度一下吧。體裁在無時不刻的變化。但是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那些寫的好的作品一直留存至今,雖然會有散佚掉的但是大體上還是保存下來的東西比較多。關於體裁的按下不表,待會結束的時候再放大招。

客觀主觀

這倆兄弟貌似是一對死敵。我們通常說主觀原因如何如何款管原因如何如何。但是在我這個答案里我感覺丫的長得都一樣。看官們先別生氣看我慢慢道來(先喝口茶,潤潤嗓子)。所謂的主觀翻譯一下無非就是我想這個事是這樣的。客觀就是這個事就是這樣的。但是在文學領域我感覺客觀的看就是這個文本就是這樣的他的好壞就是這樣沒辦法了。寫出來就寫出來了。而主觀呢就是我覺著是這樣的。引用莎翁的一句話就是: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利波特(笑,允許外開個玩笑好的伐?)

我突然感覺這句話特別能當做主觀和客觀這個問題的註腳。讀者是主觀的,哈利波特的文本是客觀的。那麼我們是不是發現個問題就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讀者是變化的也就是說主觀是一直在變化的。而對於客觀的文本的解讀方法也是變化的。也就是說沒有一個不是變化的。

放大招啦

既然所有的一切都是都是隨著時間變化的我們能不能說時間才是對一個作品的最終定價。正如我前面所說的藝術 體裁 客觀 主觀都是隨時間的變化。我們不能因為時間對藝術的影響就說《哈姆雷特》不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不管我們如何變換我們對藝術的領悟。從對金字塔的喜愛,到對各種奇奇怪怪的建築的欣賞。時間溜走了好幾千年我們還會認為《哈姆雷特》是部好作品。還有就是體裁。甭管怎麼改朝換代唐詩宋詞一直是我們民族最優秀的作品。哪怕我們現在已經開始說普通話了。古音都消失的無影無蹤了。主觀客觀我都不想舉例子了。太累了。(好吧我承認這段寫的不好)

所以我認為文學的極限就是時間。只有經得住時間檢驗的東西才是好的作品。能夠被收藏的人類瑰寶

——————————————分割線——————————————————————————

@負二 希望您能看一眼。嘿嘿


寫的是我,說的是你。


沒有百分百的感同身受


我叫文學我會亂說?小哥我一夜七次永無極限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文學與音樂和舞蹈,這些文化工作的內容不太可能是有極限的。記得奧運會的口號吧,更快更好更強,即使是通過科學的論證,人類的潛力是有極限的,但是運動場上的記錄也在不斷刷新。文字的極限像是飯菜的極限,不論是一篇文章會讓多少人讚不絕口,通體舒暢,但總會有人覺得內容費解,難以達到共鳴,哪怕僅僅是琅琅上口都遠的可憐。

文學作者會認為完美的文章也會是下一個篇章吧。


自殺


讀起來像生活,放下後更愛生活


吹牛逼真的開始收稅了的時候


人物刻畫成一個球體的面貌


無言以對,


創造一個新世界。


「許多年間,我也一直認為幾近無限的文學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這個人曾經是卡萊爾、約翰尼斯·貝希爾、拉法埃爾·坎西諾斯-阿森斯和狄更斯。」

——博爾赫斯《柯爾律治之花》

對我而言,這個人曾經是黑塞、卡羅爾、帕維奇、里爾克、李白、某位網路上認識的小說作者,我不願透露他的名字;以及博爾赫斯自身。

嚴格來說,除非文學終結,否則文學的極限不會存在;不過從閱讀體驗的角度,使人感受到文學之美彙集此處的持久的瞬間,有少數的作家可以做到。


與無可言說對質


文學沒有極限。只有無限的可能性。如果非要弄一個極限出來的話大概就是文字的盡頭吧,文字所表達不出來的東西也就是文學的極限了吧。


不用文字描述。


那正如生活是否有極限一樣。。。


朱國華教授著作《文學與權力:文學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一書可能對這個問題有啟發。


真實。


文學的極限這個問題時不能用簡單的一本書、一句話、一個作品所能表達的。

文學作為藝術表達方式的一種其多元化的屬性和不同的類別決定了文學的極限幾乎很難進行一個有效的界定。

舉個例子:你覺得文學中最孤獨的極限是什麼?當你覺得:「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很孤獨時卻又有「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意境,當你認為這已經是極限時卻又有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這僅僅是文學的一角都難以確定極限怎能又輕言文學的極限呢?

當然大家說的那些作品,是各位根據自己的見解和認識畫出的對於自己來說的文學的極限。

在此我先聲明這個比喻沒有攻擊任何上面以自己心中作品發表見解朋友們的意思。

人類對文學極限的見解就好比是對中世紀對於宇宙中心的認識,從開始愚昧無知的地心說,到後來改良但也不正確的日心說,再到現在大家都不能缺的。這隨著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來決定的。

當然地心說、日心說、認識到無窮有對錯之分。然而文學作品的極限根據每個人的理解來確定卻沒有對錯之分。這也就是二者的不同吧。。。

(如想探討、創作更多網路文學作品,可百度百科搜索北岸文學社進行了解後如有興趣,私信本人,我會想你講解具體事宜!謝謝!)


以前看的一部電影,女主的丈夫去世的那一刻從森林裡走出來一個小男孩。可能極限就是瀕臨死亡而一息尚存吧。如果哪一天文學走到極限,也許會有許多別的形式分擔她的部分功能,額,比方說,知乎這種社會性開放式問答系統


這個問題因人而異,我希望文學的極限是可以推翻結構主義,讓生活更有趣一些。


文學的極限,我更傾向於無限,古代中國的學者都思考過這個問題,典型的就是言象意之間的關係問題。古人的出的結論是得意忘言。或是以象來無限的接近言。混沌的狀態是文學最美的形式。


文字無法表達情感之時,語言業已淘汰之日,便是文學使命的終結。


文學的極限是沒有極限


我覺得文學的極限是為了忘了文學,不汲汲富貴,不深究精神,做最普通的人,最普通的事。


考慮文學極限時,問一下思維的極限存在么?中文在於意境,文學的極限可能就是思維的極限


左右常人心神。


文學的終極,是對有限字詞的無限理解以及對情感的極端敏感性


生活的哲學。


文學沒有極限,只有下限,下限就是不搞三偽文學


漢字的數量是有限的,將文本的長度設定在一千萬字,加上標點,進行排列組合。這就是一種極限。我想,總沒有人會去看一篇一億字的文章吧!

可是以後的事,誰知道呢?

雕像就在那裡,我只是把多餘的部分去掉罷了。

文章也就在那裡,我不過把她排列了出來。

或許在未來,文字成為一種儀式感的裝飾,人類的交流方式進入更高的層次。


文學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如果有一天文學脫離了生活,那樣是否就為極限了?


文學的極限就是純,就是完全沒有三偽文學


文學零極限,但文學家各有極限……


我覺得就是認知的極限…想像力是建立在認知上的。


要而言之:我們應當毀滅文學而獎勵文人─—獎勵他們不做文人,不幹文

學。


首先文學的好壞是由人判斷的。

客觀的極限不存在。

「文學的極限」這個問法,或者說,這個說法本身就不太合適。

文學的好壞不但跟作者寫作能力有關,而且跟讀者的閱讀能力也有關。

或者說「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這兩個詞也不合適,

那不但是一種能力,也應該是一種個人的獨特的感覺,感受。


讓人絕望,因為無法超越


推薦閱讀:

管窺《金瓶梅》——第一次邂逅
Kindle:界限的存在與虛無
雞湯
這本書講了麥肯錫精英的48條工作習慣,最重要的是這7條
幫你提高幸福能力的10本書

TAG:閱讀 | 寫作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