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貨架的「新零售」邏輯:果、小、美
騰訊入股永輝超市,正式宣告,阿里籌備已久的「新零售」戰略正式在2017年年末揭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零售博弈——新零售,賽道初成。
從現有格局來看,新零售,有涇渭分明的兩個產業方向,都是硝煙瀰漫,資金洶湧:1、如阿里、小米、網易等,大開大合,有盒馬鮮生這樣的新零售新物種,也有銀泰、三江購物等的數字化升級與改造,從2014年至今,阿里在新零售的投資近千億元,包括銀泰前後的251.7億港元、282.33億元投資蘇寧、224億港元投資高鑫零售;2、又有果小美、每日優鮮「便利購」、便利蜂、猩便利為代表的「無人貨架」,今天,果小美創始人兼CEO閻利珉對外宣布,果小美已經完成C1輪融資,金額5000萬美元,從2017年6月成立至今,168天里,果小美已經先後獲得4輪融資以及一次戰略合併,累積融資金融超5億元人民幣——當然,果小美也不過是無人貨架的一個代表。
新零售兩個場景命題:家與辦公室
阿里CEO張勇說,新零售是「人、貨、場」的重構。
涇渭分明的兩個產業方向,一方是阿里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向線下的滲透,培育新物種或升級傳統零售,另一方則是果小美、每日優鮮便利購為代表的創業者,從零開始,切入線下,創造出新的購物場景與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果小美創始團隊如閻利珉曾是聚划算負責人,近期干嘉偉加盟果小美,便利蜂創始人則是去哪兒網前CEO庄辰,猩便利則是大眾點評COO呂廣渝——2017年,一時英雄的互聯網人,猛扎線下,他們不約而同地看到了趨勢,但這趨勢是什麼?
回到張勇所說的,新零售是「人、貨、場」的重構,這一定論。無人貨架之所以能夠在過去一年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一個二分法上:新零售的起點是人,運營的核心是貨,構建運轉邏輯是場景。
將果小美的無人貨架與阿里的盒馬鮮生聯繫起來,更能讀懂無人貨架的邏輯所在——中國最具有消費能力的一群人,每天兩個最重要的場景,家與辦公室。電商、O2O、盒馬圍繞的是「家」的場景,無人貨架,圍繞的則是「辦公室場景」。
事實上,圍繞「人」的場景,無不被互聯網的BAT與獨角獸們所佔據,衣食住行,吃喝玩樂,出行有滴滴、ofo,吃飯有口碑、點評,晚上回家購物有天貓、淘寶,娛樂則有微信、頭條以及各種視頻與遊戲。分眾傳媒是少有的盯上辦公室的創業項目,不過,也只限於辦公樓宇的電梯廣告,而這兩年風生水起的互聯網外賣,在辦公室的場景下,也是有限的。
創業果小美前,閻利珉考察過一個團隊,這個團隊30個人的辦公室里的貨架,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一共消費了8000塊錢,耗損只有5%——兩個數字對比另一組數據,便能得出一個結論,這將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中國大概有6000萬家實體企業,即便按50%的比例,30個員工以上,一個月即便只有2000元的消費,算下來一個企業一天100元,一天便有30億的銷售額。
無人貨架1.0:點位之爭以及路徑差異
辦公室這一場景是零售業的「真空地帶」,創業者們如何定義這一產業?
我們先從果小美、猩便利、每日優鮮便利購等團隊的創始團隊談起,創始團隊包括聚划算、阿里巴巴、美團點評、去哪兒網等從業經驗,從線上打到線下,搶佔辦公室,顯而易見的便是與團購大戰一樣的地推,從搶佔辦公室的「下午茶」這一場景切入。
我們將無人貨架的競爭分為前端與後端,1.0版本與2.0版本。
前端與1.0版本的競爭,搶佔點位,比拼的是,誰搶佔的辦公室網點足夠多,運營的核心是果、小、美:0.5-0.8的無人貨架,從水果零食飲料等辦公室人群下午茶場景切入。
點位的競賽,是2017年的主戰場,果小美進入北京、上海、武漢等全國近百個城市,終端點位數月增長保持在300%的增速——當然,這也是創業168天便融資5億元,完成C1輪融資便馬不停蹄準備C2輪融資的原因之一。
果小美、猩便利、每日優鮮便利購等等,都在搶跑,但各自對於無人貨架的定義是不一樣的。
看似千篇一律的無人貨架,他們對未來的定義,卻是不一樣的,最大的分歧,或許是果小美與猩便利、便利蜂:果小美沒有選擇複雜的線下打法,不做線下店,只做無人貨架;猩便利、便利蜂則是「無人貨架+門店」的模式。
果小美專註無人貨架,為的是好鋼用在刀刃上,快速擴張。閻利珉認為果小美彎道超車的機會就在於沒有選擇複雜的線下打法,不去開店,這是一件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自然不會因為線下的巨大風險影響到快速爭奪點位這件事。
猩便利與便利蜂,則在無人貨架基礎上還有自己的「智慧門店」,這其中,便利蜂的模式,更甚——便利蜂更看重的其實是門店,而非無人貨架,它們對自己的定義是「新型便利店」,7-11、新佳宜等傳統便利店的顛覆者,無人貨架只是它們的一個補充。
也就是說,果小美的定義是無人貨架,是互聯網方法下的新零售「新物種」,猩便利與便利蜂則定義是互聯網方法論下的一個個連鎖便利店。
果小美要做的,便是迅速開店,與猩便利、便利蜂搶跑,而猩便利、便利蜂則一方面要與果小美搶跑,比拼點位,同時還要應對來自7-11、新佳宜等的競爭,雙線作戰,背腹受敵。
果小美與便利蜂、猩便利的定義不同,也註定了兩種模式的速度區別:前者可以跑得更快。一個簡單的估算,一個貨架0.4-0.8平方米,便利蜂、猩便利每個門店需要服務大約500個這樣的貨架,相當於前置倉,從運營精力和體驗上來說,這很難為消費者提供服務——但另一方面,他們的「連鎖店」又必須做好服務,這就陷入兩難境地。兩種模式資金方面的需求,也不一樣,一個無人貨架成本大約在400-600元,投入最晚半年便可收回成本,盈利,但一個「智慧門店」動輒幾十萬的投入。
無人貨架2.0與暢想
無人貨架的1.0版本是下午茶,那2.0版本則有更多的想像空間。當然,這也是IDG等諸多風投前赴後繼投入其中的原因之一。它的場景,具有更多的商業想像力。
一個合理的場景拓展是,無人貨架上線生鮮、瓜果、盒飯——辦公室白領,下班後順手買菜回家做飯,也是自然的。美團點評可以做出行,滴滴出行做外賣,都是流量與場景的合理拓展——無人貨架,也一樣。
無人貨架加一塊液晶屏,其實也是另一個分眾傳媒。搶佔了辦公室人群,中國最有消費能力的一批用戶,在這基礎上有很多的商業機會可以挖掘。
互聯網好也好,新零售也罷,說到底,就是搶佔規模性用戶以及他們的時間。
推薦閱讀:
※瘋投圈#13:無人零售真偽風口之辯
※無人店、快閃店、概念店,再看商業的「從0到1」
※辦公室貨架首宗合併案背後,釋放了什麼信號?
※無人零售真偽風口之辯 | 「瘋投圈」播客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