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藏是戰略要地?
哎 如果西藏獨立成國 四川盆地立馬處於絕對的戰略劣勢 成都 重慶就在他國火力控制範圍之內 開句玩笑 落差幾千米 丟個雪球說不定就能帶你砸死了。佔據西藏高原 對南亞次大陸就有天然的戰略優勢。如果西藏丟了 北面的新疆等於三面被他國環繞,防守壓力更大。緬甸雖然也很重要 但沒有的話 並不會處於劣勢。從古到今 吐蕃一直都是中原文化的大敵,東南亞到很少出現能產生威脅的國家和文明。另外 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等都發源於青藏高原。
幾年前還能看到中印緊張,一幫閑的要命的人總擔心開戰,我一朋友隨口說了句:薩地亞起碼要用洲際開到北京,在西藏扔個手榴彈就到新德里了~~~
西藏就是這麼重要。
沒有西藏的唐朝你看多慘,連首都都被搶了。
如果沒有抗美援朝,中國會怎樣?
如果美國很仁慈,就停在鴨綠江邊,這是最好的結局,然後隔三岔五往東北扔炸彈。蘇
聯一看不好,屯兵百萬在黑龍江,也不會跟美國直接干,搞個緩衝區。沒事兩邊擠著東北玩。解放台灣更沒戲,想渡海,有著苗頭美軍就給中南海來個誤炸。蘇聯對華援助是沒戲了,可以給點錢養點兵,其他不用想。原子彈不用想,敢建核反應堆,直接炸掉。然後62年印度崛起,老毛想出兵,(或者老毛已下台,少奇接班),無賴腹背受敵,放軍也在美帝的擠壓下慫了,只好和談,割西藏,然後印度在以後的幾十年間沒事就在西藏四川交界處煽動獨立,時不時威脅要在長江源頭築壩。
然後美軍戰略進攻,出兵越南,沒有限制的轟炸,越共也頂不住,然後,美軍抵達雲南
,最終中國人民提前進入民主社會,分裂成7塊。日本不會崛起,整個東亞人都是東亞病夫的形象,更不要說中國人,在哪都會被虐出翔來。--
西藏是從清朝才變成中國的附屬國。 中國是西藏的宗主國。 西藏一直不是中國的一個省。 1905年清朝要把西藏變成一個省。 還沒有完成,清朝就倒台了。 清朝倒台後,西藏和蒙古不一樣,沒有一個外國在煽動獨立。 所以西藏就進入一個睡眠狀態,既不聽中國的指揮,也不宣布獨立。 直到1950年,西藏貴族才如夢初醒,從前的老主人回
來了。但一切都太晚了。看一下地圖,西藏高原+新疆+青海,那幾乎是將近一半的國土。如果都失去,那整個中西部都全部暴露了。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推薦看一下《天葬——西藏的命運》,裡面有你需要的答案
出當金山口可以佔領河西走廊,截斷絲綢之路。跨過金沙江可以俯衝成都平原,一馬平川。自芒康南下可以直搗大理,縱橫雲嶺。佔據阿克塞欽可以切斷新藏聯繫,憑險自守。
再加上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一旦在青藏形成統一的割據政權,極難拔除。所以是戰略要地(解放後的西藏農奴焚毀契約)以下選自新語絲網站丁不二方舟的文章《用心路和天路連通雪域高原》:
2008年3月14日,西藏拉薩發生騷亂。藏獨分子表現瘋狂,與境外勢力勾結,希望借用奧運年,把西藏問題國際化。儘管鬧出的動靜很大,但對於結果而言,卻是最差的一次。因為逆流而動,越賣力就越失敗,古今皆然。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千米以上,位於中國西南部,包括西藏、青海大部和其他幾個省區局部,也包括鄰國的部分地區。中國境內面積達240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青藏高原的地質年齡比較年輕,大約5500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相遇碰撞,地面抬升隆起。一番滄海桑田後,原來的一片海洋變成了今天的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的特殊之處是面積大、海拔高,因此被譽為「世界屋脊」和「第三極」。與其有點相似的是南美洲的玻利維亞高原,但不屬於同一量級。青藏高原是多條大河的發源地,孕育滋養中國、南亞以及東南亞地區。因為它過於高遠,直到近代,才窺得全貌。高原上山脈錯落,冰川縱橫,湖泊密布,景象萬千,既有連生物都很少光顧的極端寒旱地帶,也有受印度洋暖濕氣流惠顧形成的「西藏江南」。獨一無二的地理條件,必然孕育出獨一無二的文化,讓一批批西藏迷們為之傾倒,不知所措。亂花漸欲迷人眼,問題隨之而來。
世界屋脊在地理上彷彿一座大孤島,自然條件總體惡劣,地廣人更稀,社會發展緩慢。藏族的起源在學界尚無定論,來自東方或南方都有可能。至6世紀時,青藏高原分布有很多氏族和部落,各據一方,紛爭不斷。其中在今天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部落逐漸壯大,其首領被尊為「贊普」。至贊普松贊干布(617~650)時期,降服各部,建立了統一的吐蕃王朝,定都邏些(今拉薩)。吐蕃是唐朝人對這一政權的稱謂,「蕃」是古代藏族的一種自稱,一般認為發音由苯教而來。苯教的源頭可能來自中亞某個古老宗教,傳入藏區後與當地原始的圖騰崇拜融合形成苯教。
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吐蕃乘機擴張,至8世紀末達到全盛,疆域東至隴右,南並南詔,西連大食,北接回紇,並曾攻陷長安,洗劫後離去。唐朝與吐蕃長期不睦,戰爭不斷。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和親聯姻,雖被傳為千古佳話,而事實上只是唐蕃之間的短暫蜜月期。9世紀初,吐蕃陷入內亂,842年,末代贊普被殺,王室分裂,開始了封建割據。
社會動蕩時期,多是宗教興盛時期。原始的苯教難當重任,佛教開始大行其道。佛教於松贊干布在位時傳入吐蕃,包括漢傳佛教和印度佛教。兩派同為大乘佛教,但為爭奪主導權,激辯多年。後在贊普墀松德贊的決斷下,漢傳佛教慘敗,被逐出藏區。印度佛教在印度本地早已式微,雖然在吐蕃獲得尊崇地位,卻離原貌漸行漸遠,其間與苯教融合,其後又受印度多種宗教影響,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
佛教在藏區的傳播並非一帆風順。幾位贊普的本意是藉助佛教維護統治,沒想到隨著佛教勢力增大,各地開始藉助佛教削弱贊普及舊貴族的權威。末代贊普朗達瑪聽從反佛人士建議,扶持苯教,下令吐蕃全境禁佛,收回寺廟,焚毀佛像佛經,殺害高僧,強迫僧人還俗。朗達瑪的專斷引發強烈反彈,各地紛紛反抗。結果吐蕃滅亡,近百年後佛教強勢回歸。
藏傳佛教是藏族地區最典型的文化代表。它的形成表明該地區雖與漢文化、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相鄰,但因地理條件過於特殊,社會發展卻能特立獨行,很多社會內容與周邊並不合拍,反而在遙遠的歐洲可以找到知音。如果對比吐蕃王朝的滅亡及藏傳佛教的興起,與羅馬帝國的滅亡及基督教的興起,不難比較出二者有一定的相似度,並且因此都形成了以封建農奴製為基礎的政教合一。不同之處是因為藏區的自然環境更惡劣,生產更落後,比巫術橫行的多神時代進步有限,精神統一難以歸於一神,所以是多神教的政教合一。
藏傳佛教派別眾多,如果沒有外力干涉,某派可以坐大,但很難服眾。宋朝勉強自保,無暇西顧。蒙古西征,所向披靡,藏區多方經過協商,推舉薩迦派領袖薩班(1182~1251)出藏,與蒙古高層聯繫。1247年雙方在涼州(今甘肅武威)會晤,確定藏區歸順蒙古,同時確立薩迦派在藏區的領導地位。1260年忽必烈繼位蒙古大汗,1264年設立總制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和藏區行政事務,後更名為宣政院。蒙古人原來主要信奉薩滿教,在接觸藏傳佛教後,為我所用,很快就實現了蒙藏一家親,可見二者的社會基礎有相近之處,而更加自詡高深的漢地禪宗並沒有被蒙古人相中。
藏區在元朝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其行政管理必須要藉助宗教勢力。忽必烈封薩班的侄子及弟子八思巴(1235~1280)為帝師,八思巴不辱使命,多有建樹。帝師制度得到延續,終元一朝,共計十三任。明代元後,派員入藏,告知中原易主。元朝最後一任帝師於1372年赴南京拜見明太祖,朱元璋封其為國師,明朝順利接管藏區。不過,早在元朝末期,薩迦派(花教)已經失勢,噶舉派(白教)當道,另外噶當派、寧瑪派(紅教)和早已佛教化的苯教(黑教)也有一席之地。面對各派,明廷沒有貿然採取特意扶持一方的政策,而是平衡處理。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下,原屬於噶當派的宗喀巴大師(1357~1419)面對亂象,博採眾長,決心改革佛教,1409年正式創立格魯派,兼并噶當派。格魯派因戴黃色僧帽,故又稱黃教。格魯派調和顯密兩宗,重視戒律,所以僧人的專業水平和道德修養顯得更高,從此信眾日增,並於明朝後期傳入蒙古地區。格魯派坐大後,必然派中有派。宗喀巴的眾多弟子都建立了支系,對後世影響較大的主要有達賴(意為「大海」)和班禪(意為「大學者」)兩支,其中達賴一支因為掌控了藏區的經濟富庶地區,所以勢力最大。
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最早始於元朝初期。噶舉派在與薩迦派的爭鬥中失勢,又恰逢身為領袖的高僧圓寂,為避免本派群龍無首,同時為表示最牢固的繼承關係,於是採取佛教中的輪迴說,選擇靈童,創立了活佛轉世制度。至16世紀,藏傳佛教的大多數教派都施行了活佛轉世制度,以至於後來活佛遍地開花。一時的權宜之計,能被迅速推廣,表明這種制度創新與地區的實際需求高度契合。活佛轉世制度除了可以鞏固政教合一的正當性,還可以降低政權更迭的成本,儘管不可能完全避免政局動蕩,但這在經濟極為落後的地區也算是一種較為合理的選擇。不過活佛太多,也要排排座次,否則難免大開殺戒。已經在影響力方面當上老大的格魯派,沒有力量對藏區實現武力控制,所以還是需要靠外力幫助,確認其領導地位,以維持地區穩定。
清朝崛起前,蒙古人的勢力已經進入藏區,有軍隊常駐。滿人與蒙古人的關係很好,五世達賴遣使赴盛京(今瀋陽)向皇太極表示歸順之意。清朝定都北京後,1652年五世達賴應邀赴京覲見順治皇帝,受到冊封。五世達賴圓寂後,因多種原因,藏區並不穩定。為了防止因達賴廢立問題引發動蕩,康熙於1713年冊封五世班禪。至此,在清政府的認可下,確立了達賴和班禪兩大系統在西藏的政教地位,以後二者轉世都要由中央確認。達賴、班禪相互幫扶、互為師徒,又相互制衡、互為對手,並且形成了各自以拉薩和日喀則為中心的勢力範圍。
清朝前期為穩定邊疆不遺餘力,清政府雖未改變對藏區羈縻管理的性質,但是藏區每亂一次,通常都會導致中央的控制力增強一級。1720年清軍入藏,把守要地。1725年清政府在青海設西寧辦事大臣,管理北部蒙古諸旗、南部藏族土司後,順勢於1727年派遣駐藏大臣,協助達賴、班禪。1751年又批准成立噶廈(藏語意為「發布命令的機關」)政府,設噶倫四人,三俗官一僧官,由清政府任命,受駐藏大臣和達賴喇嘛領導,管理西藏地方行政事務。從此西藏與內地的關係更加緊密,停止戰事,加強經濟,青、甘、川、滇等地的藏族分布逐漸得到固定。
西藏南部與印度、尼泊爾等國接壤,邊民往來頻繁。18世紀後期,尼泊爾的廓爾喀人兩度入侵西藏,1791年還洗劫了班禪住地扎什倫布寺。八世達賴上奏告急,乾隆派大將軍福康安統兵入藏,驅走外敵。隨後頒布實施了《欽定藏內善後章程》,其中包括金瓶掣籤制度,加強中央對活佛轉世的管理,以及常備兵制度,在拉薩、日喀則、定日、江孜四地駐軍,保障安定和增強國防。
英國殖民印度後,繼續北進,陸續控制了尼泊爾、錫金、不丹,並圖謀將西藏收入囊中,先是派人以傳教、遊歷、經商之名,搜集情報,然後藉助貿易向西藏滲透,鼓動民族矛盾多挑事端,蠶食中國領土。1888年英國第一次侵略西藏獲勝,迫使清政府簽訂條約,開放亞東為商埠。1904年英國再次入侵西藏,攻佔拉薩,十三世達賴(1876~1933)被迫出走蒙古。
隨著軍事勝利,英國本想順勢將西藏變為殖民地,但很快發現並非易事。雪域高原不是南亞次大陸,達賴不在,九世班禪(1883-1937)也拒絕與之合作,英國人再威風,西藏各界卻不為所動,清政府的表現也不卑不亢。另外在國際上,與英國長期反對俄國獨佔新疆形成對應,俄國利用本國蒙古族信仰喇嘛教的因素,也對藏區施加影響,並長期反對英國獨佔西藏。英國經過權衡,與清政府簽約,獲取眾多利益後,放棄佔領西藏,轉而圖謀支持西藏獨立。
清末國力日衰,中央自顧不暇,無力維護西南地區邊疆的穩定。面對英國的各種侵犯,西藏勢單力薄,利益不斷受損,與中央溝通不暢,達賴甚至兩次被革除封號。1910年初,因與駐藏大臣不睦,達賴又被迫出走印度,受到英方款待。這一時期,西藏上層對中央愈發失望和不滿,逐漸形成了分裂勢力。辛亥革命後,許多省份宣布自治,中國內亂加劇,禍及邊疆,1912年西藏發生驅逐漢人的事件。西藏雖未公開宣布獨立,不過隨著中央在西藏常設管理機構的瓦解,實際已經處於獨立狀態。英國趁機於1914年在印度西姆拉召開會議,試圖逼迫中國政府承認西藏獨立,還背著中國政府炮製麥克馬洪線,把西藏藏南地區劃歸英屬印度,令邊界問題後來成為中印兩國間的一大障礙。期間,達賴與班禪的關係開始疏遠,最終雙方交惡,班禪出走內地,達賴控制全藏。
西藏在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表面看多為政治原因,其基礎卻是經濟原因。亞東開埠後,英國憑藉先進的技術、豐富的產品,換取西藏的原材料,雙方貿易額大幅增長,反之,西藏與內地的貿易額逐漸萎縮。不僅如此,英國人還完善了印度到中國西藏邊境的交通線,貨物人員往來極為便捷,以至於後來中國內地的很多貨物運藏,甚至官員赴拉薩,都要途經印度。至1924年前後,傳統的漢藏貿易幾乎停止,古老的交通線上冷落車馬稀。此時的西藏與內地,地理關係依舊,但是往來形同陌路。另外,英國幫助西藏組建新軍,加強軍備,長期壟斷對西藏的軍火供應。通過商業、軍事雙管齊下,英國培植了大批親英勢力,更加便於在政治上控制西藏。
英國鼓動西藏獨立,達賴內心矛盾,卻沒有走出最後的一步。因為他也清楚英國的不軌之心,更清楚西藏難以脫離中國。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達賴主動派員接洽,表示回歸之意,中央也派遣官員與之商討各項事宜。不過1933年十三世達賴圓寂,隨後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相繼爆發,此事又被擱置。期間,儘管英國逐漸衰落,二戰後準備從亞洲抽身,卻還是不遺餘力地扶持分裂勢力,儼然將西藏打造成了一個獨立王國。轉折出現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內戰結束之日即邊疆回歸之時。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解放軍進駐拉薩。該結束的終於要結束了。
西藏的農奴制不僅落後,而且與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相違,已經沒有存在的理由。經過協商,中央給出過渡期,希望緩步推進改革,但是西藏上層部分頑固的僧侶和貴族卻決定逆流而動。如果說以前西藏地方與中央的各種若即若離,還屬於簡單的政治博弈,這次則是面對根基將被剷除,因恐懼而絕望後的拚死一搏。噶廈政府狂印紙鈔,斂財備戰,引發通貨膨脹。個別地方的公開叛亂始自1956年,並逐漸蔓延。1959年3月,分裂勢力在拉薩發動暴亂,妄圖通過全面武裝叛亂實現其獨立的夢想,但在解放軍軍事打擊下迅速失敗,最後只得挾持(姑且如此認為)十四世達賴逃往印度,在達蘭薩拉建立流亡政府,開始與中國政府長期對抗。
達賴集團投入西方反華勢力的懷抱,一唱一和,共同編織西藏美好的過去。西方的西藏問題專家如雜草叢生,連好萊塢的大腕明星都來捧場,普通民眾更是趨之若鶩。同西方人溝通農奴制或者政教合一也許並不困難,他們在這方面比中國漢文化圈更有發言權,但是讓他們理解西藏的農奴制似乎很困難。歐洲中世紀的農奴制是否美輪美奐?美國黑奴的生活是否更民主、自由、平等、博愛?果真如此,社會改革則無必要,更別說革命了。在國際關係中,西藏問題其實是個偽問題。很多西方政客揣著明白裝糊塗,不過是借著問題向中國找茬謀利罷了。
但是,西藏在中國內部卻是個真問題,惡劣的自然環境是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保持到1959年的農奴制是歷史的殘留,慘絕人寰的場面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西藏廢除農奴制後,萬民歡騰,部分藏族同胞甚至將毛澤東奉為大神。不過經濟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國家整體停滯期間,西藏更是步履維艱。改革開放初期,西藏依然缺乏自我造血的機制。隨著東部經濟騰飛,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西藏迎來了重要機遇。但困難在於西藏的工業化建設成本極高,一袋水泥、一根鋼筋的真實價格不能與內地相比,享受愜意的旅遊者很難體會建設者的那份辛勞。
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句話對於西藏更為適用。西藏從原始的農業文明邁向工業文明,正在實現跨越式發展,書寫新的篇章。西藏獨特的地理條件還會保持獨特的文化,但是肯定會漸漸擺脫落後和蒙昧。當遊客有幸乘坐火車,去欣賞沿途世界屋脊的美麗風光時,耳畔常會響起《天路》這首歌:「……黃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崗,看那鐵路修到我家鄉,一條條巨龍翻山越嶺,為雪域高原送來安康。……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把祖國的溫暖送到邊疆。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各族兒女歡聚一堂。……」
只要中國想建雷達站,相當於印度中北部地區面臨24小時無數架飛行高度4000+的預警機,三哥飛機一上跑道就知道了,導彈一點火就知道了。
你有想過如果四川是邊境省份是什麼感覺嗎?
丟了西藏,新疆必然不保,學學初中歷史就知道了,沒了西藏新疆,中國還能星辰大海嗎,現在的荒地,沒準十年以後就是寶藏,百年之前誰想得到波斯灣黃金萬兩?說不準十年以後,人類的核心動力能源就變成青藏高原的凍土了呢,到時候你再進口?且不說居高臨下的戰略地位和緩衝距離。西藏無論是不是自古以來,它必須是自古以來中國的領土。
其次,別看平面地圖,買一張立體地圖看一下:居高臨下,阡陌縱橫,俯控四方,你會震驚的。具體點的,喜馬拉雅山脈東西兩端各有一個能過人缺口,看看西面那個缺口離新德里有多遠??驚呆了吧
西藏,是中國西部的門戶,是中國攻擊南亞次大陸的前線基地,也能依靠戰略縱深保護四川盆地
1,是東南亞和南亞的水塔。2,對印度可以形成「居高臨下」的優勢。3,利用地形屏蔽印度對中國有可能的直接的地面侵略。
少了了西藏,文青們還去那裡凈化心靈
站在上面我能尿到你,而你只有乾瞪眼的份
憶往昔吐蕃三入長安之故事
找個離你們市縣周圍最近的山爬上去往城裡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