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制度穩定效應:來自地震衝擊對義大利城市自治轉型影響的證據

這篇文章是韓偉男同學為「量化歷史研究」公眾號寫的推送,轉載已經公眾號同意,拉到底部可以看公眾號簡介。

制度轉型是政治經濟學中非常重要的話題,但由於現實世界的複雜性,要想從實證中釐清制度轉型中各種的機制,進而把握其中的因果關係極為困難。Belloc、Drago和Galbiati在2016年於QJE發表的文章「Earthquakes, religion, and transition to self-government in Italian cities」,利用地震的衝擊,識別了宗教在制度持續性中的作用

文章指出,中世紀義大利人認為地震是神的震怒,因而在震後表現出的驚慌失措,只能尋求宗教的慰藉;而同時掌握城市政權和教權的主教們,則抓住這個機會,通過安撫社會心理、恢復社會秩序來鞏固自身權威。教會主導的「震後秩序的重建」,妨礙了中世紀義大利城市從封建走向市鎮自治的制度轉型。

11世紀的義大利中北部城市分為兩種:主教駐地城市和非主教駐地城市。在前者,主教既是其封建領主,又是當地宗教服務的唯一提供者;後者則處於世俗領主的統治之下,宗教服務只由低級別的僧侶們提供。隨著當時商業的興起、城市化推進,經濟重要性逐漸提高,城市商人、律師等城市精英階層開始崛起。他們參與城市公共事務,推動著更多城市擺脫封建束縛、開啟了市鎮自治的制度轉型。

而中世紀的人們認為地震等災害是上帝憤怒的懲罰,只能通過參與宗教活動,與上帝重歸於好。文獻中記載,市民在震後的第一時間就會參與到宗教遊行之中,並在主教的主持之下,向上帝進獻祭禮、增修教堂——這些宗教禮節的目的是為城市滌罪、與憤怒的上帝和解,並在事實上也成為快速穩定公共秩序的手段。然而在這些儀式中,教會扮演著關鍵作用,這使得掌握著城市政權和教權的主教們,在災後重建中獲得了更強的影響力。因而,在經歷自然災害後,一個城市是否是主教駐地這一點,會影響此地的發展軌跡:是將會鞏固原有的宗教秩序和封建制度,還是繼續推進市鎮自治、實現制度轉型。

利用教會記錄、地圖、城市史料、文獻,文章確認了1000年義大利中北部的70個主教駐地和51個普通城市的名單,以及這些城市完成市鎮轉型的年份。義大利的歷史地震學資料庫為本研究提供了1000-1300年間義大利中北部28次地震的發生時間、震中、烈度、破壞性、影響城市的數據。本文還把有地震記錄城市作為頂點,並把那些城市坐落在以這些頂點外接多邊形範圍內,作為有地震發生的城市,以排除漏記的可能性;並按地震在當地的烈度,區分為破壞性地震和有感地震。

文章利用雙重差分法的思路。在控制了一個城市的城市、年份固定效應和城市特異的時間趨勢後,將該地自治轉型的發生,對此前20年該地是否遭遇地震與該城市是否為主教駐地的交叉項做面板回歸。

研究發現:兩組城市在地震之前的轉型趨勢沒有顯著差異,但在地震之後,主教駐地城市發生自治轉型的概率更低;城市是否是主教駐地之間的差異,在短期內就會體現出來。通過進一步檢驗不同滯後期內係數的顯著性發現,地震影響的差異一般在5年內就能體現出來,但震後的影響可以長達20年。

文章做了許多檢驗:換用其他的地震統計口徑;更換排除地震漏記的方法;從前述的多邊形標準,推廣到從震中到最遠有該次地震記錄的城市的圓形覆蓋的範圍,或推廣到所有有該次地震記錄的城市周圍30公里區域的並集的範圍。這些檢驗都不會改變基本回歸的結果。

接著,將破壞性地震與有感地震在以上回歸中區別開,結果仍顯示主教駐地城市在地震後發生制度轉型的概率更低。F檢驗也說明主教對城市震後制度轉型的差異效應,在破壞性地震與有感地震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儘管讀者可能質疑:只有破壞性地震才會造成人員傷亡和嚴重的財產損失,而市民可能在重建中為謀取產權的重組而推動制度轉型。但是,無論地震是否具有破壞性,主教駐地的轉型都更難的計量結果排除了這種機制,證明是主教在震後對其駐地施加了宗教影響力,這一點妨礙了市鎮自治轉型

文章進一步用義大利教會檔案和其他增補材料中教堂增建、翻修的記錄,將之作為因變數按照文章主要回歸的思路進行回歸,關注主教駐地城市與此前遭受地震情況的交叉項。結果發現,儘管地震之後宗教建築的修建整體上會減少,但是主教駐地城市修建教堂的情況比普通城市受到的負面影響顯著更小。這也證明了宗教領袖引領駐地市民在震後向教會奉獻,以求上帝寬恕的能力。主教對駐地城市自治轉型的抑制作用,源於對駐地宗教需求的滿足、對震後社會心理的平復。因此,這些城市比世俗領主管轄的城市更能鞏固並強化自身的權威,實現了對統治秩序的災後重建,阻礙了這些城市的制度轉型。

文章來源:Belloc, Marianna, Francesco Drago, and Roberto Galbiati. "Earthquakes, religion, and transition to self-government in Italian citie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31.4 (2016): 1875-1926.

「量化歷史研究」公眾號由陳志武(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香港大學馮氏基金講席教授)和龍登高(清華大學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及其團隊負責。以嚴肅而又不失活潑的方式,向廣大學界和業界朋友,定期推送有關七大洲五大洋的量化歷史研究經典文獻和前沿文獻。本賬戶同時作為「量化歷史講習班」信息交流平台,向大家及時發送講習班的最新信息和進展。喜歡我們的朋友請搜尋公眾號:QuantitativeHistory。

推薦閱讀:

TAG:经济史 | 宗教 | 政治经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