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領域那些放之四海皆準的真(詭)理(辯)

馬上年底了,奶爸我在公眾號寫文章也3年了。文章會收到很多留言,自然支持的和反對的都有。同時,我自己也每天在網上學習各種育兒文章,以及這些文章的讀者評論。

我注意到有一些留言經常會出現。它們有一個共同點——乍一聽覺得挺有道理,稍一琢磨覺得這個理由似乎放在很多地方都能通用,但如果具體到某一個問題上刨根問題的話,這理由又失效了。

本文總結了9條這樣的「真理」。特別注意,它們大多是我在網上看的,並不是我的粉絲的留言。我的粉絲們都是可愛的!??

1 沒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

這話肯定在某些方面是成立的,比如小孩身上哪裡有胎記?小孩的各種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等,父母每天和孩子朝夕相對,自然是最了解的人。

但這話在某些方面就不成立了。比如小孩生病了,父母就沒有醫生更了解應該如何治療。小孩什麼年齡應該吃什麼,美國兒科學會和中國營養學會的指南可能比父母的想法更符合孩子的情況。小孩的性格,父母也未必有老師同學更了解……

應該這麼說——有些事情門檻較低,父母因為和孩子接觸時間有優勢,所以成為最了解的人。但有些事情門檻高,時間的優勢可能就比不上專業的優勢。

我曾經參加過一個心理醫生的講座。有聽眾提問,發現自己小孩貌似有一個心理問題,她自學了一些心理知識,想給小孩在家做一下心理治療行不行?心理醫生趕緊說,千萬別,你別覺得自己是媽媽就看得很准,有可能小孩就沒有心理問題,即使有,心理治療是很專業的,外行做很可能導致反作用。

我注意到這句話經常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就是父母看到一篇專業人士的文章,但又不同意,於是用這句話來證明自己做法不同是可以的,因為自己是最了解孩子的人。

我認為單純用這句話證明不了父母的合理性,除非父母能證明在某個具體的問題上,自己真的有足夠的了解和知識,那確實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實施。但如果真到了這個程度,就不用說這句話了,直接說自己了解的具體情況和相關知識就好。

2 這種方法用了千年肯定有它的道理

這種說法經常在一些傳統育兒方式被否定的文章中出現。比如把屎把尿、中醫之類的。(注意,本文並不討論把屎把尿、中醫這些問題到底有沒有道理)

還有一些類似的說法——原始人類不都這麼幹麼,肯定有他的道理。哺乳動物不都這麼幹麼,肯定有它的道理……

客觀地說,我們確實有很多育兒方法用了千萬年了,和原始人、哺乳動物都一樣,比如母乳餵養。但我們也應該注意,我們有很多很多的育兒方法,乃至生活方式都和以前不一樣。這樣的例子真的太多了,實際上看看現在孩子的衣食住行,有幾樣能回溯到千年的呢?回溯到上一代人都難吧。

如果某種傳統方法確實有道理,那直接說有什麼道理就好了,跟它經歷了多少年關係並不大。

我覺得應該這麼說——不是因為一個育兒方法是傳統的,我們就沿用。而是因為現代科學證明了有些傳統育兒方法的科學性,所以我們才沿用。

其實否定傳統沒什麼可怕的,只要這否定確實是有道理的。我們人類不就是靠著不停地自我否定才進步的么?

3 其實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這句話經常出現在討論學校教育的文章中。和這種論調類似的話還有——在討論閱讀的文章中評論,其實行萬里路比讀萬卷書更重要。在討論生活環境對孩子影響的文章中評論,其實父母自己素質對孩子的影響更重要……

我也認同,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勝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但「其實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的」這樣的評論,尤其是在加上「其實」之後,有意無意地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在家庭教育面前,學校教育無足輕重。

兩件事A和B,如果A確實比B重要很多很多,那這麼說也無可厚非。但如果不是呢?

比如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如果要按對孩子的重要性進行排序,我排家庭教育45%、學校教育35%、社會教育20%(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不同比例,此處只是舉例)。那麼35%的學校教育不需要我們給予重視嗎?20%的社會教育不需要我們重視嗎?

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也是一樣的道理。其實我個人覺得它倆誰更重要這件事本身並不重要。一個孩子並不是只能在這兩者之間二選一,完全可以既多閱讀,又多出門旅行嘛。

所以,下次再看到「其實A才是最重要的」或者「其實A比B更重要」,一定要注意考慮,A的重要性是不是能完全蓋過B。

4 不要替孩子做選擇

這句話在宏觀上無疑是正確的。尤其在我們社會整體越來越尊重孩子自身意願的趨勢下,我們作父母的給予孩子選擇權和自主權是尊重孩子的表現。

這句話微觀上在很多地方也是正確的。比如孩子喜歡什麼款式的衣服、喜歡什麼興趣班、按自己意願選擇時間大小便……這些事情都應該充分考慮孩子自身的感受和意見。

但是,這句話微觀上在某些事情上不成立。比如孩子未來上什麼學,走公立路線還是國際路線或者別的路線。在這樣的事情上,說父母不替孩子做選擇是不可能的。

因為五六歲的孩子,客觀上對上學、受教育不具備足夠的認知能力,很難通過參觀學校和父母的口頭表達,讓孩子理解每種路線的優缺點。自然談不上自己做一個對自己負責的選擇。

那咱們每一種試試再讓孩子選行不行呢?這裡面有個成本的問題:

  1. 比如出去吃飯,一次點四五樣菜,孩子嘗一遍,喜歡哪些吃哪些。那麼這個成本很低,絕大多數家庭都能承受。
  2. 比如選興趣班,可以讓孩子一種上兩個月,然後看孩子喜歡哪個選哪個。這個成本高一些,父母需付出金錢,孩子需付出時間成本,我想不是大多數家庭都能這麼做。
  3. 比如選學校,能讓孩子一家學校上一學期,再自己選嗎?這個成本就很高了,很少有父母能擺平好幾家學校,更少有父母願意讓孩子用幾年時間在各個學校體驗。

負擔不了讓孩子試一圈的成本,最後不就得父母做選擇嗎?

特別地,在選擇公立路線還是國際路線這個問題上,有朋友說父母不應該做主選國際路線,還有朋友說應該讓小孩公立上到小學畢業再走國際路線……

我想說,走國際路線也好,走公立路線也好,先走公立到小學畢業再看也好,上私塾也好,我並不認為有任何一條路是好過其他所有路的,你選哪條路都行,但是你別用「父母不要替孩子做選擇」來作為理由。孩子走任何一條路實際上都是家長的選擇。特別是有的朋友隱含著一個意思,好像認為隨大流就是不替孩子做選擇,其實隨大流就是你的選擇。

5 人種有差異,不符合我國國情

很多育兒文章都會參考國外一些機構(比如美國兒科學會、世界衛生組織等)發表的一些指南、文章等。這裡面難免會有一些內容跟我們中國人的傳統做法不一樣。於是,就會有朋友評論——人種有差異或者不符合我國國情。

我們和外國人,人種有差異,這是肯定的。比如人體靠皮膚曬太陽合成維生素D,科學研究表明淺色皮膚合成效率更高,深色皮膚合成效率更低。那麼不同膚色的人種在這一點上自然是有差異的。

但並非什麼事情都能用人種差異來解釋。比如把屎把尿有朋友就說是人種差異,寶寶每天喝多少奶合適,也有朋友說是人種差異。如果能解釋一下究竟是人種哪一點差異導致了不同,我想更好一點。

實際上,人種之間的差異並沒有一些朋友想像的那麼大。舉例來說,我們一般認為黑人的身體素質更好,但我也看到調查研究表明,普遍來說,美國華裔在中學的體育成績已經超過了美國的黑人(儘管頂尖的運動員還是少)。

不符合我國國情,也是類似的。有的事情確實國情不同,比如國外的幼兒園開辦政策和我國的幼兒園開辦政策。但很多事情跟國家並沒有關係,我國大眾的做法和國外專業機構的指南不同,並不能證明我們一定是正確的。

所以,我覺得這類說法,其實沒必要提,在某件事情上如果它真的有道理,直接說具體的道理即可,不要丟下一句口號就完了。

6 外國人的做法就一定是好的?

因為很多育兒文章都會引用國外專業機構的觀點,一些觀點會否定我們的傳統做法,比如用現代醫學的方法來看,中醫不科學。

這往往會導致一些朋友的愛國熱情高漲,喊出——外國人的做法發就一定是好的?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並不難,先答再反問兩個問題——外國人的做法當然不一定是好的。但外國人的做法就一定是不好的?中國人的做法就一定是好的?

老引用國外專業機構的觀點,在於第一國外有的研究確實比我們領先,第二他們的專業機構經常發布他們的研究成果。其實我國這一塊也在進步,比如中國營養學會定期會出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衛生部及其下屬機構也頒布過一些方面的育兒指南。

我們其實是看誰的理由充分就信誰的,並不是崇洋媚外專門選國外的。如果認為文章所引用的某個觀點有不妥,直接說理由就好,不必糾結出處是哪國。

7 書上寫的就一定是對的?

這話在引經據典的文章中特別容易出現。客氣點的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不客氣的直接說,書獃子。

和上一個問題一樣,回答也很簡單——書上寫的當然不一定都對。但書上寫的就一定是錯的?

要是認為書上哪個觀點不妥,是錯的,直接說為什麼錯就好了。大家應該是就具體理由來進行討論,而不是就不同載體進行討論。

8 就知道說這個,你怎麼不說那個事呢?

比如在寫不文明養狗的文章,就有朋友評論——就知道老說養狗的不文明,在大街上抽煙也不文明,你為啥不寫呢?

這種邏輯,說真的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反駁,擺明了就是你說得對,但我就是不承認。

說白了吧,就是我們關注不文明養狗戳了某些人的脊梁骨,他們不高興罷了!

9 不用聽科學的,因為標準老會改

這話說出了一個事實——專業機構發布的育兒指南,經常會更新,原有內容會變化。比如小朋友看電視玩電腦的年齡和限制,美國兒科學會去年就更新過一次,把兩歲以內不建議接觸電子設備改成了18個月以內不建議接觸(還有很多其他細節也改了)。

那麼這些「科學的育兒指南」老是改來改去,我們還能信么?

首先,我們得承認一個老在改的東西,令人本能上缺乏安全感。這可以理解,但本能未必是對的。

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所謂「科學」的特點之一,就是一件事情存在被證明和被證偽的可能性。而且有的科學指南出於嚴謹的目的,行文描述並不絕對。換句話說,它看上去未來可能會變。

有些事情很長時間不變,說得也很絕對,但未必令人有安全感。比如每天燒香拜佛能保佑身體健康,如果不行就說明燒香拜佛時不夠虔誠。這件事情就是既不能證明,也不能證偽的。我沒法證明我的虔誠度足夠還是不足夠。所以,這不是科學(注意,我不是說燒香拜佛這件事有效或無效,我只是說不是科學)。

第三,這些育兒指南老是變化,是基於我們人類對某件事情的科學研究在不斷地取得進展。有的進展會改進之前的觀點,有的進展會推翻之前的觀點。但宏觀上而言,今天的指南會比昨天的指南更值得信任,因為它在昨天的基礎上進化了。我覺得一直在進化的東西,應該更值得我們信任。

第四,並非指南中所有內容未來都會被推翻。實際上,只有很少一部分會被完全推翻,更多的是改進完善。比如母乳餵養是最有利於寶寶的餵養方式,我猜已經幾十年沒變過了。

所以,我們應該明白一點,宏觀上來說,今天的指南是有史以來最值得信任的指南!也許未來會有少數觀點被推翻,但那也沒什麼,世界上沒有盡善盡美的事情。「科學」承認自己有缺點,解釋不了一切事情。認為自己沒缺點,能解釋一切的事物,反而應該警惕。

10 總結

綜上,我總結了我今年常看到的一些觀點。

這些觀點基本都是一些大且泛的大道理。我認為這樣的大道理,看上去放之四海而皆準,但仔細一想難免發現有時候對,有時候不對。

怎麼判斷這樣一個大道理應用到某件具體事情上是對還是不對呢?

我建議看具體解釋,具體解釋是通的(哪怕是看上去通的),那麼這個大道理才能應用到這件事情上。

最後,說一個我個人的想法——凡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都得警惕一下。更多的時候,是因為具體原因能解釋具體問題,然後把具體原因上升到一個大道理,這個大道理才能涵蓋這一個具體問題。而不是因為這是一個大道理,所以能解釋所有問題。

=====================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奶爸de自我修養

微信號:DaddyGrowUp

不愛雞湯,只有乾貨!

推薦閱讀:

TAG:育儿 | 幼儿 | 儿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