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貨還在漲,現在上車還有賺嗎?
8月31日,力哥寫了篇文章《出大事了!聽說比特幣年底會漲到6萬?》
文章里說,有個粉絲後台留言,說他最近把手裡雜七雜八的各種ICO代幣全拋了,因為看起來監管風暴要來了,這麼多野蠻生長的數字貨幣大部分會死掉,他也怕了,但比特幣是這個行業的始祖老大,政府已經捏不死,監管風暴來臨後,資金可能反而恐慌性湧入比特幣,試圖抱團取暖,所以集中火力投資比特幣才是王道。
基於這個邏輯,他把拋售掉的所有代幣全部以近3萬元一枚的價格all in買入比特幣,他的目標是年底價格漲到6萬元,翻倍後把利潤拿出來買輛車。
他對實現自己的小目標很有信心!
儘管國內的比特幣公開交易市場被閹割,但海外市場的比特幣價格依然在不斷上漲。
就在今天,芝加哥期權交易所上線比特幣期貨,明年1月到期的比特幣期貨合約價格一度衝破18000美元,換算成人民幣,超過10萬元。
那麼問題來了:比特幣為啥總是漲不停呢?
在一年前寫的《盤點2016:暴漲250%,你絕想不到今年冠軍是ta》一文中,我就說投資比特幣最大的問題是沒辦法估值。
它是完全由一群人心中的夢想來定價的——當夢想被嚴重打擊時,價格跌到再低也正常,當夢想破滅後,價格就可能跌到0;但當夢想被熊熊點燃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價格漲到再高也正常。
然而為什麼今年幣圈屢遭打擊,很多小幣都歇菜了,老三萊特幣只有100多美元,老二以太幣也只有400多美元,但老大比特幣卻能逆天瘋漲到逼近20000美元呢?
歸根到底,源於一個經濟學概念:認知溢價。
力哥多次說過,只要想做,今天中國就沒有微信和支付寶做不成的生意,因為它們本來就已佔領了億萬國人的手機屏幕和大量使用時間,億萬國人都熟悉這兩個APP,並且高度信任它們。
熟悉+信任,這就解決了所有新生事物在推向市場時面對的兩個終極難題:用戶的學習成本和信任成本。
如今新生事物那麼多,魚龍混雜,我咋知道你靠不靠譜?還能活多久?
就算有我信任的人背書,我要下載新的app,重新登記我的個人信息、設置密碼、綁定手機號和銀行卡,再要熟悉一個全新的操作界面,對於繁忙浮躁的現代人來說,學習成本並不算小。
更何況,並不是所有人手機都用的蘋果X,低端智能機內存有限,裝不了太多app,就算強行安裝,手機也很容易卡死。
這就是為什麼力哥多次推薦大家去像惠澤、小雨傘這種專業第三方網路保險代銷平台買保險,因為人家是一心一意做保險,這塊服務是最專業的,但對支付寶和微信來說,保險只是他們龐大到令人咋舌的商業帝國中的一小塊豆腐乾。
但沒辦法,很多人看了力哥文章後,還是反覆問,力哥,你說的這個超划算的保險,支付寶上有賣嗎?力哥,我看支付寶有賣XXX,這個和你說的相比哪個好?
一樣的道理,我之所以推薦雪球蛋卷基金,是因為雪球是中國目前最大的專業投資者社區,上面有非常豐富的基金投資策略和專業數據,但還是很多人只願在螞蟻財富上買基金,因為支付寶里直接可以進入,方便,用慣了,加上高度信任,哪怕從定投策略底層邏輯上看,螞蟻財富的「慧定投」並不如蛋卷上的那些策略,還是堅定使用「慧定投」。
可能做的東西都一樣,甚至還沒對手專業,但用戶還是只買你的賬,這就叫認知溢價。
這種認知溢價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有一家小咖啡店裡的咖啡味道非常棒,價格還便宜,但很多人只認星巴克,別家店再好也不去嘗試。
再比如當一個年輕人突然意識到自己應該開始理財了,但還是小白,啥都不懂,就得找大神學,他們上手會跟誰學呢?
他們首先會諮詢自己身邊已有一定理財經驗的親友,請他們推薦,因為對熟人的信任度最高,而親友大概率會推薦網上已有一定知名度的理財大V,比如力哥。
如果他們選擇自己去網上搜索靠譜信源,大概率首先獲得的也依然是那些理財大V的信息。
這時,對他們來說,最理性的選擇就是跟著親友和網友都推薦的大V學理財,因為自己是小白,別人有經驗,常識告訴我們,聽有經驗的人可以少走彎路。
就算有些小V講的和大V一樣,甚至更好,但對小白來說,要從網上那麼多V里找出最厲害的,自己既沒這能力,更耗不起這時間精力。
所以他們大概率最開始就會跟著已在市場上有知名度的理財大V學習,從而形成馬太效應。
比特幣也一樣。
哪怕像被官方封殺這種負面消息,也是一條大新聞,會吸引許多原本不知幣圈是何物的普通吃瓜群眾知道這個概念,而那麼多數字貨幣,普通人根本記不住,所以大概率只能記住出現在眼前次數最多的比特幣,能記住老二老三的都都很少。
像力哥過去幾年在比特幣暴漲暴跌成為新聞時也會聊聊,有幾十萬人通過力哥的文字和節目了解了比特幣,在瘋狂的財富效應面前,難免有人動心,只要其中有10%的人動心,最後只有1%的人決定去買,那也會讓比特幣的需求不斷增長。
然而光有不斷增長的需求並不能讓比特幣價格一路瘋漲,因為每次股市走牛時,也是無數媒體大肆報道,但最後總會崩盤。
推而廣之,歷史上所有擊鼓傳花的投機泡沫,從鬱金香到普洱茶,從君子蘭到藏獒,無一例外,最後都會破滅。
因為這些投機對象本身的數量是會不斷增長的。
老股票被搶光了,還可以發行新股票,老的鬱金香凋謝了,還可以種更多鬱金香,但比特幣沒辦法無限量擴張。
比特幣不但總量固定,而且隨時間推移,挖出的新幣數量呈幾何級衰減。
不光如此,2009年比特幣誕生後,最開始只有極客圈裡的那些數字貨幣愛好者和信奉者才會沒事去挖這東西,因為最開始價格只有幾分錢,還不夠挖礦的電費,所以當時挖出來的比特幣大多都被這些信仰數字貨幣能改變人類社會的碼農霸佔著。
有多少呢?
根據比特幣演算法,從2009年到2012年,2100萬枚比特幣中,已有50%被挖出來了。比如今年8月ICO監管風暴後在市場上引起很大爭議的有「比特幣首富」之稱的李笑來老師,就是在那段時間瘋狂買入比特幣。
按他自己公開的說法,他手裡持有的比特幣均價不到1美元,幾乎零成本,不可能虧損,也就毫無持有壓力,加上作為數字貨幣信仰者,他根本沒有動力拋售手裡的比特幣。
這種情況也適用於許多早期參與比特幣挖掘和買賣的死忠粉,導致大量早期挖出的比特幣都被窖藏,根本沒在市場流通。
所以在2013年比特幣開始第一波瘋漲並進入大眾視野時,只剩下50%比特幣還可以給那些貪婪的投機者挖掘。
從2013年到2016年,又有37.5%的比特幣被挖出來。這些比特幣中,又有一部分被了解比特幣原理後成為堅定的數字貨幣信仰者的死忠粉所窖藏。
到2017年底,差不多有90%的比特幣被挖出來了。
到2022年是95%。
到2030年是99%。
剩下1%還要挖好多年。
雖然不可能算出確切數字,但依然可以確定,今天已被挖出的90%比特幣中,大部分並沒有進入流通市場,類似於股市中的大股東限售股。
總量有限,90%都被挖出來了,大部分還被藏起來了,剩下一小部分被市場上的投機者擊鼓傳花不斷炒作,而知道這貨並蠢蠢欲動想賺一票的人與日俱增,可供給永遠就那麼點,結果比特幣價格自然只能不斷上漲。
而每次比特幣創新高,都會讓越來越多的投機者變成信仰者,堅信比特幣價格會繼續漲下去,從而把手裡的比特幣窖藏起來,如此循環,又會導致供給和需求進一步失衡,價格進一步瘋漲。
換句話說,只要知道比特幣的人越來越多,那比特幣的價格就會不斷上漲,所以無論CCAV還是力哥,都在助推比特幣的認知溢價,讓比特幣價格迭創新高。
仔細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想明白了比特幣價格不斷上漲的原理,力哥再來回答你最感興趣的問題:既然因為總量固定,比特幣和人類歷史上所有龐氏泡沫都不一樣,那我現在能不能參與一把呢?
力哥依然不建議。
比特幣作為最符合哈耶克設想的理想貨幣的現實載體,從誕生伊始就決定了自己的終極使命——替代現存的會產生通貨膨脹問題的主權信用貨幣體系。
在可預見的未來,有兩樣東西是任何政府都萬萬不肯鬆手的,一是槍杆子,二是錢袋子,這兩樣是保證社會安定的命根子。
雖然喧鬧了好幾年,尤其是今年區塊鏈技術崛起那麼火,但現實世界中,能用比特幣直接交易的商品和服務有幾樣?
沒錯,直到今天,區塊鏈技術在其他領域的應用正在逐漸走向成熟,但比特幣本身依然還處於講故事的階段。
正是因為鬧來鬧去,還是一小撮人在投機,還遠遠無法動搖主權信用貨幣的地位,賺了虧了都是你們自己的事。
哪怕是15年股災,把幾千萬股民都套住了,政府也不當回事,投機者死了活該呀。之所以要救市,不是要救散戶,而是要保住銀行不被股市拖垮,從而影響國家金融穩定(錢袋子)。
但想像一下,如果比特幣繼續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投資、信仰,比特幣繼續漲到3萬美元、5萬美元、10萬美元……這個邏輯推演下去,會導致什麼結果?
李笑來老師曾有一篇寫比特幣價值的文章叫《此物一出天下反》,今天已是幣圈的精神信仰。
你百度一下,看看右邊跳出來的相關鏈接是啥——王莽、劉福通、張士誠、陳友諒、大澤鄉起義、綠林赤眉起義、明末農民起義、川楚白蓮教起義……
在比特幣只有1美元、100美元還是10000美元時買入,你的心態完全不同。
當你在10000多美元時買入比特幣,不管你的初衷是跟風炒作賺一筆快錢就走人,還是堅定信仰比特幣的價值,你都已不自覺站在某些東西的對立面。
想想曾說「賺1個億小目標」的王健林,為什麼2017年要狼狽地拚命賤價賣地求自保?
想想馬云為什麼要吐槽「一個月掙一二十億很難受,這錢已經不是你的了,你沒法花了」。
你以為馬雲是在故意炫富拉仇恨逗你玩嗎?
當年支付寶橫空出世時,馬雲就知道這貨未來會動搖甚至顛覆原有以銀行和銀聯為中心的中國支付清算體系,所以才會說如果國家需要,隨時可以把支付寶上交。
不要以為這是中國特色,只要你生意做到足夠大,無論是歐美、日韓、俄羅斯,最後作為掌門人,你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處理政商關係。
比特幣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閃耀著一部分人類追求純潔公平真善美的曙光。
可惜,並非所有人類都是如此。
你們呀,還是too young 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
推薦閱讀:
TAG: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