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軸,只能感動別人,卻傷害自己 | 張艾嘉《相愛相親》影評

那些讓人五味雜陳的軸

文 | 悟恩 圖 | 網路

01

有一種堅持,叫作「軸」。

《我不是潘金蓮》我沒看,原因除了知道自己接受不了圓鏡頭外,最重要的是看過故事梗概後,不喜歡李雪蓮(范冰冰飾)的故事。

農婦李雪蓮,為了糾正一句話,與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打了10年交道。

——從鎮到縣,由市至省,再到首都。

一路上,與形形色色的男人,鬥智斗勇,周旋不斷。縣長(趙立新飾)史為民是她第四次告.狀時找到的,卻非但沒有幫上她,反而被拉下馬,並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坦白講,除卻影片反映、抨擊社會現實這一點,單就李雪蓮這個人物的行為,我是不認同的。

看了張艾嘉的《相愛相親》。

影片中,三代女人,因為同一件事而交匯到一起,牽扯出3段不同時代的愛情。

360百科對該片還有這麼一句話:「……引出的一系列與愛相關的溫暖和感動」。

而我看到的,除了溫暖與感動,更多的是唏噓以至心酸。

尤其是外公的原配、姥姥(吳彥姝飾),明知外公在年輕時就已變心,搬出城裡找了新人,生了孩子,她還在老家等。一等數十年,直到等來他落葉歸根的屍體。

然後,再用接下來的數十年,去守護那個其實早已不是她的男人的墳冢,與他的庶出張艾嘉對抗。

所幸,張艾嘉女兒的出現,最後化解了她們之間的、本不應存在的恩怨(畢竟那是上一代人的事)。

當然,電影中,軸的不只是原配姥姥,還有張艾嘉,只是後者沒有前者嚴重而已。

歸根結底是因為恐懼:

怕失去,哪怕已經失去;

怕面對,哪怕終將面對。

一輩子有多長?

說短不短,但說長,也不長。

堅守很動人,卻傷了自己,而放手,才是海闊天空。

不過一念間。

《相愛相親》中的姥姥的堅守,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語境下的——影片中不止一次提到的貞潔牌坊就是為了體現、抨擊這一點。

《我不是潘金蓮》中的李雪蓮,情況也大抵類似。

所以,她們的行為更多的是令人無法指摘的「無可厚非」。她們身上的軸,帶給我們的頂多是五味雜陳。

現如今呢?

在相對寬鬆得多的,有了更大的自由度、更多選擇權的男女平等(起碼比上述二者所處的環境有了很大進步,這點無可否認吧)的社會環境里,這樣的人,還不少。

02

說說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Sunk Cost)是微觀經濟學上的概念,常常用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中,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它常用來與「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

說通俗些,沉沒成本就是一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掉了一百塊錢,心情鬱悶個十天半個月,如果適逢天氣陰雨連綿,還順便把孩子揍了一頓。

多鬱悶十幾天的你冤不冤?

無辜被揍的孩子冤不冤?

顯然是冤的,因為你再糾結,那一百塊錢也不會回來。你再拿孩子出氣,那一百塊錢也不會自動現身。

感情亦然。

在感情上,不會考慮與運用「沉沒成本」的,還大有人在。

不是么?

明知道彼此已經行至窮途末路,但想想自己過去付出了那麼多感情,金錢,青春……

於是,要就視而不見自我蒙蔽;要就死纏爛打,糾結砥礪誓不鬆手。

結果回頭一看,幾年的青春又沒了。

用再一個錯誤去掩蓋前一個錯誤,到底是誰不給誰活路?

03

「沉沒成本」實際上是在教我們理性地看待過去:

世事一旦「沉沒」,它就不應作為你當下做決策時的參考變數。

換句話說,沉沒成本跟你當下的決策沒有任何關係。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不要受它影響。

說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確實會很難。

一則,人是感情動物,是受多巴胺荷爾蒙等各種「分泌物」控制的血肉之軀,而不是機器。

二則,不是每個人都能在每一次的投入上,去精準判定「過去」到底會不會「對未來產生效用」。因此,總能找到一兩個讓自己在傻帽的路上一往無前的借口。

三則,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看,做決定時還會受到「錨定效應」的影響

如你買了50元的電影票,沒空看不了,想賣,就一定要50元(錨定效應)——這是你的成本價,賣48元你都覺得那不見的2元是巨大損失,比割肉還疼,殊不知,你賣不出去的話,損失的不是2元,而是50元。

上述三個原因作祟,一些不必要的「軸」就有了「立足點」,人也就有了盲目。

但既然意識到,通過大量的刻意練習,是可以改變的。

下次遇到同樣的事,可以這麼做:

先判斷過去的投入是否沉沒了——這相對簡單,就是確定事情是否已經無法挽回。此時需要克服的是錨定效應,比如感情破裂這種。

難以判定沉沒與否,就進行更深入、廣泛的研究,通過多方取證和冷靜思考,來做一個概率性的判斷。概率大的,就沒必要繼續耗下去了。

其實啊,很多時候,對沉沒成本的判斷是不難的。

難的反而是,你能否戰勝你的「不甘心」,而這裡的不甘心,就如同佛學上說的「我執」。

04

軸,當然是有力量的,特別是當事人所在的位置是道德高點的時候。

然而,這種力量,大抵是之於他人的精神力量——他人會被當事人的精神感動得熱淚盈眶,甚至歡欣鼓舞,為其搖旗吶喊……

而於當事人而言,這樣的軸,是否真有意義?

用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

去等待一個連虛妄都算不上,只能說是子虛烏有的夢;

去求一個讓自己心安的說法;

去下浪子(女)回頭的賭注;

去苛求一個道歉……

說到底,拿生命有限的時間的大部分,來為「不甘心」埋單,值得嗎?

當然,你可以說這是愛的真諦,這是無私的奉獻,這是值得讚頌的無我利他,甚至說這是風骨,是脊樑!

或許吧!

但別忘了,軸與傻,感動與唏噓,有時候,也只是一線之差而已。

我是悟恩(公號kokyo98),你覺得呢?

推薦閱讀:

TAG:电影 | 张艾嘉 | 相爱相亲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