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正念,覺悟與超越丨申荷永老師在第七屆戒幢論壇的演講及問答實錄
申荷永老師為第七屆戒幢論壇開幕致辭
普仁大和尚,濟法師,諸位法師、學者,居士和朋友:
大家早晨好!很榮幸為第七屆戒幢論壇開幕致辭。
此屆戒幢論壇之「佛教與心理治療」,將圍繞「生死」與「正念」的主題。
很多年前,2011年,我陪日本佛教大學校長樋口和彥先生來西園寺拜會普仁大和尚和濟法師;樋口和彥是資深心理分析師和沙盤遊戲治療師,在西園寺湖心亭,面對濟群法師,他開口便問,「如何面對死亡?」
申老師和樋口和彥
柏拉圖說過一句話,影響後世哲學的發展;他說:「所有的哲學,都是對死亡的準備。」初入心理學之門時,我便已認定,「所有的心理學,所有好的心理學,也應如此。」
30多年前,1980年代,我隨高覺敷先生研讀心理學,泰戈爾的《吉檀迦利》和愛默生的《梵天》,都曾陪伴我當時的學習,記得他們都表達過這樣的願望:「讓我死了再死,來體會這生的意義。」我曾選擇《禪宗與心理分析》作為研究主題,頗受(精神分析師)弗洛姆的影響,記得他說過這樣一句話:「讓我生了再生,來參悟這生死不解之謎。」
在此屆大會,我們將聆聽濟群法師「《心經》的生死觀」,張天布教授的「正念心理治療中的智慧」,以及諸多法師與學者的各自貢獻。我為大會準備了論文:「榮格《紅書》:與死對話,覺悟與超越」。榮格《紅書》,被稱之為「死者的輓歌」(Lament of the Dead);其中也包括其著名的「向死者的七次佈道」,被認為是佛教《大乘起信論》的心理分析應用;堪稱包含與體現了《埃及亡靈書》和《西藏度亡經》的深度心理學。榮格認為,《西藏度亡經》切合人性,對靈魂奧秘有深刻洞察。也如譯者伊文斯·溫茲在《西藏度亡經》序言(1927)中所說,《中陰得度》是對整個「正知正見」的貢獻,整合了東方與西方的智慧。
榮格《紅書》
北大樂黛雲老師主編《東學西漸》叢書,約我撰寫《榮格與中國文化》,其中有「榮格與佛教」一章,分為三個主題:苦集滅道,解脫與超越;曼陀羅體驗與自性表達;禪宗、覺悟與自性化。於是,也就有了我們第八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的大會主題:「覺悟與自性化,東方與西方」(2018年4月在西安舉行)。在諸多西方心理學家中,榮格與佛教有著至深淵源,他去世前一周仍然在讀的最後一本書,便是《中國禪法》(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n),其中有《心經》、《壇經》和虛雲法師年譜與法匯。
最近,2017年10月22日,我的良師益友托馬斯?科茲過世,他曾任國際分析心理學會主席,曾與榮格本人做過心理分析。在其去世的前三天,他入我夢中,或者是其魂魄,化作夢境來與我告別。我撰寫「榮格人生路,留於世人心」放在「荷永微博」作為悼念,為其燃香頂禮,唱誦《楚辭》中的《招魂》,深深為屈原的情懷所感動,一種抒情的哀鳴,向死者鳴其友聲;在這抒情的哀鳴中,或許已獲得慈悲,獲得與靈魂或魂魄的涵容。
托馬斯·科茨
前不久,我與濟群法師,在廣州光孝寺菩提樹下,為了紀念六祖慧能,一起做「禪與心靈」的對話;記得濟群法師說:惟有識得本來面目,才算是佛法的修行,便是人生真正的心理學。那麼,我想,濟群法師今天在「《心經》的生死觀」中要傳達給我們的,不僅會有如何面對生死,正知與正念,而且也必有自在覺悟,究竟涅槃的妙理;緣起性空,悲智雙運,自覺覺他;其中必然包含對心理學與深度心理治療的啟迪。
和濟群法師的合影
那麼,這就是我的發言:「生死、正念,覺悟與超越」。
謝謝大家!願大家吉祥!
問答部分
01
濟群法師
濟法師:剛才申老師在講心理學,我總是在想榮格和弗洛伊德等人提出無意識、潛意識的思想,我想向申老師學習。因為關於潛意識的思想,在佛法里,早期的佛教講到意識,也有很細緻的第七識第八識,到了第七識是末那識,第八識是阿賴耶識,這個也可以理解為潛在的,佛教中沒有潛意識,前六識都是表現出來的,我們意識得到的,第七和八識是意識不到的,潛在的,即便我們在做夢中,也有意識活動。這個話題也是蠻有意思的,那兩者有什麼不同呢?想請教一下申老師。
申老師:謝謝濟法師,今天在座的有幾位都和精神分析有關。本來心理學作為學科的建立是馮特,其研究是以人的感知覺為主,人所看到的,聽到的,諸如此類,猶如唯識之前五識與第六識,後來演變為現在的認知心理學,看起來就是頭或大腦的心理學。弗洛伊德做臨床實踐發現,如果一個人生病了,其生病的理由不一定是意識層面的因果關係,甚至不一定意識到,於是便有了「潛意識」的發現。從某種程度上說,可以用唯識之第七識「末那識」來比較弗洛伊德的潛意識。
鍾友彬老師將精神分析和中國文化結合,形成精神分析頓悟療法,知曉病的來由,似乎病就好了一半;儘管實際上並非如此簡單,一半人好了一半,另一半人以及沒有好的另外一半則需要尋求另外的方法。弗洛伊德所說的潛意識主要是被壓抑的內容,不被意識(自我)所容納的。凡是受過教育的人,社會化的自我(與超我)就會把一些不能接受的東西壓抑下去,成為我們的潛意識。
在弗洛伊德(個體)潛意識的背後,有其老師布倫塔諾等「能量守恆」原理的支持。
被壓下去的潛意識具有動力特徵,如同燒開水的鍋,具有往上沖的能量;於是,便可能與往下壓的意識產生衝突,而這種衝突使我們生病。於是,有了這樣的理解,也就包含了解決的方法,比如如何化解衝突,如何不讓這衝突導致疾病。
榮格後來有新的發現,他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夢,夢中他走進一棟房子的客廳,然後下去地下室;那麼,客廳或起居室似乎就是意識(自我),地下室存放陳舊的東西,似乎便是潛意識。然而,榮格在夢中發現還有一個門,他就走下去了,發現裡面的東西很古老,都是17、18世紀的古董,十分誘人;而這下面還有一個往下的門……於是,榮格發現了潛意識中的潛意識,他稱之為「集體無意識」,有些接近於唯識學中的阿賴耶識,儘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做比較是可能的。
很多年(2003)前我去台灣講學時有學者挑戰,認為弗洛伊德與榮格用的都是「unconscious」,為什麼我在弗洛伊德那裡說「潛意識」,在榮格這裡又用「無意識」。這是由於我的老師高覺敷在翻譯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時,強調其是受「壓抑」形成的;而榮格所用的「無意識」,可以更為廣泛且不一定受壓抑。弗洛伊德的潛意識主要是由「情結」構成的,包括戀母情結;而榮格的集體無意識是由「原型」構成的。原型的概念則更有可能接近佛法或唯識學。弗洛姆,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曾與鈴木大拙對話「禪宗與心理分析」,我很喜歡他。他曾提出「社會潛意識」,比如現在的「網路屏蔽」,很多詞搜不出來,實際上也就壓抑了很多內容形成社會潛意識。我的老師漢德森先生提出了「文化無意識」,他認為在歷史中有許多記憶,可能不完全在我們的意識中,,比如河圖洛書的傳說或伏羲女媧的神話,但存於文化或大歷史的記憶,在默默影響著我們。
精神分析中還有「自我防禦系統」的理論,比如否認、移情、投射等,我稱之為「無意識的現在進行時」。儘管無意識似乎看不見摸不著,但「防禦機制」出現,便能暴露其背後的無意識或情結。那麼,這是我能講的無意識的大概,無意識的不同水平或不同水平的無意識及其意義。
02
楊老師:其實我自己看榮格的《紅書》,我覺得用佛教的語言講就是在閉關中,因為他後半生一直在蓋他的房子,那房子也蓋了20年左右,他一邊蓋房子一邊寫書。假設蓋房子是他深入自我,進入無意識的世界的過程,可以說是自我修鍊的過程,用《紅書》呈現出來。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身心狀況甚至精神狀況探索越來越深入的時候,其實心地是會越來越開放,純凈,越與大自然或環境合二為一。我不知道我自己理解的對不對,他後來在蓋房子的時候,他一直對他的房子不滿意,想要重蓋,我覺得這兩者都有相對的涵義在裡面。如果說他修行的成果在裡面,尤其是玫瑰圖,他的心地越來越開闊,他為什麼要重蓋他的房子呢?他蓋了一個塔,像一個堡壘一樣。
申老師:謝謝楊老師。《紅書》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將《黑書》(7本早期的筆記本)謄寫出來了,開始於1913年前後;,加上他後來的反思和插圖,跨度16年左右,大概從1913到1930)榮格波林根的房子一開始是獨自設計實施,難以想像,據說他只有兩個助手。榮格的大房子在庫斯那赫特,也酷似塔樓,整個意象源自他少年的一個幻想,一個特殊意象。榮格家很富有,他太太是「萬國手錶」的繼承人。榮格家的房子也是他自己畫的草圖,他太太覺得不合適,既像塔樓也像寺廟,所以找了一流的建築師,結合榮格的草圖建成了美輪美奐的大屋;未能滿足的榮格,後來購買了波林根的地產,開始建造自己的無意識聖殿。
《紅書》插圖
波林根寓意與何?其實正是斐樂蒙的聖地,同時也是浮士德的懺悔所。榮格的《紅書》受但丁《神曲》、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以及歌德《浮士德》的影響,於是在《紅書》中,可以看到這些書中的身影。有一種說法「不知是歌德寫就《浮士德》,還是《浮士德》成就了歌德?」人類的靈魂或無意識註定也要透過榮格來做某種表達。榮格的斐樂蒙本來是幻覺的存在,進入夢中就獲得生氣;榮格將其畫下來,通過其積極想像,他也就具有了心靈的真實性,每天陪他散步談心,真實的意象對話,生動的靈魂導師。有位印度長老認為這是古魯轉世,阿特曼附體,活靈活現。那麼如何使其真實生動,讓他說話表達,便是榮格的積極想像,如《紅書》中的記載,榮格將其畫出來,與其進行真實的意象對話;甚至,榮格在其波林根為其建築聖殿。波林根的塔樓是有擴建,完成目前的狀態是有一個過程,但很早就完成了。榮格的最後一個夢(1961年6月6日過世)是天上落下一塊圓石,似乎有「畫外音」,說這正是其一生追求圓滿的見證。那麼他的《紅書》是否寫完了,仍然是一個問題;比如,波林根的塔樓,幾乎也正是其《紅書》的另一種形式。當然,榮格本人,其一生,也是其《紅書》的繼續。
03
吳老師:亡靈為什麼選擇榮格?另一個就是亡靈通過榮格說了什麼?
申老師:亡靈通過榮格說了什麼呢?亡靈說,他們去了耶路撒冷,沒有找到其所要找的東西,於是回來找榮格……於是,榮格寫下「向死者的七次佈道」,靈異生動,富有深意;亡靈一度追滿了他的房子,他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種氣氛和張力;亡靈希望從榮格這裡有所獲得,獲得他們所需要的;當然,對於榮格來說,這也是真實的無意識的溝通。
亡靈為什麼選擇榮格?實際上,亡靈可能會選我們每個人,只是我們漫不經心,沒有理睬。我們都太客觀,或過於世俗。若亡靈是存在的,或者選擇我們,我們大都是逃避的;榮格則不然,他是面對與接受。惟有接受的時候,才可能獲得意義和轉化。
推薦閱讀:
※選個好天氣一起去死
※媽媽胃癌,不治療,怎麼平靜離開?該怎樣對待這種生離死別?
※如果世俗生活太過圓滿,那是否在精神世界的探尋就會止步?
※什麼事,值得你花去三萬天?
※在西藏,法師是一種受人尊敬的行當,但為什麼天葬師的地位卻不是那麼的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