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chen」的「chen」到底應該怎麼寫
今天,準備去資料室還書的。好巧不巧,資料室的老師有事出去了,我只好找了個空教室坐著等。閑著也是閑著,便拿起了我平時的塗鴉本。平時大家總覺得只有理科生才需要草稿本,其實就我自身的體會而言,文科生同樣也需要草稿本。需要有一個能夠隨時記下心得體會的本子。
那天去資料室,翻了下余嘉錫先生的《四庫提要辨證》,看到了卷五史部三關於《東都事略》的一則辨證。順手抄在草稿本,趁著有空拿出來品味一下。
《東都事略》一百三十卷,原題宋王偁,今考定為王稱[*因為涉及到該作者名字考證問題,因此作者名字用繁體字]
宋王稱撰。稱,字季平,眉州人。
嘉錫案:陸心源《儀願堂續跋》卷七宋槧《東都事略》跋云:「目錄後有木記云:眉山程宅刊行(案五松堂翻本,程宅作程舍人宅),已申上司,不許覆板」兩行,宋避諱至惇字止,蓋光宗時刻刊本也。【註:以避諱確定刊本時間】是本為蘇州汪士鍾零星湊配而成,有初印者,有後印者,有明覆本配者。稱之名,《提要》作「偁」,此本及明覆本皆作「稱」(光緒九年淮南書局刻本即從此本出),可以為證。【註:為何作者的名字會出現分歧】《四庫》所收,蓋明人刻本,誤「稱」為「偁」,《提要》信之,因謂「學海類編鐘所刻之王稱《張邦昌事略》改王偁為王稱」,為「越改越拙」(見總目卷六十四 《傳記類存目》六)。自《提要》有此說,於是一切官私著述及刻書者,凡涉及作《東都事略》之王稱,皆改作「偁」【註:《提要》影響深遠了】錢綺嘗用影鈔宋本校五松閣本(錢自序謂不知何人所刻,張均衡跋謂錢所校即五松閣本)作校勘記云:「孔子(書首附洪邁《薦龔敦王稱扎子》)一頁九行,王稱姓名,掃葉山房重刊本『稱』作『偁』以下及卷首題銜傳贊並同。《事略》列傳之贊,均署臣稱曰。」按《說文》禾部之「稱」解作銓,人部之「偁」解作揚,今王稱字季平,取銓衡之義,自當從禾。【註:以王稱的字的含義反推其名的正確寫法】況偁乃孝宗父秀王名,書中遇從人之「偁」,皆缺筆,豈有當時所諱,反而以命名之理?明永樂中別有王偁預修《永樂大典》,按王偁,字孟暢,著有《虛舟集》。或明人因此王偁而誤改耳。【註:張冠李戴】
余友陳援菴(垣)謂余曰:「王季平之名當為王稱。吾於錢氏所舉之外又得二證焉。《學海類編》之《西夏事略張邦昌事略》原即《東都事略》之一篇,均題王稱撰,可見曹溶所據之本原作『稱』字,一也;海源閣藏樂蜀刻《二百家名賢文粹》,其序題王稱撰,又為眉州人,則撰《東都事略》者為同一人無疑,『偁』當為『稱』是亦一證,二也。」【註:陳垣先生有新的證據證明】嘉錫更考之讀書附志卷上云:「《東都事略》一百三十卷,承義郎知龍州王稱所進也。」《玉海》卷四十六云:「淳熙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日,知龍州王稱上《東都事略》百三十卷。據元刻明修本。三十,原本誤作十三,其字皆作『稱』,可見宋人所見之本無作『偁』者。」(《書錄解題》卷四作「王偁」,蓋四庫館所改。)《提要》翻以「稱」者為偽改,失之不詳考也。《分類夷堅志》:「有眉州異僧一條」余未見分類本,此條見《涵芬樓》編印本《夷堅補志》卷十四,末云:「眉山王稱季舉所傳,與《書錄解題》作字季平者不同,為詳孰是。」
推薦閱讀:
※如何令名字不顯乏味
※「南小鳥」還是「南琴梨」?——含有假名的日本人名譯法再議
※為什麼在知乎上容易把人的性別搞錯?
※為什麼叫「李超」這個名字的人這麼多?
※怎麼看待「姓名打分」或「姓名決定命運」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