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聽了會發笑:「天熱了穿唐宋風格,天冷了穿魏晉明風格」???
文|春梅狐狸
搬運|祁楠ChiNan
不好意思大家,號主依然忙碌混亂加感冒病重中,所以最近的更新可能還是比較短小吧。
爭取年底前把更新正常起來,順便明年可以更有規劃也更有質量地學和寫。
今天來聊一個最近聽到的笑話:天熱了穿唐宋風格,天冷了穿魏晉明風格。
很多人聽了可能會覺得很詫異,古代服飾的朝代怎麼跟冷暖還有了關係,這不是笑話么,每一年都有春夏秋冬,難道某個朝代會沒有某個季節么?但是在許多漢服愛好者的口裡,的確如此,甚至導致了一個後果,在這種片面的宣傳下,這些朝代的服飾被錯誤地固化印象。
小冰河期的鍋:
明朝衣服=冬裝?
了解漢服的人,都了解仿製明代服裝的路線與其他朝代不同,它並非基於影視劇設計,而是獨立推動起來的。所以也就不太採用當年漢服比較流行的雪紡類面料,所以顯得厚重。加上採用偏寫實的風格以後,無論是立領還是交領,包裹脖子的部分都更多了。而現代人陷入一種比較簡單粗暴的迷思,那就是高領就是冬裝。
之前在給果殼網寫的《沒電扇沒空調,穿得一層又一層,古人不會熱死嗎?》一文里就提到,這樣看齊包裹得嚴嚴實實的服裝,其實可以在夏季使用紗羅面料製作,清涼薄透。
而對於明代服飾包裹得為何如此之嚴,有人提出了小冰河期這個觀點。然而小冰河期並不表示只有冬天,如果大家還能回憶起中學地理,就會知道平均溫度變化一點點,就會帶來極為嚴重的氣候災難。所以小冰河期的集中表現是多極端天氣,不僅僅冬天會有冷於往常的天氣,夏天也會有熱於往常的天氣。而且小冰河期主要是在明末清初(有觀點認為巔峰在明亡後幾十年的清初),而不是伴隨著整個明朝。
事實上,覺得明代服飾包裹得多完全是大驚小怪,因為古代服飾對於現代人來說大多都屬於裹得太多的那種,這是衣著習慣,並非明代獨有。只是在目前的古風服飾市場里,其他貼上標籤的朝代都偏向影視劇風格,所以設計上十分「現代」,那麼偏向寫實風格的仿明代服飾就顯得異類多了。
通過上面三張圖我們不難發現,陶俑身上的服裝是最為厚重的,到了影視劇里,儘管多層穿著但是在領子這樣現代人比較不習慣的地方作了降低處理。而影視劇服裝到了漢服里,層次被進一步削減,自然顯得單薄。
電視劇的錯:
唐代服裝=夏裝?
其實上面的圖還帶出來一個問題,現代比較習慣服裝層次外露,就是穿了幾層衣服(大約除了內衣褲吧)就在外面通過領子或袖子的層次一層層可以被數出來。
這個問題的反面,就是會覺得外面看不到層次的衣服是不是就只穿了一層。
唐代服飾被人覺得等於夏裝除了臆造的「齊胸襦裙」從被創造除了,就和輕薄面料緊緊聯繫起來了。葉錦添在《大明宮詞》里用輕薄的「齊胸襦裙」表現貴族女性的閑適,然後用多層次的一般古裝表現她們的雍容,明顯划了個界限。
作為戲劇的表現形式,葉錦添是不會預想到後來有人拿了這個設計去搞什麼日常化的。
而唐代一些看似只穿了一件/套的服飾其實裡面的內容非常多。
而且古裝劇處理多層次的服飾往往是短袖套在長袖之外,但是古人是會把半袖、短裙這樣的短小衣物穿在長袖長袍之內,在外擴型上顯得肥碩和膨脹。
平常心對歷史、對傳統:
古人不是怪人
時間有限就只說這個兩個比較典型的,太多人拿「歷史」、拿「傳統」作秀,深深把古人變成了怪人,於是哪怕面對媒體說出「天熱了穿唐宋風格,天冷了穿魏晉明風格」這樣的話也不覺可笑可恥。
在再不炒作就遲了的焦慮之下,在被國外人肯定就是至高無上的自卑之下,也就誕生了本文開頭的那樣奇怪的新聞稿。
被採訪人的不覺得尬、寫稿子的人不覺得尬、評論轉發的人也不覺得尬……那誰最尬呢?大概是空有5000年這個數字卻被國人塞滿怪胎的歷史替大家尬了吧!
PS:關於上圖中的鶴,請見《從范冰冰的戛納仙鶴裙聊起,說說「鶴紋」的中日之爭 | 熱點舊文》一文。
本文為 春梅狐狸 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相關書籍等,請勿抄襲、洗稿。
轉載授權及合作請在微信公眾號後台輸入「轉載」或「合作」,或在新浪微博私信@春梅狐狸。
業餘寫文,無暇校對,若有錯字,可能是用來防抄襲的。
(原文鏈接:古人聽了會發笑:「天熱了穿唐宋風格,天冷了穿魏晉明風格」???)
春梅狐狸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里的服飾愛好者
[ 百度百科TA說特邀科普作者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