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遇話刺繡 | 巧奪天工形神備的粵綉

粵綉亦稱「廣綉」,指廣東近兩三個世紀的刺繡藝術品。粵綉針步短、色彩濃艷、花紋生動如實。在清朝雍正、乾隆時期,粵綉曾大量行銷歐洲和中東各國,當時有專做外銷品的作坊。現在國內以故宮藏品為最多,也最具代表性。

粵繡的構圖繁而不亂、色彩富麗、紋理分明、針步均勻多變,多使用濃郁的七彩原色來表現光影變化,具有西方繪畫韻味。粵綉常以鳳凰、松鶴、牡丹、猿、鹿、家禽、孔雀等為題材,混合組成畫面,頗具藝術特色。

歷史淵源

據史籍記載:唐代—個名叫盧媚娘的14歲廣東姑娘在一幅一尺見方的絲絹上綉出一卷佛經—《法華經》,字體比粟米粒還小,而且字體點劃分明。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粵繡的歷史是多麼的悠久綿長,技藝是多麼的卓越超群。

粵綉是出產於中國南部廣東省的廣州、潮州、汕頭、中山、番禺、順德一帶刺繡品的總稱。相傳粵綉創作產生於當地的少數民族中間,公元10—14世紀的宋、元時期,廣州港的繁榮促進了粵綉工藝的飛速發展,粵綉品開始輸出國外。粵綉發展到明朝,已經成為民間重要的手工業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個葡萄牙商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綉片,回國後獻給了國王而得到重賞,粵綉從此揚名海外,每年均有不少產品輸出國外。明朝嘉靖年間,廣州刺繡藝人的技藝已經達到極高水平,能夠嫻熟和創造性地運用絨線綉,用孔雀毛、馬尾作線縷和勒線,用金線和銀線刺繡。

明末到清朝中期是粵綉業的繁榮時期。英國商人開始來樣加工。由於來樣設計色調豐富,突出了西洋畫的藝術風格,運用了透視和光線折射原理,故對粵綉產生深遠的影響。粵綉開始從民間作坊小批量生產逐漸向大批量商品生產發展。用於室內裝飾和日用衣飾的粵綉品大量生產,使之出口進入了全盛時期。

到了清朝中葉,由於粵劇和粵曲的繁榮,使粵綉又增加了一類新品種——粵劇戲服。當時廣州狀元坊製作的戲服已享譽國內,連宮廷戲班也慕名前來定做。乾隆年間粵綉業已成行成市,綉坊、綉庄多達50家,從業人員3000多人。

清末民初時期,粵綉業依然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1929年,在廣州舉辦的四省市綉品展覽競賽中,粵綉以「孔雀牡丹」、「番獅」、「雪地風景」等作品參展,遂被評為中國四大名綉之一。

製作工藝

(一)粵綉綉種

1.絨綉:在各種絲、綢、緞上,以平綉針法用絲絨綉出平的畫面;題材多為飛禽、走獸,用作畫片、掛屏等。

2.釘金綉:又稱金銀綉,以金銀線為主。其針法複雜,有過橋、踏針、撈花瓣、墊地、凹針、累勾綉等60多種,其中「二針龍鱗」針法為粵綉所獨有。釘金綉還運用墊、綉、貼、拼、綴等技術處理,在作品上可產生浮雕式的藝術效果。

3.線綉:純用絲線平面綉制。

(二)粵綉分類

粵綉大致分為兩大品類:一是盤金刺繡,二是絲絨刺繡。

盤金刺繡以金線為主,輔以彩紛刺繡,綉品金碧輝煌、燦爛奪目、雍容華貴。絲絨刺繡開絲纖細、色彩繽紛,綉出的花鳥栩栩如生。

(三)粵綉材料

粵綉所使用的基本材料有絨線、真絲、金線、銀線、金絨混合等幾大類。近二三十年來雖然更多地使用尼龍等混合纖維綉料,但金銀綉和金絨混合綉等傳統工藝依然最負盛名,深受人們喜愛,是粵繡的代表。金銀綉以其獨具裝飾性為藝術特色,構圖飽滿勻稱,色彩輝煌,更顯得作品的富麗華貴。

(四)粵綉技法

粵綉技法有釘、墊、拼、貼、綴五種。其中一些技法難度大,要求高,如釘金墊浮繡的「二針龍鱗」和「魚鱗立體」針法被認為是刺繡工藝中難度最高的針法。粵綉由於技法多變,故適應性廣、表現力強,綉出的作品更顯精細、繁多。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刺繡以及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可以關注參遇微信:canyu0720,也可點擊下方鏈接查看,下篇參遇君將介紹蜀綉,不見不散喲~

往期精彩:

參遇話刺繡(一)用針如發的蘇綉

參遇話刺繡(二)層次分明花樣齊的湘繡

參遇話刺繡(三)以針代筆傳風情的苗秀


推薦閱讀:

10把永遠不會淘汰的紫砂壺,你集齊了嗎?
中國傳統首飾製作工藝(三)
仿一本拿戈瑪第經集
手工印染之扎染,於扎縫間的精靈!
西瓜雕花

TAG:刺绣 | 传统文化 | 手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