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兒童學會說不,從家裡每個角落開始

誠徵家居產品業內人士戰略合夥,和菠蘿斑馬攜手改變中國家居產品行業! 誠徵家居領域優秀撰稿人,引領家居領域新知識新潮流。 聯繫請加微信addisonrock,申請請說明來意。

近期各例針對兒童極端惡劣的侵犯事件一再發生,成人們自應挺身而出,消除毒瘤。

另一方面,由於家居專業使然,我不禁又想到《人類簡史》里說過的一個例子:

裡面說到中世紀的歐洲城堡是沒有兒童房的。

因為貴族沒有個人主義這一套,他們認為個人的價值是由社會階級、由他人的看法所決定,所以哪怕是城堡主的兒子,一切生活起居都是在眾目睽睽下完成。

這種情況下,兒童的自我意識會被強制消解,喪失「個體不可受侵犯」的概念。

直到了現代建築,才會將房屋分成許多小房間,讓每個孩子都能有私人空間,不用曝露在他人的目光之下,產生最大的自主意識。

因為房間和早期家庭生活,設立了一個孩子關於「隱私」和「個人空間」最起初的理解模式,我們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一些設置來培養兒童的自我意識,賦於兒童自我保護能力。

當兒童遇到侵犯者時,會有意識、有勇氣將其認為「不合理」、「不正當」,及時向大人呼救。

我們一直相信,價值體系真的會反應在建築和家居中,所以在日常裝修或者家居布置時,除了考慮功能和審美意義,可以更加有意識地去植入一些我們認為的正麵價值元素。

比如說,讓你家裡某些角落,不停強化讓兒童學會說「不」。

就算在家裡,

孩子也有隱私

老一代家庭教育體系里好像缺乏「隱私教育」。經常可以聽到的一句話是:一點點大的孩子,有什麼隱私?

比如家裡來了客人,有時也會完全不避諱地給小孩子換衣服;客人想要來親親抱抱孩子,也並不會特別徵求小孩子的意見,可以讓別人隨意觸碰孩子。

更可怕的是,如果孩子當時在第一時間做出了反抗,躲開了你朋友的手,你反而斥責他,怎麼這麼不禮貌,那孩子可能慢慢就會形成這樣的認知:別人要碰我很正常,如果不讓碰大家都會不高興的。

圖片來自網路

理解孩子的隱私其實很容易,我們大人會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孩子一樣也會感到不舒服,比如:別人私自拿你的東西,無緣無故的身體接觸,沒有隔間的廁所,做任何事情都被人看著......

這樣的事情,說小很小,說大也可以很大。心理學中,孩子們需要一定的隱私空間來發展他們的自我意識和關係意識。說得簡單點,就是明白自己的心靈、身體和「別人」的是不一樣的。為了保持和「他人」的關係,哪些可以呈現,哪些需要隱藏。

所以我們在家裡首先要做的,就是自己先尊重孩子的隱私

1、上廁所、換衣服都要在卧室或卧室里關上門做

這是最直接的方法,告訴孩子,身體不能被別人看到。

尤其是家裡有其他人的時候,一定不要覺得「小孩子看看又沒事」。甚至比如是女孩子在換衣服的時候,爸爸也可以適當迴避。

如果不小心打開了廁所的門發現孩子在裡面,那也要道歉,讓孩子知道原來上廁所被別人看到是被冒犯,而且是看的人犯錯了。

我們自己平時洗澡換衣服的時候,也可以大聲的說出來,給孩子做提示,比如「我要洗澡了,得關上門/拉上帘子你不要來看哦;我要換衣服了,要去我自己的房間裡面才行…… 」

如果有客人在,

哪怕是媽媽陪著小孩洗澡也要拉上帘子

圖片來自網路

2.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跟外人談論他們的個人生活

孩子們對於「秘密」這件事情是很認真對待的。如果你說過一次令他們難堪的話,可能就會失掉他們的信任。比如告訴別人:他的胎記,她的玩具櫃里有什麼寶貝,曾經犯過的錯,跟你說過的悄悄話......

小孩子在感到安全、信任你的時候,自然會願意跟你分享。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家打造成一個全世界最最安全的地方,有的事情,只可以跟爸爸媽媽說,爸爸媽媽會拚命保護你的秘密。

3.看、拿、整理孩子的東西,要得到孩子的同意

其實大家應該都會有碰到,不小心動了小孩子的玩具,小孩子會朝你發脾氣,其實這是一個非常本能的反應,因為孩子感到自己的領域受到了侵犯。這樣的領域,不僅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有些家長在沒有徵得小孩子同意的前提下,隨手就把玩具送給其他小朋友,其實對小孩子建立「所有權意識」沒好處。

「所有權」意識很重要

圖片來自網路

下面來具體說說孩子在家裡的個人空間。

孩子的「領地意識」,

是個人空間不可侵犯

相比東方「大家庭」傳統,歐美家庭比較注重小孩子的private space,讓他們從小就知道「個人空間不可侵犯」。

有一個基本的對「兒童個人空間」的定義,如下:

從視覺角度來說的話,可以讓小孩子伸出雙臂旋轉一圈,告訴他這個圈子內的空間是他的個人空間,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經過允許可以進來;再擴大一下這個圈子,可以讓一些熟人和其他家庭成員進來;陌生人則是在最遠的圈子裡的。

這樣小孩子出門在外的時候,一旦有陌生人越過自己的just right space,就能夠開始保持警惕,甚至大聲地說,「你離我太近了,請走開。」

或者是別的小朋友過來拿自己的玩具,就會說「這是屬於我的,請放手。」

從家庭日常生活角度來說,我們其實也應該給小孩子提供一個personal space。

教育繪本專家Julia Cook有個繪本叫《Personal Space Camp》,裡面的小朋友們每個人都帶著一個呼啦圈,他們一起玩遊戲,規則就是可以互相追趕,但是不能碰到別人的呼啦圈,因為呼啦圈就是別的小朋友自己的「個人空間」,未經允許不可侵犯。

每個孩子都要建立起「personal space」概念

不過你如果好好看看自己的家,就會發現學齡前兒童基本上沒什麼私人空間。客廳是所有人共享的,卧室是爸爸媽媽的,遊樂區所有人都可以隨便進出,基本上沒有自己獨有的地盤。

原因當然一是城市家庭房產面積有限;二是孩子在一定年齡段以前,確實還必須處於父母目光監控下比較安全。

但其實房間里的任何角落都可以做出一個相對開放式的private space。既能讓父母隨時監控到小孩子的活動,又能給小孩子一個明顯的界限,並且說明「這個區域非常安全,而且只屬於你,別人一定要經過你的允許才能進來」。

剔除單獨的兒童房這種奢侈品,還有四種方案可以實行。

1、安全圍欄

對於剛會爬的小寶寶來說,獨立空間的定義就是「足夠安全」,所以用安全圍欄把他們圈在裡面就可以。

不過常見的塑料安全圍欄,都搞的花花綠綠毫無美感可言,設計師們可能下意識覺得小朋友就喜歡花花綠綠的?

圖片來自網路

設計師Samuel martin就做過一款不花花綠綠的寶寶圍欄,我自己蠻想被圍在裡面:

圖片來自網路

2、帳篷

會走路的小寶寶就不會再局限於一個圍欄中了,他們會著急從門裡出來,去探索更多的空間。

這時的personal space可以換成一頂小帳篷,拉鏈拉上以後就是屬於自己的小小宇宙,非常有安全感。可以告訴孩子,這裡是一個魔力屋子。

這種尖頂型的帳篷顏值高,而且比較省空間,有些兒童床旁邊一個牆角就可以裝。

只需要佔用一個牆角的尖頂帳篷

圖片來自網路

如果家裡面積足夠,可以考慮宜家這款房子帳篷,有窗戶和門,小孩子就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家」了:

圖片來自宜家官網

剛好與宜家的上下床相匹配:

圖片來自宜家官網

啊有時真是還是會被宜家打動。

3、地毯

如果家裡太擠沒辦法用帳篷,也可以考慮用一小塊地毯,來作為小孩子的獨有空間,大人路過的時候記得要避開。

因為地毯除了基本的實際功能和裝飾特徵以外,它是一個空間代表,空間的邊界形成了一塊特殊的區域,象徵著小孩子的領域,這個邊界可以像圍牆一樣保護著他。

斑馬姐以前推過的lorena canals可機洗兒童地毯

圖片來自lorena canals

4、角落

如果家中有空餘的角落,也可以塗上彩色的牆漆,做一些書架,放一塊沙發和墊子,也可以成為小孩子的隱私空間。

圖片來自網路

5、帘子

如果是兩個孩子共享一個卧室,在各自的床邊掛上帘子,就會擁有相對獨立的私人空間。

圖片來自網路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在家庭生活中通過各種細節來定義這種personal space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既要讓他們能夠感受到安全感,又賦予他們自我保護的意識。

因為隱私意識和領土意識,最終是讓小孩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對所有在物理和心理上的潛在侵犯者,都能保持警惕,會將其作為異常的事情來看待,來向父母尋求幫助。

告訴他們,這個家裡,這個圍欄里,這個帳篷里,這塊飛毯上,這個角落裡,這個帘子中,你是絕對安全的,沒有任何人能夠傷害你。

但在面對外面世界的時候,如果有人在讓你不舒服的情況下離你太近,你可以鼓起勇氣說:不。

這不是不禮貌,這非常應當。


推薦閱讀:

發現兒童感覺統合失調,怎麼辦?附送遊戲玩法!
三歲多的寶寶患上了地圖舌,到底應該怎麼治?
沒這幾樣,竟然還敢說自己是個寶寶
為什麼要每天提醒你的孩子昂首挺胸?心理影響不容小窺

TAG:家居 | 儿童 | 儿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