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需要慢下來
大致算來,我去北京也將近十次了,十年前和港澳同胞一起去體驗北京的歷史和文化,一切都是新鮮和好奇,也是我第一次走進這個城市。作為在西安古都生長的孩子,北京的古建築讓我有親切感,讚歎她歷史輝煌的同時也能夠理解她。結束旅程時留下的疑問是:城牆去哪兒了?
城牆它這麼好玩,作為一個頑童,我經常爬上爬下,不顧危險不顧時間,放學後從城根赤手空拳爬到垛口,從垛口看到夕陽,那是我完成的第一個挑戰(危險請勿模仿)。後來城牆開放登頂,邀請好友去城牆上騎車就很愜意了,放鬆身心龜速騎行,聊著聊著,就回到了原點,剛好可以回家吃晚飯。
城牆它這麼瓷實,住在城裡就覺得在宇宙中心,巨有安全感,住在城外,那我就是背靠城牆,保護城池的衛士。住在郊區,我希望能在高層遠眺城牆灰黑色的壯美。城牆真是厚實,我們罵人都說,「你臉皮比城牆拐角處還厚!」。
城牆它這麼好看,外面一圈護城河,河邊有充滿童年的環城公園,裡面一圈石板環路,環路種著桂花行道樹。色香味俱全。
北京的城牆,早拆了。當我後來讀到梁思成對北京規劃的提議時,我極其理解他的無助與惋惜。如果說誰要拆掉西安的城牆,那我會立即放下手中的事和他據理力爭的。古城不僅僅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她還有我們共同的記憶。城牆沒有了,記憶難以長存,遺忘就不可避免,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遺忘。
08年我去清華參加暑期課程,再次來到北京。這次收穫很大,學校的環境建設優雅舒適,各種世界頂級講座和課程打開了我的視野,每一位老師也都在自己的領域有前沿的研究成果,能夠在這樣的校園裡學習真是萬分榮幸了。坐在去清華的公交上,「北京歡迎你」的標語隨處可見。
當你要了解一座城市的時候,不僅要去旅遊觀光,也要在當地工作一段時間才算全面。大學快畢業的時候,去了一家北京的建築設計事務所實習,在這之前,我分別去上海、深圳遊玩和實習過。基礎建設最能體現一個城市的良心,通常下幾場暴雨便可見一斑。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走在深圳的人行道上,草坪、灌木、喬木點綴地合理有序,綠蔭遮蔽驕陽,灌木擋住噪音和尾氣,右手邊的粵菜勾引著我的舌頭,有時候走在人行道上,以為自己在公園散步。從人行道路牙走下來去乘坐公共交通,也有合理設計的緩坡、停留過渡區域,這個城市以他的方式尊重著市民。最後我選擇了上海,上海對歷史文化的保護做的很好,在現代化建設中也不失人文關懷。
這也許和我學生時代做建築模型的心態一樣,如果模型是從開題就慢慢推敲,不僅功能考慮到位,也融入了自己的美學意識,每一處交接嚴絲密合,每一個踏步都真真切切,每一處綠化都錯落有致,直到交圖前,都不會停止優化,最終這個模型到達一定的水準,還會被系裡收藏起來供學弟學妹觀摩。如果在交圖前三天才開始做,為了求快,我的建築體塊「差不多」就行,材料懶得去挑「有什麼用什麼」,綠化貼一片紙「意思一下」,這個模型最終的下場,不是丟到垃圾桶,就是拆走一些有用的材料丟進垃圾桶。
北京的建設在我看來有點急躁,並且不管好壞,它什麼都拆。
去年,我去北京,接女友回上海。我看它的角度又不一樣了,三環附近綠化少之又少,滿眼的房價,中介們西裝領帶騎著電動來來去去, 小區門口擺著價牌,價牌後面再加個零也不為過。趁著北京的第一場雪,我趕忙躲進故宮。北京還是那個北京,我不是我,我對城市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希望走在路上綠蔭環繞,公共交通禮讓有序,租住環境安全合法。這幾年北京房價不斷上漲,市民心情越來越急躁,城市基建還是那樣的粗糙。
建築設計領域,除了新建建築,還有一個很大的領域是改造建築,老舊建築經過鬼斧神工的改造,可以青出於藍,可以形成區域中心,可以創造美好的環境,這樣的環境也會一定程度上提升市民素養。
一座城市的建設不應是大刀闊斧,而應細水長流,慢慢打磨。
不是有前輩說過:慢慢來,比較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