罰站、隔離、關禁閉?Time out已經out了,「積極暫停」才是正道
前兩天群里的媽媽們聊到Time out,起因是一位媽媽投訴說孩子在幼兒園被老師用 Time out 罰站,回來感覺孩子情緒很不對。
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位媽媽在群里感慨道:「英國教育標準局早就不建議幼兒園採用Time out罰站,哪怕5分鐘。我們國家卻還在用這個方法!」
也有媽媽說,其實Time out不等於罰站啊,自己在家也用這個來跟孩子講規矩,倒不是為了罰孩子怎麼樣,更多的是讓孩子和自己冷靜下來。
……
讓群里媽媽們熱議的Time-out,到底是何方神聖?
很多時候,Time out被翻譯成「隔離」、「罰站」或「坐小板凳」等,類似於我們所說的「關禁閉」。
其實用中文的「計時暫停」這個詞,比較符合這個管教方法的原意:
讓孩子從原來的活動或環境中暫時脫離出來,在台階、角落、卧室或其他沒有干擾的地方,獨自一個人待著,可以是坐著,也可以是站著,通常5至15分鐘。
Time out 已經OUT
積極暫停才是正道
但實際上,Time out作為一種管教方法,經常會被用歪。
比如《超級育兒師》里的育兒師用「淘氣毯」來懲罰偷吃零食的3歲孩子棒棒,用的就是Time out。
育兒師先對孩子提出了警告,但孩子沒遵守規則,就把他抱到一個專門懲罰的地方——淘氣毯,坐3分鐘。怎麼哭鬧都不理,跑出毯子,還要重新計時。整個過程中,媽媽不能與孩子有眼神交流,一定保持距離。
整個過程看完讓人覺得異常心疼。這跟把孩子關進一個小黑屋有什麼兩樣?孩子完全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
育兒師用懲罰的方式告訴孩子怎麼做對,怎樣做不對。最後達到了想要的效果——孩子被放在毯子上不能動彈,嚎啕大哭,無助,不知所措。最後只能遵從大人的旨意,才能有自由。
但孩子是因為什麼最後服從了媽媽,遵守了規則?是因為——「怕」啊!
這是我們教育的初衷嗎?讓孩子怕自己,然後就做到服從自己,那麼有一天孩子不怕了呢?他們服從什麼?
但其實,我們教孩子不只是為了糾正孩子一次行為,還想讓孩子從這次錯誤中,行為得到糾正,心靈更得到成長。
但這個「計時暫停」並不能達到這種效果,我們不妨管它叫「消極的暫停」。
區分「消極暫停」和「積極暫停」是很關鍵的一步,實際生活中,這種教養方式也很容易「跑偏」。我們這次做的「正面管教線上特訓營」課程中,有位媽媽交來的打卡作業,就提到類似的情景:
昨天晚上在準備孩子準備刷牙,他各種磨蹭,故意不配合,對我的話充耳不聞,自己在床上扭來扭去,跳來跳去。我不想吼他或揍他,也實在想不出來其它辦法,就決定關他自己在卧室房間里試試。我說,媽媽對你很失望,很生氣,你自己待這屋吧。然後我迅速走出了卧室,關了燈,還關了門。
我在門外面拉緊門把手,他在門裡面也擰不開,差不多持續一分鐘,我在門外沒吱聲,聽見他在屋裡像瘋了一樣嚎啕大哭,特別抓狂地從床上跳下來,不停拍門,擰門把手,叫媽媽。最後我隔著門問他,你冷靜了嗎?能不哭嗎?剛才錯了嗎?願意配合媽媽嗎?他都說是,我打開了門。他立馬撲過來抱我,特別委屈的說,反覆問了我好幾遍,媽媽你去哪兒了啊?感覺他特別害怕我會真的離開他,不要他了。然後他主動拉著我走去床邊刷牙。我其實也挺難受的,也知道這樣對孩子不好,但是當他實在不配合時,我也只能這樣出此下策。可最後他服從了我,我也並不覺得高興。
對於這位媽媽的做法,我們課程導師團的導師是這樣點評的:
正面管教不建議用這種懲罰性的暫停方法,試想一下孩子在一個黑暗的密閉空間裡面,感覺會是多麼的糟糕。建議媽媽通過學習「積極暫停」這一課,了解更加有效和積極的暫停方法,能讓孩子在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的情況下冷靜平復情緒。
「積極暫停法」在強化孩子的規則意識,或者平復孩子的情緒方面,更加容易讓孩子接受。今天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正面管教線上特訓營」課程里的內容吧。
積極暫停法與Time out的區別
我們可以採用更好的
「積極暫停法」
首先,我們先跟孩子一起製作一個積極暫停角。
在製作積極暫停角前,必須先和孩子溝通,讓孩子在心情愉悅的狀態下接受並製作。例如:「寶寶,我們來一起創造一個讓你感覺獨特的區域,你生氣、難過或者需要時間冷靜時,可以去的地方。」
讓大點的孩子自己去布置這個暫停角,因為這是他的專屬空間中。我們可以建議孩子放一些讓他們感覺更好的東西,如枕頭、玩偶、音樂、書本等等。如果孩子還小,我們就跟孩子一起動手製作屬於他們自己的積極暫停角。
讓孩子自己為這個特別的空間起一個名字,比如快樂角、公主花園、亞馬遜森林、海底城堡等等,名字可以盡情地暢想。
接著,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做呢?
我們先認可,比如認可孩子當時的負面情緒,包括憤怒、生氣等,認可孩子當時行為的一些原因;
再接納,接納孩子有憤怒、生氣的權利;
接下來幫助孩子找到解決方法,即讓孩子到自己的暫停角冷靜一下,幫助孩子緩解憤怒的情緒,讓他們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思考如何解決面臨的問題。
例如前面提到淘氣毯例子中,在處理棒棒偷吃零食的這件事情時,媽媽不妨可以這樣做。
首先要認可孩子偷吃零食,是因為肚子餓了。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餓了。」
接下來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如果是媽媽,媽媽也可能會想找點東西吃。」再繼續重申吃零食的原則,孩子違反了原則。
再幫助孩子找到解決辦法:「那你現在需要回你的暫停角休息一下嗎?等你冷靜以後,我們再想想其他的辦法,怎麼解決老是想吃零食的問題好嗎?」
這幾個步驟下來,讓孩子能夠理解媽媽請他「暫停」用意,自己思考下如何解決面臨的問題。
「積極暫停法」
一定注意這幾點
我們的課程中,也反覆強調使用「積極暫停法」一定要注意的事項:
1、「暫停」適用於3歲半以上的孩子。
根據孩子腦部發育的規律,3歲半到4歲的孩子,開始能夠理解因果關係,並開始符合邏輯地思考,這時候,孩子能夠參與建立屬於自己的暫停區,並能理解積極暫停對於他們的意義。
相反,如果孩子還未能夠自己建立暫停區,說明還不是對他們使用暫停的時候,因為此時,孩子還無法理解你為什麼要對他進行「暫停」。
對於3歲半以下的孩子,照管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是最有效的工具。
2、孩子在感覺好時才能做得更好。
強烈的情感,會讓孩子感覺不知所措,積極暫停能給他們一個機會喘口氣,這樣他們才能和你一起解決問題。
孩子能從一次「冷靜」下來的機會中獲益,特別是當家長和他們一起去做的時候。例如「你願意到你的開心城堡坐坐嗎?你想媽媽和你一起去嗎?」
3、父母的態度是關鍵。
孩子更可能關注父母做了什麼,而不是他們自己做了什麼。
我們可以把積極暫停作為幾種選擇之一,提供給孩子時。「是去快樂角坐一下對你有幫助,還是和我一起用頭腦風暴,想出一些解決辦法對你有幫助?」
4、始終記住孩子的發展階段和能力。
了解孩子的這個階段的特點,能幫助我們不會過高地期望孩子,要求孩子做超出能力範疇的事情。當我們採用積極暫停,來鼓勵、安慰和教孩子時,它就是一種有效而恰當的養育工具。
5、建立屬於父母自己的「冷靜空間」來示範積極的暫停。
積極暫停除了能幫助孩子,還能幫助家長處理自己的情緒。每個家庭成員都可以分別設置自己的冷靜空間,能避免大部分的情緒衝突。教導孩子積極暫停前,先花時間自我暫停,讓自己冷靜,能為孩子起到一個非常好的示範作用。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育兒育己。當被生活的一地雞毛壓得喘息不得或想跳腳時,不妨來個積極暫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