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 x 蘇 _ 滁州專業集鎮的文旅入口
共飲一江水、同說一方言。安徽和江蘇人緣相親、地緣相近,徽商的發展和興盛,可以說是皖蘇自古合作交流的基因和傳統,而明清兩代的「南直隸」和「江南省」,更為直接地證實了安徽和江蘇原本是一家。
康熙六年(1667年)拆江南省為兩省:取江寧(南京)、蘇州二城首字,將東部一省命名為「江蘇」;取「安慶」、「徽州」二城首字將西部一省命名為「安徽」。
本期特色小鎮走進皖蘇交界的兩個特色小鎮——汊河鎮和銅城鎮,一起來探討這兩個工業起步早,民營經濟發展迅猛的專業集鎮,面對社會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如何實現產業升級?又如何迎接新的風口?在長三角戰略背景下,兩省合作交流更為密切的今天,合作領域、地域、層次又如何不斷深化提升?
我們首先從兩個特色小鎮的區位要素和產業結構來看,地緣交通和歷史積澱是集鎮走上快速發展之路的前提。依傍南京的汊河鎮在軌道交通時代加快了同城化的步伐,與江蘇金湖縣同屬儀錶之鄉的銅城鎮,走出了全國佔有80%以上的量級。
交通設施的互聯互通、創新資源交流共享正在推動兩省交界專業集鎮的轉型,接下來將是進一步的生態建設合作、開放平台的整合共享、公共服務的合作。
長三角一體化深層次推進需要更包容的心態,敞開胸懷,形成互補共贏的合作機制。也正如區域經濟學家潘毅剛所言,長三角一體化經過10多年發展,已大致完成要素一體化發展階段,基本形成決策層、協調層和執行層「三級運作」的區域合作機制。
在市場驅動型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下,不同地區間的經濟關係不再是『此消彼長』,而是『美美與共』『融合共贏』。
同屬皖蘇邊界,與滁州城市地緣的經濟引力相比,宣城和溧陽合作示範中,兩省政府的行政推動走在了前面。
自2015年底開始,宣城郎溪、廣德與江蘇常州溧陽兩省三地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多次共同商討合作共建事宜,三地發改部門多次就規劃編製和合作範圍、機制、內容等進行深入磋商。目前,三地政府已正式簽訂《共建「蘇皖合作示範區」框架協議》,委託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編製的《蘇皖合作示範區發展規劃》已通過評審;合作事宜被列入安徽、江蘇兩省政府簽訂的《進一步加強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蘇皖交界的溧陽、郎溪、廣德三縣(市),三地地域相鄰,生態同源,條件相似,合作基礎較好,是蘇皖共享、協調、綠色發展的前沿區。蘇皖合作示範區構想提出以來,三地積極響應,通力合作,共同編製發展規劃,簽署合作框架協議,並啟動了蘇皖合作示範區先導區等前期合作項目。合作重點包括交通、環保、旅遊、農業、產業合作、人社、教育、衛計、金融等多個方面。
如果以解決溫飽問題為主的新農村建設,是中國城鎮化的1.0版本,那麼更好的教育、醫療和休閑所產生的內在需求,則是新型城鎮化進入2.0版本的基本特徵。而解決了吃飽、玩好的1.0和2.0兩個標誌性問題之後,新型城鎮化的3.0版本應該是「走出去」。
在過去,無論是普通老百姓還是很多企業主,只要把產量做大就行。比如蘇浙皖的製造業企業,在過去幾十年發展過程當中成為非常大的,乃至於在全世界產量都佔到舉足輕重地位的企業,這些企業也成為了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命脈。
而新時代的新型城鎮化,強調以重視民生為原則,以綠水青山的保護作為導向,這也正是我們在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中必要的菜,更是以專業產業集鎮為基礎的特色小鎮未來發展的一個主要領域和切入口。
過去說我們參與搞一點基礎設施,搞一點房地產,現在不是了,特色小鎮要的是深度參與。一個小鎮的發展、開發、建設和運營,未來形成的每一個閉環都大有可為,前提是有信心和耐心去沉澱,才能更好的生長和裂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