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賞析|安東尼奧尼三部曲之:《奇遇》的偉大之處

結尾有鑒賞電影小知識~

《奇遇》(L』avventura)

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主演:加比利艾爾·費澤迪/莫妮卡·維蒂

類型:愛情/劇情/懸疑

出品:義大利

片長:145分鐘

要給這部《奇遇》分門別類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有人說這是部懸疑劇,可我們在劇中卻似乎找不到任何破案線索;說他是愛情劇吧,你卻感受不到絲毫的甜蜜與溫情,有的只是劇中角色的享樂與縱慾。

誠然,安東尼奧尼的這部長達兩個半小時的非類型劇情長片本身就是對觀眾觀影習慣的一種挑戰,就像這部電影的名字一樣,充滿了「冒險」。

縱觀整部電影,我們可以把其分成前後兩個部分:前半部分可以稱其「出海郊遊」,後半本分則是「尋歡作樂」。不難發現兩部分的人物主體是相同的:都是那群稱其為上流社會或中產階層的富家子弟(除了那個失蹤的「安娜」)。

除此之外,如果我們再稍稍留意,便會發現其實在這前後兩部分之間還夾雜著一個中間段落:那便是「安娜」失蹤後的尋找。而這個中間段落剛好對電影的前後兩部分起到了轉折與承接的作用。什麼轉折?什麼承接?那便是對舊情人的遺忘與對新歡的開始。

我們與其說「對安娜的尋找」被遺忘在大家的新歡中,倒不如說是安娜的離開成就了這個新歡。可以說,一個安娜消失了,另一個克勞迪婭卻又重生了,這一點在克勞迪婭一夜後換上了安娜的衣服後,不言而喻!當然,這僅僅是對於那對新歡的戀人克勞迪婭和桑德羅而言,至於其他的那些所謂的安娜的朋友,最多也就是對其失蹤逢場作戲,瞬間便遺忘於那些物質享樂之中了。

《奇遇》的主旨在於導演通過一系列沉悶而乏味的人物活動揭示了這個社會階層人性的空虛與偽善,以及愛情價值觀在這個環境中的泯滅。安娜的消失似乎預示著一種「信仰」的消失:那些在劇中一掠而過的教堂或是建築就像是安娜留下的那本《聖經》一樣,在這些縱情享樂「富家子弟面前顯得如此的蒼白無力。

1960年出品的《奇遇》無疑是奠定「安氏風格」的開山之作,它為之後的《夜》、《蝕》乃至安東尼奧尼後期所有電影開闢出了一條新的航向。同時,作為電影史上的一部佳作,說其對電影藝術具有革命性的作用也絕不為過:它無限地擴展了電影的敘述空間,它將視覺語言發揮到了前所未有的應用領域。對此,該片在獲得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後組委會給出的獲獎詞便是一語中的:表彰他創造了新的電影語言以及優美的畫面!

▲安東尼奧尼與《奇遇》中的女主角

當然,手法是用來闡述「安氏」思想與哲學觀的,安東尼奧尼從來就沒有為了標新立異而偏離過自己的電影主題,正如一位中國學者所言:「安東尼奧尼一輩子導的都是同一部電影」。

沒錯,這也正是其電影深邃且偉大所在。

「附:電影解讀小知識」

男主角「桑德羅」在電影尾聲的「那一哭」似乎哭出了整個「中產階層」空虛與悲哀,以及人際關係的潰敗與疏離。來看看兩人之間那面破敗、陳舊,帶著一個大窟窿的「牆」,這便是兩人關係的與此時此刻情緒的最好寫照了。這也是「安東尼奧尼」最擅長使用的手法了:即用環境與物來做隱喻。

在「安氏」作品下,每一樣出現在畫面中的元素都會被其加以利用來表達電影的主旨,大到層層建築、山巒疊嶂,小到一根樹枝、一陣風聲。自然,他把「詩的電影,電影的詩」這一理念達到了極致。


撰文:太虛宮

更多經典電影賞析請關注【星期五文藝】


推薦閱讀:

【筆記】《馴龍高手》鏡頭分析 - 第十三場、第十四場
《塔洛》——我們來談談獨孤和信仰、愛情與背叛
又帥又能打的余文樂突然就結婚了?!瞬間能被男神范兒迷倒的三部動作片!
江南暖風春拂面

TAG: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奇遇 | 电影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