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襲波士頓》災難從未與你無關,不經意間就在身邊

似乎每一天,都與昨天有些不一樣,但與每一天相比,又都沒什麼特別。就像2013年4月15日的波士頓,有馬拉松,有球賽,熱鬧的街道,喧嘩的賽場,似乎每個人都沉浸於這些歡樂之中,度過生命中的又一天,直到一連串的爆炸聲在人群中響起,驚聲尖叫、血肉橫飛,天堂變成地獄,就是一瞬間的事情……電影《恐襲波士頓》,就帶我們走進了這樣一個平凡日子裡發生的極其突然的恐怖爆炸事件。

從來,災難似乎都是遙遠的事情,無論是地震、洪水、暴雪這樣的天災,還是火災、撞車、墜機這樣的人禍,特別是恐怖主義襲擊,無論是新聞中,還是影視作品中,我們總是以觀望者的身份,來感受那份震驚與惶恐。但電影《恐襲波士頓》的導演彼得·博格,明顯要儘可能的消除觀眾與電影的介質隔閡,儘可能的讓觀眾與影片有零距離的感同身受,《恐襲波士頓》確實做到了。從影片的第一刻起,電影就將觀眾拉入了這個故事:

影片開場,就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相當帶感的生活畫面,那些在生活中,承受著各種喜怒哀樂的人們,彷彿我們的親朋我們的友鄰,無論是失意的中年警察、甜蜜的年輕情侶、校警與女學生的互生好感、創業中的華人小伙兒的努力奮鬥、朝氣蓬勃的老警長每日去超市買鬆餅……諸多的人物,與他們平凡的生活,如此真實而又深刻的映入我們眼帘,走進我們內心,畢竟生活,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快就讓我們沉浸入波士頓的大街小巷和清晨黃昏。

當然,平靜的背後,暗藏著殺機,穆斯林兄弟倆籌劃的爆炸事件,成為了懸掛在波士頓公民頭頂的達利克里斯之劍,當然,這把劍也似乎懸掛於影廳上空,不知何時,會突然落下。於是,在那場為悼念小學的槍擊事件而舉辦的馬拉松上,雖然一切看似尋常,身為觀眾的我們,卻始終無法逃脫「恐襲」的陰影,而現場的人們,對此卻一無所知。這種感覺,相當焦灼,卻又無力,明知或產生重大傷亡,卻喊不出叫不停,無法制止一切的發生。這一刻,是最考驗身兼角色與「看客」雙重身份的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

整部《恐襲波士頓》,記載了從恐襲發生的前一天,以至到恐襲發生後的102小時之間的故事,恐襲之前,完全是最常態的生活呈現,而恐襲之後,影片的風格突變,由災難到搶救,由偵破到追擊,環環相扣,異常緊張。當然,也得益於美國強大的警方,能夠在短時間內,將案件告破,阻止了更多的爆炸事件的發生。但,影片的關注點,顯然不止是這場事件,而是通過事件,來觀察人心,探討人性。

影片相當寫實,片中的大部分人物,也都有原型。當年的波士頓恐襲事件,造成了3人死亡,282人受傷,其中,中國女留學生呂令子不幸遇難……這些在影片中,都得到了相當真實的還原。導演抓住了其中的幾對代表性人物,以他們在恐襲前後的生活甚至生命的變化,來呈現恐怖襲擊,給無辜平民所帶來的災難,這萬萬千千是從天而降的無妄之災。但影片又不曾由此自怨自艾,雖然他們有傷亡,被截肢,被離散,但每位生者身上所洋溢的生命氣息,以及他們對愛的追求,無疑是可以衝破一切的艱難險阻,甚至是生死之隔。

平凡的生命,如何面對意想不到的巨大災難?或許愛,才是最大的武器,這不是雞湯,這是一種正能量存在的真理。不僅僅對平凡的我們而言,也希望這句話,讓仍存於世間的恐怖分子們看到,仇恨的烈火不僅毀滅別人,也會吞噬自己,唯有用愛,化解一切恩怨,這個世界,才會更美好。相對於恐怖襲擊的物理力量的打擊,來自心靈的堅強之光,則永遠不會被打敗。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MAJOR波士頓小組賽第一天中國隊慘敗?我大清,亡了?
如何評價MAJOR波士頓中國軍團幾乎全軍覆沒:Let it Go!
波士頓馬拉松:百年賽道上的傳奇故事
在波士頓怎麼租到滿意的房子?
高大上的Spaulding康復醫院

TAG:影视评论 | 恐怖袭击 | 波士顿 |